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马乱的青春——夜读之《麦田里的守望者》
记得很早以前我跟一位朋友说起好书的标准,就是这本书必须是你不忍读完。在看过《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我觉得还得加上一条,就是你会一直沉溺在书中描述的情境中,无法自拔。正像哥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曾令18世纪欧洲许多失恋的青年人绝望自杀一样。《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具有这样一种魔力,它让我们沮丧的看到,所谓美好的青春不过是一场“假模假式”的闹剧,没有人真的懂得青春期的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周围的人都说着言不及义的话,所有的喧嚣都像浮沫一样停在水面,生活里充满了“不得不”,一切都在飞速流逝,没有人留恋过往,博物馆里的印地安船只依然如故,来看它的人却换了一拨又的一拨,一切都是绝望和幻灭。
和霍尔顿颓废、冷讽、封闭、粗俗的外部形象相反,在内心里他是一个羞涩、腼腆、纯洁、怀旧的孩子。他努力抓住生活里飘逝的一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细节,想以此取得在这世上立足的依凭。两个典雅的修女、喜欢过的一个女孩下象棋的方法、博物馆、妹妹菲比的鹿皮靴……他迎合别人的调调,以维持自己正常的形象,但在内心里时时恶心到想吐。就像与一群假人生活在一起,你还得努力作秀,不让他们看出自己有什么异常;沟通是不可能的,你了解别人的一切,别人却没有时间来了解你。就像在窗口看外面,这让人感到孤独。
它让我感到多么亲切啊!我深刻地感到,我的青春,也他妈的一团糟,简直跟塞林格描述的没什么两样。是不是每个年代每个孩子的青春都是如此呢?绝望、无助、孤独、纷乱,给人轻视和误解?所有人对我们要去什么地方一清二楚,我们不喜欢又无可奈何给裹挟着,泥沙俱下的长大。
哎,它成功的让我难过好久。
和霍尔顿颓废、冷讽、封闭、粗俗的外部形象相反,在内心里他是一个羞涩、腼腆、纯洁、怀旧的孩子。他努力抓住生活里飘逝的一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细节,想以此取得在这世上立足的依凭。两个典雅的修女、喜欢过的一个女孩下象棋的方法、博物馆、妹妹菲比的鹿皮靴……他迎合别人的调调,以维持自己正常的形象,但在内心里时时恶心到想吐。就像与一群假人生活在一起,你还得努力作秀,不让他们看出自己有什么异常;沟通是不可能的,你了解别人的一切,别人却没有时间来了解你。就像在窗口看外面,这让人感到孤独。
它让我感到多么亲切啊!我深刻地感到,我的青春,也他妈的一团糟,简直跟塞林格描述的没什么两样。是不是每个年代每个孩子的青春都是如此呢?绝望、无助、孤独、纷乱,给人轻视和误解?所有人对我们要去什么地方一清二楚,我们不喜欢又无可奈何给裹挟着,泥沙俱下的长大。
哎,它成功的让我难过好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