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念念不忘的邵氏电影。
邵氏电影全剧终
前几天重映《英雄本色》,大家讨论情怀梗还能卖几块钱票房,然后事实证明卖的不错,但情怀就只能是情怀了。情怀是个什么东西?就是逝去了,然后你还念念不忘,而且念念不忘不一定有回响,大概是这样吧。
年初李丽华去世,没想到今天方逸华又走了。
我唯一的遗憾的是在《别来无恙》里,【邵氏电影】只被提及了一次,而且不在正文,而是我的个人简介里。去年还想着做一本关于邵氏电影的书,至今未找到接盘的出版社。太老了,没人看,不受众。我说可以努力去营销。我还说,可以从电影史上最火的明星写起,但依然没人接盘。于是这个事情搁置到现在,或许永远没有了。
2014年邵逸夫爵士走的时候报道颇多,媒体还都是那些有电影史情结的撰稿人掌握着话语权。但短短几年,大概没人记得方逸华了,自此邵氏电影全剧终了。
这个拥有百年基业的邵氏电影,彻底走入了历史。从30年代初上海的天一公司到邵邨人建立南洋公司,改组50年的邵氏父子,直到58年邵逸夫建立的邵氏兄弟,之后的TVB,钟情国片的邵氏帝国,一直致力于传统古装片的发扬光大,它可以说是国产古装片的鼻祖。
我隔壁公众号武侠小王子推的很多武侠片近乎都出自邵氏。你所听到的大部分早期明星,导演,都离不开邵氏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邵氏电影,就没有曾经繁盛的香港电影,也不会有照葫芦画瓢的古装片。
邵氏帝国漫长的历史,要细说从头一百年,不如看几本硬书。在这里推荐看一下李翰祥的《三十年细说从头》和《邵逸夫全传》,评书式讲法,轻松诙谐,你会一口气读完。今天只想推荐几部代表邵氏不同时期的电影,你只有看了才知道,邵氏是个瑰宝。
50年代,如果说国际电影懋业拍的时装片迎合了香港市民的现代性想象,那么邵氏就开辟了一个复兴国语片的新时代。李翰祥的黄梅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炮而红,后面一大堆戏曲片成为了主流,那时候去国怀乡的南下电影人,只能在电影里寻根,而当时的观众也大都是来自祖国大陆,可以说,邵氏国语片这一类型是时势使然,整个时代都在追述着中国传统文化,这里再推荐一本书——《香港的中国:邵氏电影》。
想分享几部片,这些电影建议在一个非常放松的时间去看,看完后可能有两种极端体验——要么一部接一部根本停不下来,要么观感不适直接叉掉😓。
先说李翰祥的,他很多电影在电影节的时候都放映过。比如他的处女作《雪里红》和《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然后李翰祥的一定要看李丽华主演的几部,同时也是李丽华的巅峰之作了,《杨贵妃》和《武则天》。详情请戳:叫我六十年细说从头,也悼不尽李丽华一生的美丽与哀愁
还有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位钟情于晚清却一直没机会实践的段子手大师,终于拍完了《倾国倾城》,该片获第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及最佳女主角等奖项。后面又借着《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捧红了光绪皇帝梁家辉,那是他漂泊几十年之后,再次踏上了北京的故土。
记得李翰祥在自己的专栏文章里提到当时离开故乡在香港电影圈摸爬滚打的日子,至今读来都热泪盈眶,几个大陆来的室友兼兄弟过年,北望故乡两茫茫,他们哥几个说,朝北磕头,北边就是故乡。我是逢人便谈起这个段子,总是很激动。这里顺便再推荐另一本书,苏涛先生的《浮城北望》,讲的是五十年代战后香港影坛的状况。
李翰祥除了戏说历史之外,对金瓶梅也是痴迷得很,堪称金学研究大师。他的风月片《武松》、《风月奇谭》、《金瓶双艳》都风流倜傥,乐而不淫。其实李翰祥还拍了两部戏说乾隆,妙趣横生。可以说,李翰祥就像个说书人,拍尽了历史、演义和传奇。而他的契弟胡金铨,更在邵氏拍出了他初见大师端倪的处女作《大醉侠》。
等到李翰祥去了台湾,60年代末,影评人出身的张彻有了机会,他拍了近百部武侠,这位酷爱番茄汁的暴力美学大师,足足有六代门徒,他一生致力于拍摄江湖侠义,近乎每一部都是经典,更捧红了一代代武侠小生。《独臂刀》《报仇》《十三太保》《金燕子》《五虎将》《荡寇志》《边城三侠》《无名英雄》《群英会》《刺马》...
70年代的邵氏是楚原奇情武侠片的时代,是他把古龙小说搬上大银幕的。这些电影你一定很熟悉,《楚留香》《圆月弯刀》《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绝代双骄》《孔雀王朝》《小李飞刀》《流星蝴蝶剑》《多情剑客无情剑》...
此外,邵氏另一位魔幻主义鬼才导演何梦华也执导过五十多部影片,他曾与何藩、郑佩佩合作过多部影片,最出名的就是《西游记》《盘丝洞》《金毛狮王》《血滴子》,这里吗的气氛光怪陆离,在当时特效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颇具实验性。
再推荐一部何梦华电影,他把近代史上一桩奇案搬上大银幕,就是由李丽华与关山主演《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故事其实有十几个版本,但最为著名的就是和李翰祥联合导演的这版。
古装片之外,另一类邵氏电影则是文艺时装片。首推的是陶秦导演,林黛主演的《蓝与黑》两部曲。
这部66年拍的,但林黛64年自杀。应该是生前最后一部了。这是一部人伦史诗,剧情一波三折,可媲美《一江春水向东流》。家庭纠纷,苦命鸳鸯,有情人难成眷属,战火纷飞,烽火传信,前半段非常有30年代左翼电影的味道,后面抗战竟拍出了罗曼蒂克的消亡。片中小林黛俏皮又不失沉稳,活泼而大气,难得的精彩演出,从花季少女到流离荡妇,每个阶段都让人惊喜。而关之琳的爸爸关山饰演的富家公子优柔寡断,但热血澎湃,痴情又认怂,这种情绪拿捏极其到位。其中关山穿黑中山装,林黛穿蓝旗袍,服装隐喻色彩很明显。续集中开场歌也说透了主题:蓝代表自由仁爱,黑代表堕落沉沦。蓝色是光明,黑色是深渊……比起琼瑶,比起张恨水,陶秦才是大手笔。这一出悲剧,看得人心碎。
此外陶秦还为林黛拍了一部《不了情》,在陶秦的手中,林黛可以经历一个女人的三阶段。片中可以看到林黛的千面,温柔活泼痴情大度孤苦无奈揪心释怀……可以把情感拿捏如此到位,看得我如痴如醉。
一开始,邵氏文艺片走的是本土路线,烽烟战火和风花雪月中的女主角仍大多穿着长衫和阔脚裤为主的中式服装,是香港传统女性的标准装束,不仅受众更广,也与充斥西式服装的其他电影公司文艺影片形成对比。推荐秦剑的《何日君再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再分享七部邵氏时装片:
《玉女春情》导演: 周诗禄 主演: 林凤 1958
《独立桥之恋》 导演: 刘诗禄 主演: 林凤 1959
《青春鼓王》 导演: 井上梅次 主演: 何莉莉 1967
《春光无限好》 导演: 李翰祥 主演: 林黛 1957
《愤怒青年》 导演: 张彻 主演: 樊梅生 李丽丽 1973
《玉女惊魂》 导演:周诗禄 主演:林凤 1958
《榴莲飘香》 导演:周诗禄 主演:林凤 1959
写到这里有点寂寞难耐,感慨的话真不想多说,这世界上唯有孤独不可共享,但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寻觅到同好。说实话,邵氏电影开辟了很多经典的电影类型和范式,是个大宝库,后来邵先生把邵氏电影版权卖给了天映娱乐,天映娱乐在2003年修复了几百部邵氏电影,多亏了这些修复版,我们才得以看到这么多高清的资源。
谨以此文,致敬邵氏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