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听过的小型现场
工作之后就很少用耳机听歌了。在哈尔滨念书的时候,有事没事都戴着耳机,那几年在豆瓣上面标注了近600张唱片,工作以来这3年,一共就听了4张。前几日又戴上耳机,听一遍《Babe I'm Gonna Leave You》,比音响的效果真是好太多了。再听一些后摇,听一些摇滚,开始怀念有大把时间可以听音乐的日子。
不过刚到上海的时候,也没有完全不听,前前后后听的小型现场也不少。
第一次听的现场是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2012年吧,那时候刚发行了新唱片《'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演出整个过程没有开过灯,可能黑帝就是要环境也是黑的。背景一直在播放他们自制的视频,除了现场估计没地方可以看到了。
我已经忘了听他们现场之前有没有听过这张唱片。应该没有吧,因为现场没有在期待某一首歌的感觉。《Mladic》也是在现场被震撼到的。整个演出非常连贯,现场是脱离现实的感觉。
听完我买了一张现场销售的唱片。回头想找他们签名,被保安拦住说人太多,不能签了。
去年3月份,他们又来了一次上海,还是在浅水湾。
这次他们发的是哪张唱片我到现在也没去听。现场演奏的也都是新唱片的吧。这次体验没有那么好,也许是我到上海之后咖啡喝得太多,现场的音量、以及高频率的鼓点,让我心脏难受。我一直担心我是否会晕倒。期间也有不少人离场。同行的小伙伴似乎没什么感觉,所以我也坚持着。
演出结束,顺利要到签名,签了好几个人的。其中一个写道“Sleep is good for your health”。也许是看到我的黑眼圈吧。是啊,为什么每天睡8小时还是有黑眼圈呢。
还有印象很深的一次小型现场,是葬尸湖。我一般记他们的英文名,Zuriaake,因为一开始真没发现这么牛逼的乐队居然是中国的。还有就是中文名有点吓人,跟别人说了可能第一感觉不好。
这个现场是在虹桥路那边的On Stage。第一次在这里听现场,也是第一次听黑金属。可能这里是黑金属的领地?当天下着小雨,有些阴冷。暖场的乐队有些浮夸,好像搞黑金属就是来吸引眼球的。
葬尸湖比较低调。主唱戴着一个帽子,从头到尾没有露脸。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乐队成立之初都是学生,后来几年没有活动,因为各自都出国留学了。如今回国,主唱好像任职山东某高校的硕导,我找到他的简历,对比极少数的现场照片,好像的确是一个人。不过在一个传统高校里面兼职搞黑金属,的确应该低调一些吧。
回到现场。他们的唱片很少,正式的也就《弈秋》吧。这次幸运几乎把整张听了个遍。但是现场最震撼的却不是这张里面的,一首《天庭》,营造地狱般的氛围,想象力丰富,惊险刺激,投入,脱离现实。
还听过一些后摇现场,都是在MAO Livehouse。有Maybeshewill、Euphoria、This Will Destroy You。这些乐队就比较普通了,虽然是后摇的表现形式,但是整体没有连贯性,听完这首等下一首,有些人也就是为了某一首出名的来的吧。Maybeshewill居然还有大合唱。
要推荐的话,就是This Will Destroy You的同名专辑,现场也演奏了不少,听到《A Three-Legged Workhorse》效果不错。
MAO去过很多次之后,就不爱跟他们在舞台前面挤着了。二楼有几张沙发,歪在那喝饮料听歌,感觉还可以吧,看不到没有关系。
听过唯一个有指定座位的小型现场,是Sophie Zelmani。这个算是瑞典的流行乐吧,民谣,国内也有些名气。演出地点在南京西路某个剧场。
Sophie Zelmani,我可能只听过她的这张精选集。Sophie Zelmani给我的感受和小红莓什么的差不多,可能是因为王菲都翻唱过他们的歌曲。现场也特别强调了,说Going Home,你们的王菲翻唱过哦。我觉得《乘客》也挺好听的。当然,现场最好的还是《I Can't Change》,吉他改编效果很棒。这个应该就是现场音乐的优势,唱片里面的音乐写死了,但是现场是活的。我至今怀念简单生活节上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Youtube上面有视频,我偶尔还会翻出来听。
铃木常吉。
听过他是因为《深夜食堂》,我想大部分都是这样。主题曲《思ひで》,坐在出租车里看东京的霓虹灯。我总觉得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是听着音乐,隔着玻璃看窗外行人匆忙,如果下雨天就更棒了。
演出在浅水湾,跟前面两次在浅水湾的风格很不一样。这次坐着,铃木常吉的特点是一台手风琴。歌词翻译成中文也非常调皮。可爱。
嗯,怎么结尾呢?以后有现场,就多去听一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