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旁人都无法言说的溥仪前半生
看完爱新觉罗溥仪的纪录片,持续了2个星期。即使断断续续的观看,在最后一刻,脑海里的影像瞬间跳了出来。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太过浓烈,以至于观看每一刻人生的转折点时,内心的波动和思考随之剧增。
君不见今日永宁山上西风紧,可怜秋月一茔孤。
前生身旁熙熙攘攘,死后,苍凉一人埋下,唏嘘感叹啊,可怜秋月一茔孤。当结束声响起, 爱新觉罗.毓嶦以火龙七言诗记下溥仪经历的一生时,影片一帧帧迅速略过他的剪影,内心只剩下空白。人这一生,纵然跌宕起伏,也不过如此。
溥仪的一生太多转折点,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都对自身,甚至于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于他的种种,初次登基,清王朝复辟,轻信大臣,投靠日本军,伪满洲国的同流合污,在位的都可政策,等等。每一个都是难以用一个理由或者意义加以概述,他承载的东西过多,一步一步都是印刻着封建帝制共和国家社会人民的大名牌,一言以概之过于随意。
如若抛开国家层面,从溥仪的个人探寻,虽仍带有国家以及封建给他的影响,但总归可以稍微窥知一二。
影片感觉最为明显的是,缺少雄才大略。
这并不是个人观点,也不是上帝视角。在片中改造所所长坦言,他智商不够,溥仪自身也表示,自己是个废物。当然他们单指的是个人生活方面。而通览全片,在每一处历史的拐角点,溥仪都是选择了最为主动的一方。被动的登基,被动的上位,被动的被众大臣复辟,被冯玉祥请出皇宫,纵然被小太监欺负,偷盗宫中自家珍宝奇画,也只是被动的求助各路军阀。他跌宕起伏的前半生,被人被动的推着往前赶。历史的漩涡过于沉重,而溥仪身处中央,各路势力虎视眈眈,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我能理解。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投靠日本势力,以为能借着他们的力量可以东山再起。溥仪对于任何一个接触的人,并不会深思熟虑,而是轻信。诚然他的周围的丞民都是狼子野心,这带给他错误的信号,但他每一次的想当然,对于对方允诺的空头好处深信不疑时,旁观叹息不已。担任伪满洲国的元首时,溥仪登船去往日本,觐见日本天皇,船靠近富士山的时候,溥仪激动的抬手行了军礼,一趟日本行,被溥仪认为是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天真还是可笑真的无从说起。
说起他的天真,在二战以后尤为明显,被关押在苏联时,企图靠着三两句示好,就期待着能被斯大林接纳,成为苏联居民,不被遣返中国遭受审判,一次两次的示好没有任何回复以后,咬牙跺脚的进贡自己的珍宝,期待能让人另眼相看。这种靠小好处笼络人心的世界,在当时毫无用处,可惜,溥仪看不明白,还沉浸在示好和等待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固化在某一次的对话中尤为明显,他问关押的小战士,我听广播,里面有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这是个什么东西。小战士的解释让他理解为布尔什维克是最上等的人民,他,爱新觉罗溥仪也是最上等的一类,应该可以加入。于是他问小战士,皇帝可以加入布尔什维克么,既然之前没有先例,我溥仪不能作为第一人么。这一段,真的看得好笑又无言。
在对他一生详尽的描述中,参杂着各路势力的描述以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回放,对他的文学素养,寥寥数语。从他平时的信件中,可窥知,溥仪在文史方面是高于常人很多的,作为皇室弟子,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在大家对他的记录描写中,这一部分的陈述,太稀少。溥仪刚搬进日本军给他的府邸时,他命名为缉熙,此来源于 《诗经·大雅·文王》 中的“于缉熙敬止”,意为光明,也期冀能光复封建帝制。溥仪的字迹,从当初的信件至颁布诏令,甚至于之后的离婚书,每处的字迹都不尽相似,但都刚劲有力,十分工整。溥仪此人也带有文人墨客的属性,在日本军带着他匆忙撤离的时候,他仍花半天的时间挑挑拣拣书画楼里的真迹,这是宋代哪个画家的,那个是哪朝哪都的,心里有数的带上。侄子在旁边埋怨道,旁人逃命都带吃喝,人都快饿死了,他带了57箱字画逃命。
溥仪从私人角度出发,有很多有意思的点可以去探寻,但是每一处都没有办法与他身后的背景隔离开来,即使以上描述的种种,不可否认都带有前朝旧都的烙印,这些烙印刻在他的潜意识里,操控着他一辈子的人生。他的标签,即是如此,失去了这个,他也不是溥仪,而不过是命运途中的不起眼的民众。
最为可惜的,莫过于婉容,年轻貌美,识字有谋略懂洋文,一辈子拴靠在溥仪身边,死后无碑无坟头,叹息叹息.....
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