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存在一种“危险关系”| 识别压力关系的8个信号
KY作者 / 罗勒
编辑 / KY主创们
精神分析大师弗里达·弗洛姆-瑞茨曼(FriedaFromm-Reichmann, 1969)曾指出,“孤独,是人们会不计代价想要去避免的,一种令人痛苦、恐惧的体验”。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孤独之中,的确会让人们的死亡风险提高26%(Cacioppo & Patrick, 2008)。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有时会为了逃避孤独,而选择待在令自己感到不快的,甚至是充满压力的危险关系之中(stressful relationships)。然而,近期的研究发现,那些令人倍感压力的关系,并不比孤独更好受,不仅如此,它也同样会“毒害”人们的健康。
在成长过程中,压力关系,会让个体的免疫系统与新陈代谢过于活跃,这一方面会让人在生理上变得更“早熟”,比如,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Sooyeon Sung等人(2016)发现,那些曾处在极端压力的关系中的女孩(被照顾者忽视或长期虐待),她们月经和青春期的到来要比正常女孩早一年。
另一方面,也会让人在心智认知上过早“退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在关系中感受到更多压力的人,认知老化的速度更快,其中,那些感受到最多压力的人(top 30%),在思维灵活度等方面的衰老和退化,比最少感到压力的人(bottom30%)快了10年(Liao, et al., 2014)。
不仅如此,这些关系充满压力的关系,也同样会加速人们的死亡。
研究者们对近万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Lund, et al., 2014)。期间,共有422人离世,而在关系中倍感压力的人占了其中的大多数(人数是“更少在关系中感到压力”的人的2-3倍),并且越是亲近,关系中压力对于人的影响越大——那些与伴侣或孩子的关系糟糕的人比一般人过早死亡的概率高出50%-100%(过早死亡,指的是早于所处人群的预期生存寿命)。

辨别危险的压力关系的8个信号
(Deitz, 2016)
1. 在这段关系中,有一方总是主动或率先道歉,而另一方总是永远正确;或者一方总是需要妥协、改变,而另一方总是在为Ta好、帮忙指出问题;
2. 一方或双方都觉得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怎么都快乐不起来,甚至连听到对方的声音,都会倍感烦躁或压力山大;
3. 一方或双方都发现自己无法在这段关系里忘我的付出或是安全地索取,或者觉得自己被动地陷入一种斤斤计较之中,或是觉得被迫背负了一种巨大的亏欠感;
4. 不难发现,沟通在这段关系中时时刻刻都是“高难度”的。甚至可以说,每次和彼此的对话,都会让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心烦意乱或提心吊胆;
5. 一方或双方都觉得自己常常陷入对彼此关系莫名的担心和恐慌之中。而对于和其他人的关系,却并不会有这样的不安全感;
6. 尽管对彼此的关系感到不安,但每当想起自己需要和对方长时间地待在一个仅有你们两人的空间里,就又会感到焦虑不安;
7. 一方或双方都觉得自己无法从对方这里获得支持。即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首先求助其他人,尽管你们的关系可能更近或理论上应该更熟悉、亲密;
8. 一方或双方需要通过沉溺于某些行为或活动来感到片刻放松,比如饮酒、暴饮暴食等。
如果你发现,在你们的关系中出现了诸多以上“信号”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你正处在一段危险关系之中。尽管这种关系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却让人们长期浸润在压力、矛盾及痛苦之中,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不断蚕食健康和生命的危险关系。

这样的危险关系,
通常有3个主要特征
这样的危险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双方在有意无意的相处中,营造出的一种关系动态(dynamics)。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Brown, 2017):
1.给予与索取的不平衡
给予与索取的不平衡,是充满压力和矛盾的危险关系的一大表现。
有时候,这种给予与索取的不平衡在关系的一开始便存在——可能是付出者与索取者的一种相互吸引,关系中双方相互塑造,病态共生,从而促成了关系中给予与索取不平衡的“稳态”。
然而,这种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可厚非”。
往往是,给予方在长期的付出且不求回报中感到精疲力竭,同时也因为自己的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而陷入痛苦,甚至在内心斤斤计较着等待“结算”的那一天。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陷入莫名的恐慌——一旦自己停止付出,对方极有可能会抛弃自己。因为他们不能确定,彼此的关系的维系与发展,究竟是基于感情,还是自己不断的付出。
而索取方(获得方)也并不总是乐在其中的。他们很有可能因为对方不断的过度付出,而无法得到自我成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被过度的给予也可能成为他们长久的心理负担和内疚感的主要来源。被迫背负着的亏欠感,其实也是这些索取方在为给予方所做的一种“付出”。
2.充斥着未被妥善处理的冲突
关系中的冲突,可能会伤害关系,也可能给关系带来新的契机,让双方有机会直抒胸臆。冲突究竟是解决问题还是制造问题,还与1)引发冲突的问题,以及2)冲突是否被妥善处理有关。
Kurdek(1994)在研究中发现,比起一些关于社会问题或个人计划的冲突和争吵,两个人之间关于“关系中的权力地位”以及“亲密感”的分歧与矛盾,会更加伤害彼此的关系。
另外,Russell-Chapin, Chapin, 和Sattler(2001)发现,在解决冲突时,人们的沟通方式会影响冲突能否被妥善解决,从而最终影响人们在关系中所感受到的压力与困扰(distress)。他们发现,人们在冲突发生时,通常会采用三种沟通策略:
- 利他的/抚育的(altruistic/nurturing),常常表现得温暖而友好,回应也很及时,积极解决或协调当前的问题
- 坚定的/直接的(assertive/directing),表现出有很强的说服力,希望即刻结束对话,投入解决问题的行动中
- 以及分析的/自主的(analytical/autonomizing),客观、实用和谨慎,着重于分析利弊,为行动考虑得周全
在冲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交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时而友善地为对方考虑,时而客观地分析利弊。但研究者们发现,如果双方都一味地表现得“坚定而直接”,便会让关系充满更多的压力和矛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总是坚定而直接的表达,往往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倾听,只顾说服、不近人情。
3.缺乏基本的情感支持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情感回应。也正是因为情感基础的存在,才得以让关系在经历冲突、困难或是需要付出、牺牲时,人们更愿意不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如果一方在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始终无法及时得到回应,ta就会感到压力。

孤独的人更会“制造”危险关系?
研究发现,孤独的人也会让关系充满压力、痛苦和矛盾(注意: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即便是拥有很多人际关系的人也可能是孤独的人)。
Cacioppo, Chen及Cacioppo(2017)对229人的跟踪研究发现,在前一年中感到更加孤独的人,在下一年中更常做出把自己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的举动。他们认为,孤独会让人陷入一种“自我保护”的模式(self-preservation)。
一方面,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尚不能被已有的关系所满足的时候,他们很难去考虑到或者更不愿意去满足他人的需求,这就像一个饿汉无法将手里仅有的食物分享给他人一样。
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交中的负面情感也更为敏感。为了自我保护,他们总是很警惕他人的用心。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对于社交抱有悲观的态度,认为关系注定会让自己受伤,与其付出更多、受到更大的伤害,不如专注于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他们在关系中更能优先、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少给他人提供支持,也往往显得目的性很强,甚至在他人看来是自私的。这便可能使得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出现给予与索取的不平衡,冲突,或是缺乏情感支持。
也是因此,孤独的人常常容易陷入一种“孤独的负面循环”。
如何让关系回归“正轨”?
1.学会更好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关于解决冲突,一些临床工作者们提出了几个小建议(Philips, 2014;Perel, 2017):
- 避免负面回应对方,即当一方已经表现出恶劣的态度时,另一方应当克制自己,避免以负面的方式继续回应对方,让矛盾升级。尽管很多时候,人们在这种情形下,会忍不住一吐为快,但解决冲突需要一个人成熟的自律。
- 在沟通过程中,避免对人不对事。不要动不动就牵扯波及对方的品格,无论是提出指正或是建议时,应当针对行为,而不是人本身。
- 试着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人们往往容易受到我侧偏见(confirmation bias)的影响,在理解和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多被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所误导。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在冲突发生时,避免预设对方的立场或是反复诘问“你难道不知道…”
- 避免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通过“翻旧账”来让自己显得有理有据。张口闭口“你总是这样”,“你永远都不…”,只会让沟通的过程变得更困难。
- 另外,你们也需要了解“自我坚定”(assertiveness)并不是自身利益至上,它是一种在尊重他人利益与需求的同时,维护自己利益的方式。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人们往往在冲突过程中,陷入被动接受(放弃自己利益)或是主动攻击(不尊重他人利益)之中。
2.学会在情感上支持对方
在情感上支持彼此,可以从有质量的共处开始(quality together time)。你们可以给彼此找一个双方都能专注投入的、共同度过的时光,比如可以一起做一件你们都感兴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去积极地回应对方的感受。有时候,也许从快乐的共处时光开始学习支持,比在痛苦时给予对方安慰与陪伴会容易一些,但后者也是你们需要逐步去尝试的。
我们的确需要关系和联结,但也同样需要远离那些危险关系,或者,与对方共同努力去让彼此的关系回归正轨。
今日互动:你们遭受过危险的“压力关系”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如今你走出了吗?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故事吧,
以上。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https://www.douban.com/people/104562976/ 与我们互动交流。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References:
Cacioppo, J. T., & Patrick, W. (2008).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social connection. New York, NY: W.W.Norton & Company.
Brown, A.D. (2017). Toxic relationships.Psychology Today.
Deitz, B. (2016). 9 Signs your relationshipis making your anxiety worse. Bustle.
Fromm-Reichmann, F. (1969). Loneliness.W.A. White Psychiatric Foundation.
Kurdek, L. A. (1994). Conflict resolutionstyles in gay, lesbian, heterosexual nonparent, and heterosexual parent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 705-722.
Liao, J., et al. (2014). Negative aspectsof close relationships as risk factors for cognitive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 180(11), 1118-1125.
Lund, R., et al., (2014). Stressful socialrelations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pidemiology CommunityHealth, 1-8.
Perel, E. (2017). Fight smarter: Avoid themost common argument patterns.
Philips, A. (2014). Good relationships keepyou heathier for longer. The Conversation.
Russell-Chapin, L.A., Chapin, T.J., &Sattler, L.G. (2001). The relationship of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 and certainmarital satisfaction factors to marital distress. The Family Journal: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9(3), 259-264.
Sung, S. et al. (2016). Secure infant-motherattachment buffers the effect of early-life stress on age of menarche. PsychologicalScience, 27(5), 667-674.
© 本文版权归 KnowYourself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先吃桃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7 18:13:05
-
Samanth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8 22:26:06
-
一坨鳄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18 05:41:07
-
N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7-30 07:34:26
-
不吃lonely鱼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9 21:35:18
-
寻寻幂幂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8 12:02:18
-
s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7 17:59:57
-
鱼溪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6 22:59:47
-
瑞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5 20:19:07
-
布路布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4 17:34:43
-
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4 13:19:26
-
昵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4 12:03:23
-
忘记之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4 00:06:29
-
rainyd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3 23:00:16
-
掬一抔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2:57:44
-
好运来啊好运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2:29:10
-
J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2:20:06
-
比基尼海滩的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1:20:01
-
S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20:14:55
-
🐰(牛马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18:51:56
-
圆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17:42:41
-
Mr.龙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16:28:24
-
周沫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15:47:19
-
啊耀加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15: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