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人性幽深地带 |《暴雪将至》观影报告
时间:2017年11月13日14:00
放映电影:《暴雪将至》
地点:百美汇影院(嘉里中心店)
主持人:藤井树
嘉宾:董越、段奕宏
很多人因为《烈日灼心》被段奕宏圈了粉,但我却是在《记忆大师》中爱上了那个有点变态却又可怜的沈汉强。最后的反转太令人意外。
而且最重要的是段奕宏简直就是“警察专业户”,自身散发出的那种气场,尤其是那双微肿的眼睛电力太强,让人不敢直视。
作为第一波点映,很多迷妹儿冲着段奕宏来看电影。
更有可爱的女生害羞地问:段奕宏真的会来吗?
段奕宏的魅力,在新晋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加持下,更甚几分。
回到电影上来,有些人认为对段奕宏来说,这一部和《烈日灼心》类似的电影,似乎没有突破。
但是小编并不认同。也许演员接到的角色在观众看来是接近的,但能够有所深入以及新的诠释,这恰恰更能说明演员的张力和潜在能量。
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格局是大的。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能引发人的共鸣和思考。
怎么这么一个想要成为编制内警察,一心想“活出自己精彩”的小人物,最后自己葬送了自己的命运呢?
答案需要从电影中找,但也许更值得从生活中去挖掘所谓的人性的真相。
常常有人说:人心比鬼可怕。这世界很多事没有唯一性,也许找不到标准的答案,正如在电影中,你无法断定最后的凶手是谁,悲剧是谁造成的。
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时代。
导演董越说应该对年轻一代的新导演有信心,相信他们会努力探索出一个好的结果。
对于认真做电影的人,我们有理由坚信。
在看完《暴雪将至》之后。
【嘉宾精彩对话】
藤井树=树
段奕宏=段
董越=董
人 | 物 | 的 | 塑 | 造
树:这个人物蛮难的,这个人物又要收着,又要张狂的演,就是特别反差的特质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然后你是如何进入余国伟的内心,在你的判断中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你来讲,我们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他的话你的理解是什么?
段:还得说的精准一些,关键词我觉得有句台词,特别好“我余国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树:获奖感言,劳模发言。
段:对,我觉得这个是他前期一个驱动力,一个核心力量,对荣誉感的追求,我觉得没有问题。可是他的出身,就是他处在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方面,有人说拿他跟伊谷春相比好像都沾着警察的边,就这个角度我来总结一下,伊谷春是专业选手,他是业余选手,对于塑造者的我来说是不太好塑造的。
树:是,他有点是夹缝里的人。
段:要迎合一系列质感的东西,又要去吻合一个时代,又要符合他所处在的一个阶级的位置,所以这是对我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觉得追求荣誉没问题,可是在他的规划当中,他觉得能把握,能掌控。但是最后他越陷越深,这个变化点,是我在第一眼看到剧本的时候比较吸引我的。
那么相对其实给演员提供很大的空间,作为演员,我如何填充这种质感,我认为这种电影,可能好的电影,必须得有质感。
比如我们经常看的情节电影、噱头电影,但是很少有质感的,这种东西抛开强大的美术、影像,观众看的是演员,演员是否能带来匹配这个电影气质质感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功课是我要完成的。
树:我注意到这个片子有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叙事功能,这个时代是在于说这个厂子都要被拆了,厂子的所有人都要淘汰的人,连保卫科,在所有时代洪流中淘汰的这么一个最微不足道编制的人,恰恰是这个人,他有说我要干预这个大事件,我要有这种参与感。
这个我觉得可能是对于余国伟来讲是人物塑造的一个点,但是可能也有一些问题在于说,他其实想要争夺荣誉感,也是想要证明我是有破案能力的。
但是他最后变成一个加害者,这个是什么原因,是燕子吗?还是遭遇下岗,我不知道段老师在过程中有跟导演探讨过吗?
段:我们探讨的时候没有特别清晰的指定哪场戏,我觉得一个变化的可怕之处他意识不到,电影中他其实慢慢在前期已经渗透出来了。
不是在某一场有那种感觉,比如说老余跟燕子关系来处理,跟导演探讨最多的就是前面有一搭没一搭的男女异性这种状态,你说恋爱吗?这不确定的。
树:有点暧昧感。
段:对,它还有保卫科人的小优越感,我们要找到老余身上的这种感觉,因为保卫科的职业,所谓的办案也好,存在感、价值感的东西,他向往更大的优越感,更大的一种荣誉感,所以他面对比他低一头的燕子有一种保护的心理。
这个拿捏我们探讨过很多次,是不是应该给观众有恋爱的、有情愫的感觉,它是模糊的,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这种东西的渗透,从一张照片的需求,在那个戏里边也要透出,让观众感觉是恋爱了,追求的肯定。
但我们就不想在那个戏渗出一个确定性,所以是有意做出不是一个好像确定他们恋爱,可是在燕子的心里,她认为是一个确定关系的。
人 | 性 | 的 | 探 | 索
树:这个只有从余国伟身上,从扮演者身上才能体会到那种很微妙的人物心里的变化。上一次您来是上海电影节的金爵奖影帝,那部电影《烈日灼心》也是很棒。
然后这次是也是影帝《暴雪将至》,感觉你就钟情于人性的两面性的复杂,可能你在挑选剧本角色的时候,什么会吸引你?
段:导演说的对,有人的偏好就是这样,导演列举了很多电影作品,我觉得他从中吸取了很多的养分,作为演员,我选择这个可能在大家眼里感觉好像挺雷同的,但我不认同。
树:某一种类型上吧。
段:对。从人物塑造上来说,我还是极力的把它划分开,说到我所关心的兴趣点,就是人性的真相是无穷尽的,我必须承认创作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性的故事是没有被我们去发现的,我们也没有勇气去探索、挖掘。
正好有这么一个剧本、这么一个团队,这样一个导演伸出这样的橄榄枝,我赶紧得接着,然后达到自己小小的目的,我还是喜欢尽可能的作为演员去多挖掘一些人性真实的东西。
雨 | 中 | 的 | 追 | 击 | 戏
树:好的。导演,我必须要由衷的夸赞,有一场重头戏就是追击,也是全片里面,我相信你们可能拍了好多天,对你来讲,那场戏有没有技术难点?或者说怎么调控这个气氛?
董:其实对我来讲,拍摄的过程当中。
树:你很难的是,那个人已经迫在眉睫,肉搏戏是你事先设计好的。
董:我觉得拍摄的过程就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对我来说还可以吧,我没觉得那个部分是最难的,我们之前也做过实验片。
树:试拍了一段吗?
董:是,当时找的两个临时演员模仿余国伟和凶手,我们当时拍了试验片,也试了一下雨量的控制,甚至包括摄影机的摆放位置,因为会影响雨的细节。
那个过程我觉得其实还是拍的很顺利的,但是实际上有个非常大的情况,就是在好几个景,尤其在小刘从高处掉下来的场景,就是把原来的场景方案全部否掉了,临时改的一个景。
我当时确实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的压力,因为之前我们在另外一个场子里面去表现这个人从高空坠下来,但后来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到了这个地方,我突然很喜欢。
他们觉得临时改方案会带来很多很多的麻烦,但我当时跟剧组的其他的主创人员说,麻烦我们一点点想办法克服,既然是拍这样一个电影,一定要是追求最终的效果,而且我觉得那个场景实在是太酷了,我太喜欢了。
树:余国伟你是跑了八天在那个雨中。
因为很多面部特写,不管形体,还要肢体等,这场戏对你来说是挑战吗?
段:是。其实接这个戏,导演聊过说80%都是雨戏,而且也介绍了当地正好是雨季。
其实我们真是没有赶上特别好的雨季天气,所以几乎都是人工降雨,雨大小可控,可是作为演员的我,身体上的这种困难还是有的,但是怎么办呢?我还得攻克心里上的负担,演员经历类似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做心理的建设。
我就是从余国伟身上建立这种东西,我觉得这个天气对我对余国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我可能通过这种大面积的雨水来寻找老余气质,我更关注电影下的人物气质。
我到了场景当中,发现这个景太棒了,就像导演说的,他喜欢的那场景。可是我要说的是,当我看到他们在给我介绍他们采景的照片时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我们在衡阳娄底,大工厂的,这里面的故事多了去了,他们想要人被一个工厂所异化的感觉,那真是一目了然。
树:你站在那里就有这种感觉。
段:我作为一个演员,用以往的经验气质摆在这里,完全是会被“吃掉”的,会“出卖”的,这个互相“出卖”,会抵消的。这个电影我更加关注老余的气质,这个我是很在意的,所以这个大雨在我这里心理的负担很快打消掉,这个会帮助我找到老余身上气质的途径。
树:全篇都在氛围中,就是电影的质感。
段:是的,整个这个故事,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天气都是我们左右不了的。我们能左右的就是这个人在环境发生的关系是力不从心的,我只要在那个时刻做到老余前期的专注,甚至有一些偏执,就OK了。
在这个景里我想要的人物我觉得我找到了。
人 | 物 | 的 | 造 | 型
树:一方面这个雨水本身会带来那种粘湿感,另外一方面,你们做人物造型的时候,老余这个人物包括头发的长度,那种感觉就是很压抑。
他又有蓬勃而出想要证明自己的无力感,还有那件皮夹克,你手一举就往上缩,因为这个是90年代很特有的款式,这个东西就非常符合这个人在那个环境中的特色,到处都有被命运夹裹的无奈感。
段:这个要感谢我们的美术老师刘强,服装一身上就不一样。
树:那个头发是自己的吗?
段:是自己的头发,剪成那样是美术老师和造型师华子,我觉得像这些很棒的工作人员、创作人员,给我营造了外围的质感,是非常棒的,是帮助演员进入到一个人物的气质一个很好的帮助。
我们拍第一个镜头都惊呆了,那个所谓的刘海因为雨水的关系结成绺子,在现实中肯定觉得很难看。可是在电影当中不顾一切的感觉就是质感。
树:还有一个我觉得蛮动人的细节,就是从监狱出来讲姓名,第一次你介绍就是余下的余,然后国家的国,伟大的伟,后来又问一遍的时候,就变成了多余的余。
这种台词感,包括出来以后的回头,仿佛间看到年轻的自己,这种对比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再回到十年后,2008年的老余,从造型和所有的神情上都是一个被社会打磨圆滑的人,有一种笨拙感,又跟社会脱节了。
这种脱节感再倒退十年,他身上的锐气还是会跟社会格格不入,这个人永远是跟时代格格不入的,这个是我看电影时特别强烈的感觉。
创 | 作 | 的 | 初 | 衷
说到电影的类型,因为刚才段老师也讲到,可能外界觉得你老接这样的片子,但是实际上最近几年,从《白日焰火》开始,《烈日灼心》也好,还有网剧如《白夜追凶》这样的犯罪片子,一直到《暴雪将至》,每一个都探讨人性深度和幽暗的东西。
如果集中在讲述罪案本身怎么去抓坏人,这个坏人怎么作案,然后这个死者和那个死者间有没有关系,这个是连环杀手破案的情节,但《暴雪将至》就是完全把这个变为一个背景,然后探讨在历史夹缝中一个人的两面性。
我想问导演,这是你的有意为之吗?你的最终用意不是说我要拍一个罪案片,而就是要拍人性在夹缝中的挣扎?
董:当然,因为作为创作者来说,把一个人做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这种处女座来说,假如有这么一个机会,我能把一个人写的非常的鲜活,就是能够抵达您刚才说的幽暗地带,我觉得第一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个探索。
另外一点为什么说有勇气,因为这是我们在现实的世界无法去体验的东西,我们只有在虚构的世界里面打开想象力,就是试图去碰撞,我所说的灰色地带,如果可以做到,无论对于创作本身,还是对于我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现的机会。
所以在最初的阶段,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我要以人物为主,从大纲阶段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故事,就是一个人物的电影。
因为我自己有的时候也会关注国产片,我觉得国产片大多就是围绕一个人物展开,然后去试图进入到另外一种可能性的这种叙事,我认为这种模式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我自己还是个新导演。
树:你很厉害了。
董:就是没有什么顾虑,大胆去探索。
树:我想这个也是吸引段奕宏接你片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影片是11月17日上映,我们今天在座的观众也是第一批看到的,也希望大家发到朋友圈,最后两位用一句话简单的推荐一下,这个片子值得看在哪里?王婆卖一下瓜,毕竟这么好的电影。
段:我觉得大家都看完了,看完了说说自己的真实感觉最好。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真实的表达出来。
最后还是拿老余的话来说“活出自己的精彩”,谢谢大家。
董:作为一个行业的新导演,我其实特别希望观众能够对于中国的新电影,包括新的电影人给予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我们会证明自己,会有更好的这种结果,然后我也希望大家多多讨论这部电影以及继续关注和推荐这部电影,谢谢大家。
树:谢谢大家,因为刚刚拿了在东京电影节上作为唯一一部中国参赛的影片两个奖,最佳艺术贡献、最佳男演员两个奖杯,我们现场摆上奖杯,然后让这两位得奖人,我们以这个神探的姿势合影。
放映电影:《暴雪将至》
地点:百美汇影院(嘉里中心店)
主持人:藤井树
嘉宾:董越、段奕宏
很多人因为《烈日灼心》被段奕宏圈了粉,但我却是在《记忆大师》中爱上了那个有点变态却又可怜的沈汉强。最后的反转太令人意外。
而且最重要的是段奕宏简直就是“警察专业户”,自身散发出的那种气场,尤其是那双微肿的眼睛电力太强,让人不敢直视。
作为第一波点映,很多迷妹儿冲着段奕宏来看电影。
更有可爱的女生害羞地问:段奕宏真的会来吗?
段奕宏的魅力,在新晋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加持下,更甚几分。
回到电影上来,有些人认为对段奕宏来说,这一部和《烈日灼心》类似的电影,似乎没有突破。
但是小编并不认同。也许演员接到的角色在观众看来是接近的,但能够有所深入以及新的诠释,这恰恰更能说明演员的张力和潜在能量。
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格局是大的。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能引发人的共鸣和思考。
怎么这么一个想要成为编制内警察,一心想“活出自己精彩”的小人物,最后自己葬送了自己的命运呢?
答案需要从电影中找,但也许更值得从生活中去挖掘所谓的人性的真相。
常常有人说:人心比鬼可怕。这世界很多事没有唯一性,也许找不到标准的答案,正如在电影中,你无法断定最后的凶手是谁,悲剧是谁造成的。
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时代。
导演董越说应该对年轻一代的新导演有信心,相信他们会努力探索出一个好的结果。
对于认真做电影的人,我们有理由坚信。
在看完《暴雪将至》之后。
【嘉宾精彩对话】
藤井树=树
段奕宏=段
董越=董
人 | 物 | 的 | 塑 | 造
树:这个人物蛮难的,这个人物又要收着,又要张狂的演,就是特别反差的特质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然后你是如何进入余国伟的内心,在你的判断中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你来讲,我们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他的话你的理解是什么?
段:还得说的精准一些,关键词我觉得有句台词,特别好“我余国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树:获奖感言,劳模发言。
段:对,我觉得这个是他前期一个驱动力,一个核心力量,对荣誉感的追求,我觉得没有问题。可是他的出身,就是他处在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方面,有人说拿他跟伊谷春相比好像都沾着警察的边,就这个角度我来总结一下,伊谷春是专业选手,他是业余选手,对于塑造者的我来说是不太好塑造的。
树:是,他有点是夹缝里的人。
段:要迎合一系列质感的东西,又要去吻合一个时代,又要符合他所处在的一个阶级的位置,所以这是对我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觉得追求荣誉没问题,可是在他的规划当中,他觉得能把握,能掌控。但是最后他越陷越深,这个变化点,是我在第一眼看到剧本的时候比较吸引我的。
那么相对其实给演员提供很大的空间,作为演员,我如何填充这种质感,我认为这种电影,可能好的电影,必须得有质感。
比如我们经常看的情节电影、噱头电影,但是很少有质感的,这种东西抛开强大的美术、影像,观众看的是演员,演员是否能带来匹配这个电影气质质感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功课是我要完成的。
树:我注意到这个片子有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叙事功能,这个时代是在于说这个厂子都要被拆了,厂子的所有人都要淘汰的人,连保卫科,在所有时代洪流中淘汰的这么一个最微不足道编制的人,恰恰是这个人,他有说我要干预这个大事件,我要有这种参与感。
这个我觉得可能是对于余国伟来讲是人物塑造的一个点,但是可能也有一些问题在于说,他其实想要争夺荣誉感,也是想要证明我是有破案能力的。
但是他最后变成一个加害者,这个是什么原因,是燕子吗?还是遭遇下岗,我不知道段老师在过程中有跟导演探讨过吗?
段:我们探讨的时候没有特别清晰的指定哪场戏,我觉得一个变化的可怕之处他意识不到,电影中他其实慢慢在前期已经渗透出来了。
不是在某一场有那种感觉,比如说老余跟燕子关系来处理,跟导演探讨最多的就是前面有一搭没一搭的男女异性这种状态,你说恋爱吗?这不确定的。
树:有点暧昧感。
段:对,它还有保卫科人的小优越感,我们要找到老余身上的这种感觉,因为保卫科的职业,所谓的办案也好,存在感、价值感的东西,他向往更大的优越感,更大的一种荣誉感,所以他面对比他低一头的燕子有一种保护的心理。
这个拿捏我们探讨过很多次,是不是应该给观众有恋爱的、有情愫的感觉,它是模糊的,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这种东西的渗透,从一张照片的需求,在那个戏里边也要透出,让观众感觉是恋爱了,追求的肯定。
但我们就不想在那个戏渗出一个确定性,所以是有意做出不是一个好像确定他们恋爱,可是在燕子的心里,她认为是一个确定关系的。
人 | 性 | 的 | 探 | 索
树:这个只有从余国伟身上,从扮演者身上才能体会到那种很微妙的人物心里的变化。上一次您来是上海电影节的金爵奖影帝,那部电影《烈日灼心》也是很棒。
然后这次是也是影帝《暴雪将至》,感觉你就钟情于人性的两面性的复杂,可能你在挑选剧本角色的时候,什么会吸引你?
段:导演说的对,有人的偏好就是这样,导演列举了很多电影作品,我觉得他从中吸取了很多的养分,作为演员,我选择这个可能在大家眼里感觉好像挺雷同的,但我不认同。
树:某一种类型上吧。
段:对。从人物塑造上来说,我还是极力的把它划分开,说到我所关心的兴趣点,就是人性的真相是无穷尽的,我必须承认创作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性的故事是没有被我们去发现的,我们也没有勇气去探索、挖掘。
正好有这么一个剧本、这么一个团队,这样一个导演伸出这样的橄榄枝,我赶紧得接着,然后达到自己小小的目的,我还是喜欢尽可能的作为演员去多挖掘一些人性真实的东西。
雨 | 中 | 的 | 追 | 击 | 戏
树:好的。导演,我必须要由衷的夸赞,有一场重头戏就是追击,也是全片里面,我相信你们可能拍了好多天,对你来讲,那场戏有没有技术难点?或者说怎么调控这个气氛?
董:其实对我来讲,拍摄的过程当中。
树:你很难的是,那个人已经迫在眉睫,肉搏戏是你事先设计好的。
董:我觉得拍摄的过程就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对我来说还可以吧,我没觉得那个部分是最难的,我们之前也做过实验片。
树:试拍了一段吗?
董:是,当时找的两个临时演员模仿余国伟和凶手,我们当时拍了试验片,也试了一下雨量的控制,甚至包括摄影机的摆放位置,因为会影响雨的细节。
那个过程我觉得其实还是拍的很顺利的,但是实际上有个非常大的情况,就是在好几个景,尤其在小刘从高处掉下来的场景,就是把原来的场景方案全部否掉了,临时改的一个景。
我当时确实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的压力,因为之前我们在另外一个场子里面去表现这个人从高空坠下来,但后来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到了这个地方,我突然很喜欢。
他们觉得临时改方案会带来很多很多的麻烦,但我当时跟剧组的其他的主创人员说,麻烦我们一点点想办法克服,既然是拍这样一个电影,一定要是追求最终的效果,而且我觉得那个场景实在是太酷了,我太喜欢了。
树:余国伟你是跑了八天在那个雨中。
因为很多面部特写,不管形体,还要肢体等,这场戏对你来说是挑战吗?
段:是。其实接这个戏,导演聊过说80%都是雨戏,而且也介绍了当地正好是雨季。
其实我们真是没有赶上特别好的雨季天气,所以几乎都是人工降雨,雨大小可控,可是作为演员的我,身体上的这种困难还是有的,但是怎么办呢?我还得攻克心里上的负担,演员经历类似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做心理的建设。
我就是从余国伟身上建立这种东西,我觉得这个天气对我对余国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我可能通过这种大面积的雨水来寻找老余气质,我更关注电影下的人物气质。
我到了场景当中,发现这个景太棒了,就像导演说的,他喜欢的那场景。可是我要说的是,当我看到他们在给我介绍他们采景的照片时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我们在衡阳娄底,大工厂的,这里面的故事多了去了,他们想要人被一个工厂所异化的感觉,那真是一目了然。
树:你站在那里就有这种感觉。
段:我作为一个演员,用以往的经验气质摆在这里,完全是会被“吃掉”的,会“出卖”的,这个互相“出卖”,会抵消的。这个电影我更加关注老余的气质,这个我是很在意的,所以这个大雨在我这里心理的负担很快打消掉,这个会帮助我找到老余身上气质的途径。
树:全篇都在氛围中,就是电影的质感。
段:是的,整个这个故事,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天气都是我们左右不了的。我们能左右的就是这个人在环境发生的关系是力不从心的,我只要在那个时刻做到老余前期的专注,甚至有一些偏执,就OK了。
在这个景里我想要的人物我觉得我找到了。
人 | 物 | 的 | 造 | 型
树:一方面这个雨水本身会带来那种粘湿感,另外一方面,你们做人物造型的时候,老余这个人物包括头发的长度,那种感觉就是很压抑。
他又有蓬勃而出想要证明自己的无力感,还有那件皮夹克,你手一举就往上缩,因为这个是90年代很特有的款式,这个东西就非常符合这个人在那个环境中的特色,到处都有被命运夹裹的无奈感。
段:这个要感谢我们的美术老师刘强,服装一身上就不一样。
树:那个头发是自己的吗?
段:是自己的头发,剪成那样是美术老师和造型师华子,我觉得像这些很棒的工作人员、创作人员,给我营造了外围的质感,是非常棒的,是帮助演员进入到一个人物的气质一个很好的帮助。
我们拍第一个镜头都惊呆了,那个所谓的刘海因为雨水的关系结成绺子,在现实中肯定觉得很难看。可是在电影当中不顾一切的感觉就是质感。
树:还有一个我觉得蛮动人的细节,就是从监狱出来讲姓名,第一次你介绍就是余下的余,然后国家的国,伟大的伟,后来又问一遍的时候,就变成了多余的余。
这种台词感,包括出来以后的回头,仿佛间看到年轻的自己,这种对比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再回到十年后,2008年的老余,从造型和所有的神情上都是一个被社会打磨圆滑的人,有一种笨拙感,又跟社会脱节了。
这种脱节感再倒退十年,他身上的锐气还是会跟社会格格不入,这个人永远是跟时代格格不入的,这个是我看电影时特别强烈的感觉。
创 | 作 | 的 | 初 | 衷
说到电影的类型,因为刚才段老师也讲到,可能外界觉得你老接这样的片子,但是实际上最近几年,从《白日焰火》开始,《烈日灼心》也好,还有网剧如《白夜追凶》这样的犯罪片子,一直到《暴雪将至》,每一个都探讨人性深度和幽暗的东西。
如果集中在讲述罪案本身怎么去抓坏人,这个坏人怎么作案,然后这个死者和那个死者间有没有关系,这个是连环杀手破案的情节,但《暴雪将至》就是完全把这个变为一个背景,然后探讨在历史夹缝中一个人的两面性。
我想问导演,这是你的有意为之吗?你的最终用意不是说我要拍一个罪案片,而就是要拍人性在夹缝中的挣扎?
董:当然,因为作为创作者来说,把一个人做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这种处女座来说,假如有这么一个机会,我能把一个人写的非常的鲜活,就是能够抵达您刚才说的幽暗地带,我觉得第一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个探索。
另外一点为什么说有勇气,因为这是我们在现实的世界无法去体验的东西,我们只有在虚构的世界里面打开想象力,就是试图去碰撞,我所说的灰色地带,如果可以做到,无论对于创作本身,还是对于我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现的机会。
所以在最初的阶段,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我要以人物为主,从大纲阶段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故事,就是一个人物的电影。
因为我自己有的时候也会关注国产片,我觉得国产片大多就是围绕一个人物展开,然后去试图进入到另外一种可能性的这种叙事,我认为这种模式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我自己还是个新导演。
树:你很厉害了。
董:就是没有什么顾虑,大胆去探索。
树:我想这个也是吸引段奕宏接你片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影片是11月17日上映,我们今天在座的观众也是第一批看到的,也希望大家发到朋友圈,最后两位用一句话简单的推荐一下,这个片子值得看在哪里?王婆卖一下瓜,毕竟这么好的电影。
段:我觉得大家都看完了,看完了说说自己的真实感觉最好。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真实的表达出来。
最后还是拿老余的话来说“活出自己的精彩”,谢谢大家。
董:作为一个行业的新导演,我其实特别希望观众能够对于中国的新电影,包括新的电影人给予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我们会证明自己,会有更好的这种结果,然后我也希望大家多多讨论这部电影以及继续关注和推荐这部电影,谢谢大家。
树:谢谢大家,因为刚刚拿了在东京电影节上作为唯一一部中国参赛的影片两个奖,最佳艺术贡献、最佳男演员两个奖杯,我们现场摆上奖杯,然后让这两位得奖人,我们以这个神探的姿势合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