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书让你从育儿焦虑症从容回归自由身
2017年9月份,我出差上海。三环内一间湘菜馆里,同事用筷子指着窗外的高楼示意:对面的房价12万一平,一套小公寓就抵长沙几套别墅。我冷汗中的第一反应是:定居在这座城市的蔷薇,她生活得如何?忙完公务与蔷薇久别重逢,细聊中她说:这么多年,再大的压力都承受得了。唯独孩子出生后,变得异常焦虑。我秒懂她作为母亲的本能,却也无言宽慰。
分别后她转给我一篇《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长文批幼升小“牛蛙战争”刷屏,字字扎心!》的网络爆款文章。讲述了作为上海中产家庭祖孙三代在教育这条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的辛酸血泪史。蔷薇在微信里笑言,要向我学习放养的育儿心态。我也心疼地答应她:有空写一写自己的育儿心得,在相互交流中增多一个育儿的视角。下面的总结,算是实现对朋友的承诺。
育儿,我做得最好的一个开端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虽然,这也经历了一个挣扎的过程。怀孕9个月的时候,我得了育儿焦虑症。那时,姐姐的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2岁)像缠藤攀附大树一样,整天挂在姐姐的脖颈上争风吃醋,嬉笑打闹。姐姐奔腾于生意、家庭、孩子三轴间,像玩杂耍的八爪鱼。我在一旁看得心疼也心急,更不知道如何迎接肚里的小家伙,心乱如麻,焦躁不已。
这种情绪一直持续至看完《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做得太多》这本书。作者月华作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心灵成长导师,母婴杂志专栏作者。她以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60分妈妈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孩子0到7岁的教育实践集结成书。从理念端放松新妈的神经,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放开对育儿这件事的紧张感。这是一本专属于幼龄儿童的教育指南,提出的方法和关键原则非常适合当下母亲多重角色叠加的境遇。当我以60分妈妈的角色定位自己的时候,要求做百分之百完美妈妈的焦虑感就释放了很多。
在育儿过程中,母亲在基于观察和倾听的前提下,对孩子独特性的理解非常重要。这是我在育儿过程中总结的第二个重要启示。《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书中作者克劳迪娅·M·戈尔德说:“孩子的行为是一种交流方式”。在牛奶过渡到辅食阶段,爷爷奶奶为我的女儿操碎了心。我也害怕她专注于牛奶,营养跟不上影响健康。在陪伴中,我发现她是一个对语言敏感度非常高的孩子。一岁多一点,能对大人无意间的交谈做出敏捷的反应。我猜想是不是爷爷奶奶不断表达“她什么都不爱吃,只喝牛奶”,使她用拒绝辅食的实际行动来回应他们的语言。于是,我与爷爷奶奶沟通后,调整语言环境,变成重复说:她什么都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一招,有奇效。女儿的辅食就此拉开序幕,一发不可收拾。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的核心观点也是基于唐纳德·温尼科特的理念,他认为任何母亲都不完美但又足够好来担当这个角色。有了这份自信之后,在育儿过程中才有可能静心平和地观察、倾听、感受和理解孩子的行为,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心理、身体多重角度建构孩子的完整人格。作者克劳迪娅·M·戈尔德身为医学博士、儿科医生、专栏作家,从事普通儿科和行为儿科学25年,却自断财路地主张采用一种预防的模式来关注儿童精神健康。
像我一样的笨妈妈,孩子的日常照顾特别需要一本救急指南,一本关于育儿问题与解决方案索引类的书籍。育儿是一件非常繁琐、重复度高又意外频发的“高风险事业”。我妈曾经批评过我:除了干好你那份工作,一无是处。可见,我在生活端有多么笨拙。好在,我懂得学。察觉到育儿这个事业的特征后,我找来了《华人育儿百科》。这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你问什么,它答什么。这本书是由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儿科医疗团队百位儿科医学专家、一线医护人员和营养师合力撰写,针对0~6岁婴幼儿,收录了300个常见育儿问题、70种婴幼儿常见疾病、24个促进亲子关系和幼儿发育的小游戏,为父母提供全方位医疗与教养对策。
在育儿的侧重点上,我倾向于亲密亲子关系的建构,这个观念来源于《西尔斯育儿经》。这是我从怀孕到孩子近两岁,陆续不间断翻阅的一本书。作者西尔斯在书中倡导依附性养育,即重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以此为基础,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理念。书中对亲子间的信任感尤为强调。在实践中,我不仅重视自己与孩子信任感的建立,陪护最多的奶奶也是我女儿非常信任的亲人关系。大概在女儿一岁半左右,她就可以自己在房间里独立入睡了。女儿这种对人际和环境的安全感是我始料未及的。此刻想想,这源于一岁半内,我和奶奶对女儿所有需求的及时回应。她在安全的人际关系中,生发出了自己的独立能力。
我是西学东渐的文化中被杂家养大的一代。因此,很多思想和痕迹不拘泥于东方智慧。我相信,混血儿是最美的人种。育儿,也讲究中西结合。这样才能养出一个具有东方美感的洋气妞来。但是,我也并非全盘西化,一股脑儿接受另一个半球的育儿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中国妈妈育儿宝典。作者尹建莉总结的是孩子从出生到大学,一二十年的成长历程。虽然对我这种新妈最困惑的幼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太有针对性,但她用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给新妈绘制了一个全面的地图,而且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图。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有丰富的国情、民情特色,充分展现了作者在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母亲双重身份之间驾轻就熟的转换能力。尹建莉说“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这样的知识,好像几个醒目的坐标,让我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知道去哪儿,如何转弯,如何弯道超车。
想一想,人的焦虑由很多因素造成,对未知的恐惧永远是首条。育儿,更是一种黑夜抓瞎的全新探索。破解育儿领域的无知和无助,我走过了焦虑到从容的忐忑之道。让我绕过很多坑、躲过很多洞的就是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调整和迭代。我与蔷薇一样的新妈最难领悟,也最不愿意领悟的一点是: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我们养她,育她,疼她,爱她,最终是要护送她独立并离开。我想,这也是龙应台《目送》的动人之处,道出了一代一代痛并快乐着的深情。
分别后她转给我一篇《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长文批幼升小“牛蛙战争”刷屏,字字扎心!》的网络爆款文章。讲述了作为上海中产家庭祖孙三代在教育这条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的辛酸血泪史。蔷薇在微信里笑言,要向我学习放养的育儿心态。我也心疼地答应她:有空写一写自己的育儿心得,在相互交流中增多一个育儿的视角。下面的总结,算是实现对朋友的承诺。
育儿,我做得最好的一个开端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虽然,这也经历了一个挣扎的过程。怀孕9个月的时候,我得了育儿焦虑症。那时,姐姐的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2岁)像缠藤攀附大树一样,整天挂在姐姐的脖颈上争风吃醋,嬉笑打闹。姐姐奔腾于生意、家庭、孩子三轴间,像玩杂耍的八爪鱼。我在一旁看得心疼也心急,更不知道如何迎接肚里的小家伙,心乱如麻,焦躁不已。
![]() |
这种情绪一直持续至看完《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做得太多》这本书。作者月华作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心灵成长导师,母婴杂志专栏作者。她以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60分妈妈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孩子0到7岁的教育实践集结成书。从理念端放松新妈的神经,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放开对育儿这件事的紧张感。这是一本专属于幼龄儿童的教育指南,提出的方法和关键原则非常适合当下母亲多重角色叠加的境遇。当我以60分妈妈的角色定位自己的时候,要求做百分之百完美妈妈的焦虑感就释放了很多。
![]() |
在育儿过程中,母亲在基于观察和倾听的前提下,对孩子独特性的理解非常重要。这是我在育儿过程中总结的第二个重要启示。《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书中作者克劳迪娅·M·戈尔德说:“孩子的行为是一种交流方式”。在牛奶过渡到辅食阶段,爷爷奶奶为我的女儿操碎了心。我也害怕她专注于牛奶,营养跟不上影响健康。在陪伴中,我发现她是一个对语言敏感度非常高的孩子。一岁多一点,能对大人无意间的交谈做出敏捷的反应。我猜想是不是爷爷奶奶不断表达“她什么都不爱吃,只喝牛奶”,使她用拒绝辅食的实际行动来回应他们的语言。于是,我与爷爷奶奶沟通后,调整语言环境,变成重复说:她什么都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一招,有奇效。女儿的辅食就此拉开序幕,一发不可收拾。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的核心观点也是基于唐纳德·温尼科特的理念,他认为任何母亲都不完美但又足够好来担当这个角色。有了这份自信之后,在育儿过程中才有可能静心平和地观察、倾听、感受和理解孩子的行为,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心理、身体多重角度建构孩子的完整人格。作者克劳迪娅·M·戈尔德身为医学博士、儿科医生、专栏作家,从事普通儿科和行为儿科学25年,却自断财路地主张采用一种预防的模式来关注儿童精神健康。
![]() |
像我一样的笨妈妈,孩子的日常照顾特别需要一本救急指南,一本关于育儿问题与解决方案索引类的书籍。育儿是一件非常繁琐、重复度高又意外频发的“高风险事业”。我妈曾经批评过我:除了干好你那份工作,一无是处。可见,我在生活端有多么笨拙。好在,我懂得学。察觉到育儿这个事业的特征后,我找来了《华人育儿百科》。这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你问什么,它答什么。这本书是由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儿科医疗团队百位儿科医学专家、一线医护人员和营养师合力撰写,针对0~6岁婴幼儿,收录了300个常见育儿问题、70种婴幼儿常见疾病、24个促进亲子关系和幼儿发育的小游戏,为父母提供全方位医疗与教养对策。
![]() |
在育儿的侧重点上,我倾向于亲密亲子关系的建构,这个观念来源于《西尔斯育儿经》。这是我从怀孕到孩子近两岁,陆续不间断翻阅的一本书。作者西尔斯在书中倡导依附性养育,即重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以此为基础,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理念。书中对亲子间的信任感尤为强调。在实践中,我不仅重视自己与孩子信任感的建立,陪护最多的奶奶也是我女儿非常信任的亲人关系。大概在女儿一岁半左右,她就可以自己在房间里独立入睡了。女儿这种对人际和环境的安全感是我始料未及的。此刻想想,这源于一岁半内,我和奶奶对女儿所有需求的及时回应。她在安全的人际关系中,生发出了自己的独立能力。
![]() |
我是西学东渐的文化中被杂家养大的一代。因此,很多思想和痕迹不拘泥于东方智慧。我相信,混血儿是最美的人种。育儿,也讲究中西结合。这样才能养出一个具有东方美感的洋气妞来。但是,我也并非全盘西化,一股脑儿接受另一个半球的育儿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中国妈妈育儿宝典。作者尹建莉总结的是孩子从出生到大学,一二十年的成长历程。虽然对我这种新妈最困惑的幼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太有针对性,但她用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给新妈绘制了一个全面的地图,而且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图。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有丰富的国情、民情特色,充分展现了作者在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母亲双重身份之间驾轻就熟的转换能力。尹建莉说“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这样的知识,好像几个醒目的坐标,让我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知道去哪儿,如何转弯,如何弯道超车。
想一想,人的焦虑由很多因素造成,对未知的恐惧永远是首条。育儿,更是一种黑夜抓瞎的全新探索。破解育儿领域的无知和无助,我走过了焦虑到从容的忐忑之道。让我绕过很多坑、躲过很多洞的就是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调整和迭代。我与蔷薇一样的新妈最难领悟,也最不愿意领悟的一点是: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我们养她,育她,疼她,爱她,最终是要护送她独立并离开。我想,这也是龙应台《目送》的动人之处,道出了一代一代痛并快乐着的深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