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勇气,万劫不复——宗泽亚“清日战争”书评
由于前一段豆瓣上发生了某些事情,在此声明一下,这个书评是应友邻宋清之邀写的,宋清目前任职于后浪,此书也购自后浪,大约就这么回事。另外,本文中所说的“清日战争”指代的是诸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甲午战争,以上。
这本书是我两周前看完的,我给打了五颗星—— 看了很多关于清日战争的史料合集,这本是我目力所及,写的最好的,提供的维度非常多,且资料数据很详细。
周围有朋友表示他手里也有这本书,我给的建议是如果要看,这书最好从后往前看。这书的章节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章,清日战争。这一章是按照时间线讲一些历史事件,包括从朝鲜东学党之乱到清日和谈以及日本方面的台湾攻略的全部事件,并且作者很努力地在诸多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Chronological Order of Historical Events)理出一些必然的因果联系(Cause- Effect Relationship)。
第二章,清日战争观。诚如利德尔哈特在其二战史中谈到的,那些赳赳武夫看上去很威风,但他们只不过是一架庞大机器当中微不足道的齿轮和零件而已。这架庞大的机器靠着石油,战争债券和很多看不见的管线运行,研究这些看不见的管线才是历史学家的任务。所以站在这个视角上,作者分析了两国的军备,后勤兵站体系,情报战争,技术,媒体,民众,甚至俘虏的收容,直到最后两国对战争的反省。
第三章是清日战争大事记。作者援引当时各国媒体的报道,试图尽可能还原当时人们对战争中几个重大事件的看法,比如高升号事件的判决,旅顺虐杀事件的影响,甚至还有战前金玉均被刺客暗杀的事情,还有清国密电破译集。
第四章是清日战争图记,各种地图,装备的照片和线图还有一些历史文件的照片,比如双方宣战书,还有其他国家保持中立的宣言,等等。
第五章是清日战争表记,用各种数字来进行对比,对比的内容和第二章高度重合。
按照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要求,理论的提出必须附带证据和对证据的解读。从这一点上看,第一章是在讲一些理论,而兹后的几章都在为第一章提供证据。第一章不少的内容,比如黄海海战之类的,诸位(至少是肯看这本书的诸位)应该大体不会陌生,那么这本书对于有兴趣的读者,最有价值的是第二三四五章,我所谓的从后往前看,大概是这个意思。
但即使是这样,第一章“讲故事”的时候,作者也是讲到了许多大约在别处很难看到的事情(没记错的话,十年前的战争史研究在“菊花与锚”的系列连载中花了很大篇幅讲清日战争,也是讲了颇多的内幕隐情,可惜,战争史研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似乎没有活到现在)。比如清军在防守平壤时最大的伤亡并非是日军攻城,而是守将叶志超擅自率部队逃亡被日军半路上打埋伏,“仅一个日军步哨前线就留下被击毙的清兵尸体200有余及众多马匹,各逃跑路口上被击毙者总数1500多人”(P44页,要知道整场战役清军也才死了2000人左右)。
再比如说黄海海战的时候,其实北洋水师的军舰是在执行护航任务,“大东沟登陆部队尚在作业之中,一旦被日军发现,后果不堪设想”(P52-53页)而日军的“伊东司令官认为,北洋舰队的出现定是为报丰岛之仇前来决战,这种想法影响了伊东的判断,没有派舰船搜寻已经陷入登陆困境的清国陆军。”后来在黄海海战之后,打赢了海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就这么回了家。
这一幕太熟悉了,在二战时,珍珠港偷袭部队放掉了美国的油库和船坞,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三川军一把美国军舰击沉之后放弃了近在咫尺的登陆舰,再后来,莱特湾海战栗田健男那个神秘的调头,凡此种种,“在战术上的胜利马上就要转变为战略全胜时放弃了进击”似乎是日本海军一个思想的顽疾,这个顽疾的首次发作,大约就在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吧。
然后到了1894年末和1895年初,其实日本军方和首相伊藤博文的意见已经分歧很大了,军方本来还想着在直隶平原同清军进行决战占领北京的,伊藤博文首相却主张不扩大战争,彼时严冬,日军的后勤多有不逮,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的威海卫作战是日本政府和军方互相妥协的产物。关于威海卫作战,书里写的颇为详细,附有日本方面对被俘清军鱼雷艇管带蔡廷干的两次审讯记录。日方问:有降服的考虑么?答:否,不会降服。陆兵败战时,相互从来没有救援心,而我北洋舰队的军人绝不会有那样的情形......(P101-107页)
第一章讲故事的时候,类似的案例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除了第一章以外,本书后面的几章作为证据,提供了很多当事人第一手的资料,且作者的编辑能力当属上乘,这些资料经过归档整理之后,并无芜杂之感。
作为清日战争当中很重大的事件,高升号事件的裁判(其实就是审判)过程在书中的351-352页有记载,虽然不算太长,判决的几个要点写的倒是清楚,并非是如许多媒体所言,帝国主义的阴谋啦,弱国无外交啦,诸如此类。似乎在彼时的清朝,上至李中堂,下至水兵和管带,对于万国公法所言何物,以及如何在万国公法的框架内进行申诉,研究的远远不如日本那么深。在这种情况下,高升号裁判“英国明显偏袒日本”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吧。
这本书看下来的感觉,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看,当然可以很轻松地列出清国败于日本的各种原因,但作者并没有这么做,只是提供了各种证据供读者查阅,这个勇气非常难能可贵。
如果说清国的败战原因之中,某些主帅的怯懦是重要原因的话(依稀记得这些年还有人想给方伯谦翻案来着,关于这个笔者并没有太多话要说),那么中国这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跟许多学界的研究者由于各种怯懦而不敢呈现真实的证据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或者怕政治的迫害,或者怕汹涌的民意,宁愿呈现一些被粉饰过的神话——然而诚如前几天看到一位豆瓣朋友的状态,不承认事实而相信神话的人,喷的东西也无足挂齿。这话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些汹涌的民意的确对于一国之兴衰无足挂齿,但对于一个个想要讲点话的人,在某些时候基本就是灭顶之灾吧。
所以对于宗泽亚先生的这本书,我的评价是蛮高的,不仅是内容,也包括他的态度。希望今后讲到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书籍,可以多摆出一些证据,少玩弄一些民族主义情绪,在我看来,历史评述和分析中夹杂这样的情绪是非常不合适的事情。
失去金钱,轻如鸿毛;
失去信任,危如累卵;
失去勇气,万劫不复!
这是一个德国海军中校Georg Von Hase 在面对一战之后德国成为战败国的既成事实,在自己的回忆录上写下的话,窃以为此言不虚。这个勇气,不惟特指面对当下时局时的勇气,也包括面对历史的时候,直面真相的勇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