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 l 手捧一杯茶,很暖,很好
文/赭玉 图/秋天的树

䕦,又叫蓝、笼、莒,用竹编织。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采茶之候,贵在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采茶之候,贵在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彻夜无云,浥露采者为上……蔡襄《茶录》所说,倡“雨前”采茶。

明万历年间的品茶大家许次纾,在《茶疏》里说得更清楚: “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 还批评了苏州松江一带的人不懂,“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购雨前细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 许次纾指出了品为芽茶的关键:明前茶中气不足,谷雨前后的茶叶才韵味饱满。不懂的人只注意茶芽细嫩好看,忽略了品味的重要,硬说明前茶比雨前茶好,其实是皮相之见,不懂得雨前茶的好处是滋味饱满。
明前 还是 雨前,参照古籍太多,也耐不住如今糟心的气候

陆羽在《茶经》言:自采自于封七经目。意思是:自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采摘作为第一步,重要不言而喻。

古时民间有“口唇采茶”之说,处女用唇间采摘的茶有一股“奶香乳味”。真实的采茶女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45岁算是年轻。 采茶很辛苦
从宋到明,中国人主流饮茶的讲究,是从茶饼研末击拂拉花,转为茶芽冲泡品味。 这个改变固然与明太祖伤悯茶农惊蛰采茶之苦,下令罢造龙团有关,也跟明代制茶工艺改变,掌握了炒青技术的妙谛相关,把饮茶时尚从视觉审美为主,转为崇尚味觉品赏为主,这才次第出现了明清以来的江南绿茶精品,如龙井、碧螺春之类。也因此,造就了新的品茶标准,讲究茶芽本身具备的色香味,以口感更加细腻精致为上。

采茶是一个技术活儿,不用的茶,不同的采摘手法。从芽、叶、梗都有着不同的技法。 首先的,采茶讲究提采,不能留长指甲,更不能用指甲掐断茶芽,要求细致的轻捻茶芽,升上拔起。

护手霜是不能涂抹的,采茶女的手总是布满了老茧。鲜茶叶偏碱性,采茶女们的食指容易变形,皮肤也会慢慢被腐蚀成黑色。


虽然此时不在采茶季节,“置风炉”、“戏分茶”、“泼乳上”的心情是要有的。 冬天来了。 但也可“设茗听雪落”“茶炉烟气知高兴”

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手捧一杯茶很暖很好
参考资料: 1. 陆羽 《茶经》 2. 蔡襄《茶录》 3. 陆游的诗。 4. 郑培凯《明前与雨前茶,孰为贵》 5. 摄影师 Autumn Tree 原创作品,摄于2017年清明。 往期回顾:
- 老门东 l 旧故里,从前慢
- 玄武湖的狗粮 l 我的老太太,是我镜头里唯一的女主角
- 玄武湖 l 被偏爱的荷花,最幸福
- 墙头草 l 无情最是台城柳,有情就在明城墙
- 喵 l 把我带回家好不好?我会暖床,我会卖萌,我会逗你开心
欢迎批评 欢迎关注公众号:AutumnBigTree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