压力的来源和缓解方法
一切都来源于需求,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想要寻求何种快乐,才会有动机去做任何事情。没有需求的时候就会陷入无聊的境地,为了解决无聊也会去做些事情,这个时候的需求就是解决无聊的感觉而已。 所以无论人做任何事情,其背后一定有他的动机和需求。 需求的层次种类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如马斯洛,佛罗伊德等著作中都有提及,每个人的需求路线也很不一样,外向和内向者也有很大的区别,按作者内向者为例,可以分成如下几个层级。 1.生存与健康的需求 2.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这些会关系到稳定收入的需求和基本的物质需求 3.性的需求 4.与频繁接触和关系最近的人的和谐关系的需求,如家人,朋友,上下级,同事等 5.理解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需求 6.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需求 可能这份清单很长,,每个人不一样,但仔细看看,基本是从先满足自己再到对外贡献,基础的欲望是不可能消灭的,很多得道高僧先贤大儒号称如何如何事实上其初衷也是从满足自己开始的,逻辑是他们觉得满足是无止境的,满足了会诱发新的欲望,然后越来越难满足以至于冒上很大的风险,所以他们一开始就拒绝满足自己。但是这么做的初衷是啥?还是为了让自己更平和一些更安定一些。所以不能说他们绝欲了,而是需求不一样而已。 如何判断一个人当前的需求?先得看他缺什么。穷人需要金钱,没房的需要买房,单身的人渴望爱情,残疾的人渴望健康,职位低的人渴望升职,权力低的人渴望得到更多的权力,只要一个人缺少某件东西,并舔到过这件东西的甜头,他一定会趋之若鹜的,有些时候即便没有尝过甜头,只要横向对比一下马上就能激起欲望之火。其需求的强度一般会遵行下面的规律: 1.所缺少的程度,缺的越多,需求越强烈,当这个事物得到至一定程度时,需求就会衰减。这是著名的效应递减规律 2.自己得到这样事物的难度,如果难度非常之高,需求的强度也会衰减,意愿就不会太强烈 3.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这里有时间成本,沉默成本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回报模型,会依据自己的计算或感觉做出决策 每一个独立的个人,想要获取幸福,就得想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在需求满足前便带来了压力,需求满足后压力就消失了,作为奖励幸福感会存在一段时间,然后消失。进而就会有新的需求以此往复没有止境。在欲望之河中很多先哲也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1.禁欲苦行,佛教,印度苦行僧 2.坚持信仰二元论,认为意识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是分离的,意识无法认识物质,肉体的痛苦也不会影响意识。可以参考叔本华,休馍等著作 3.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幻觉,不能被证明真实,所有的一切都隶属于自己的意识,只要意识不存在,例如睡觉或死亡,客观世界也会同时塌陷 4.比上不足,比下总是有余的 5.虽然目前失败了,但革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见辩证唯物法 以上种种有点像阿q精神,也有点游戏人生的感觉,其本质都是降低需求或延长策略时间。这些在失意之时安慰自己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然而我想说的是,真正问题到来,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些方法根本没用。
我就是个非常平静的人,审查自己内心,遇到压力时也无外乎以上的处理方法。压力到来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脆弱,无知,可怜,孤独。
进而会思考,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世界就是这么荒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