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故事的不同年龄段 延伸阅读
如何区别故事的不同年龄段(填坑进行时)
漪然 管理提醒: 本帖被 青萍之末 执行加亮操作(2010-03-22) 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read.php?tid=50123&page=1#tpc 写在前面: 很多人爱儿童文学,爱童书,爱回忆自己的童年,作为业余爱好,给自己心里的小孩子编织一些梦境,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顺应自己心里的声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正是一个业余创作者的最佳状态。 但,如果你是把童书创作当一个事业在做,你就不能仅仅只为你自己去写去画了。不管做哪一行,都需要敬业的精神,如果你已决心为了一群你完全不认识的小孩献出你余下人生的光和热,那么,去了解他们,也了解自己应当如何更好为他们服务,就是一个儿童文学研究者或童书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下面这些话,正是写给这后一种群体当中的成员看的,如果,你确认自己是心甘情愿而不是被逼无奈才加入这个行业的,那就请你继续阅读—— 【一、婴幼图书的创作】 创作原理: 婴幼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而这种发展不是人为培养的结果,而是顺应自然的成长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并有充分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其今后的自学能力、领悟力、理解能力、创造力,都将远远超过那些被压抑天性的人。婴幼类的书籍不论是认知类、游戏类还是儿歌、故事,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快乐。这不仅因为阳光灿烂的精神底色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也因为唯有快乐的感觉能让孩子享受读书,喜欢读书,并在长大之后继续爱书。 婴幼类作者需要的气质: 喜欢简单乃至有些“弱智”的语言; 擅长在短小的文章里发挥出单纯的趣味; 语言或是画面的节奏感、韵律感非常棒; 喜欢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不怎么喜欢讲深刻道理; 头脑里的灵感创意多,但不喜欢运用复杂的文学语句或是绘画技法。 有代表性的作者: 需要找书来看看 玛格丽特•布朗 迪克•布鲁纳 五味太郎 0-2岁的阅读状态: 生理上处于不断变化的不稳定时期,对外界的感知上,视觉在逐渐发展,但无法集中注意力研究过于复杂的图画,喜欢用听觉和触觉探索世界,但还无法理解过于复杂的语言。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喜恶,更多时候会借助肢体来表达感情。 附:听读时感到愉悦的表现: (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懂得用语言表达喜好的,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为了让作者更多了解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反应,特别加上婴幼读者的阅读表现以供参考。) 感兴趣地看着你的眼睛; 跟随你的声音,点头或者摇摆手脚; 跟随你的声音,嘴里发出轻声的叽叽咕咕; 跟着你的语言,努力试图做出一些简单动作; 轻轻抚摸书上的图像,或者自己拿着书把玩; 你翻开书,他立刻就摇摇摆摆向你靠拢。 附:听读时孩子感觉不快或厌烦的表现: 把头偏向一边,不看你; 自己玩自己的手指或脚丫,完全不在意你的声音; 剧烈摇摆身体,同时发出哭叫声; 把书从你手里夺下,然后扔掉; 用手打书,同时发出不耐烦的哼哼声; 你一翻开书,他就从你身边跑开。 文字作者需注意: 0-2岁 这个年龄需要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语言本身的节奏和趣味,比如—— 三、五音节的儿歌(如,你拍一,我拍一); 以拟声词为主的短句(如,汪汪,喵喵,轰隆隆); 1+1构架的简单句(如,名词+动词——宝宝洗澡、名词+形容词——棕色的熊); 重复的句子(如,蹦、蹦、蹦); 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句子(如,刷牙,拉粑粑)。 而过长的句子、复杂的形容(如,在我房间的床底下有一双维尼熊形状的红色棉布拖鞋),离生活过远的语言(如,浩瀚的太空里有一颗无比灿烂的星球),不管它写得多么生动,都不会是0-2岁的理想读物。 附:图画作者需注意: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阅读是和图画紧密结合的,因此在这里也附上图画作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个年龄段喜欢的是—— 朴素的几何形状(如,米菲系列中,圆、方、三角形构成的动物); 对比鲜明的大色块(如,大红、明黄、天蓝); 生活里常出现的形式固定的事物(如,太阳、房子、汽车、窗户、马桶); 和孩子自己相像的小动物(如,小熊宝宝、小猫当当、宝贝小猪)。 而阴暗的色调(如,古老油画那样的褐黄色调),边缘模糊的形状(如,印象派绘画里色彩交融的手法),日常生活里罕见的东西(如,佛像、太空船、龙),不管你画得多艺术多神奇,也不会被0-2岁的孩子接受。 问 叠声词和拟声词的区别? 漪然 区别很大,也有交集 叠声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双音词。例如: 猩猩、馍馍、纷纷 拟声词是模仿自然界声响的词,有时候是叠声的,比如叽叽喳喳,但有时候也不是,比如稀里哗啦 2-4岁的阅读状态: 语言敏感期和理解能力发展期,迫切需要大量交流,但表达能力仍待发展,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仍然不会很长。已经会用语言表达简单喜恶,但是不会说明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 附:听读时愉悦的表现: 出神地看着你,一直到你讲完故事; 一边听一边咯咯笑; 听到一半就很好奇地提出各种问题; 跟着你重复书里的句子; 模仿书里的情节做动作; 凑近了看书上的图画; 听完后自己拿过书来翻页; 听完后总是要求你再讲一遍。 附:听读时不快或者厌烦的表现: 推开你手里的书或是要求换一本; 捂住耳朵,一边嘴里发出哼哼唧唧; 东张西望或是不断做挖鼻孔、摇晃椅子等小动作; 没精打采地看着你,一边打哈欠; 听完后立刻跑到别处玩儿去。 文字作者需注意: 2-4岁 这个年龄段适读的故事都有如下特征—— 简洁的口语(如,“我讨厌妈妈”,“我想要飞”) 情节的递进有鲜明的节奏感(如,《小鸭子想飞》中,一次、两次、三次的试飞,《鼠小弟的小背心》中,一次、两次、三次把背心借给其他动物); 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如,《小熊和月亮》中,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变化,《我要拉粑粑》中,各种动物拉粑粑的不同之处); 帮助幼儿完成情感表达(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亲子间的温柔情感,《猫头鹰宝宝》中,身处黑暗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而这一阶段,复杂的句式还是不要出现为妙,同时,故事长度也应控制在五到十分钟即可讲完(请自己用中等语速认真读一遍),如果情节设置得过分复杂(如,《迪迪的秘密山谷》那样的多时空交织),人物众多(如,《臭牛奶女巫》那样有不同动物、地精、女巫同时出场),陌生事物出现频繁,(如,《看不见的小猫》那样的充满生僻词汇的故事),或者情感层次过高(如,《躲猫猫大王》那样属于残疾儿童的孤独寂寞,《雾都孤儿》那样因社会压迫造成的凄凉不幸,《海的女儿》那样失去所爱的痛彻肺腑),即使思想性艺术性兼备,一样是不可能为2-4岁孩子欣赏和理解的。 附:图画作者需注意: 这个年龄段喜欢的是—— 角色的有趣表情或动态(如“鼠小弟系列”中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并通过表情传递或沮丧或欢喜的强烈情感;《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中角色的憨厚神情和动作); 重复出现的小细节(如《换一换》中用小鸡的数量表示页码;《神奇的水彩》中每个文字页都出现的磕头虫,串在一起翻还会有动画效果); 明亮的色彩或简洁有力的线条(如《鲸鱼》那样的粗线条勾勒,“淘气宝宝系列”单纯明亮的水彩平涂); 而阴森的色调(如《年》用深红和棕黑搭配、《家树》用深绿和深灰搭配,虽然配色高雅,却沉重压抑),没有情感表现的纯装饰(如,小书房经典童话绘本《自私的巨人》中非常华丽但缺乏生动表情的画面),含蓄的“空镜头”(如《兔儿爷》中空旷的月球表面、空空的紫禁城、林立的高楼,代表主人公的阴影、小小的一个点),都是不适合这个年龄段欣赏的。 婴幼类作者适读的部分参考书: (俗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个人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有用的经验往往是通过切身实践总结出的一点点,而参考书中大量的信息却并不一定就是你需要的那个关键点,不过参考书仍然适用于那些阅读速度快而且愿意通过阅读开阔视野的作者,下面是一些我自己读过并感觉有所助益的书籍) 《学龄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婴儿心理学》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幼儿文学概论》 下面是挖坑时间: 【二、幼儿图书的创作】 创作原理: 从3岁以后到学龄前的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的性格形成期,也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完善的时期,苏姆霍林斯基曾说过: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孩子意识到“我也做得到”,孩子才会更积极地去学。但这一时期,由于孩子的“弱小”,他恰恰很难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得这种自信心。因此,让孩子认可自己,通过故事给孩子更多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正是幼儿图书责无旁贷的一项使命。换句话说,也唯有那些能带给孩子勇气、信心、乐观等积极情绪的作品,才会得到这个年龄段读者的深深共鸣和喜爱。 幼儿类作者需要的气质: 自信、乐观,勇于面对一切的心态; 笑对人生的幽默感和会把普通生活变得有趣的游戏精神; 喜欢用最简单的语言或形式去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有一定的想象力,但不会脱离生活沉浸在空想中,而是巧妙地把想象和生活细节融合为一; 善于运用有节奏感的情节来完整表达一个思想; 思维活跃,永远不会长久停滞在一个想法中; 细致认真,会反复推敲作品中每个小细节。 有代表性的作者: 李奥·里欧尼 安东尼·布朗 毕翠克丝·波特 孙幼军 4-6岁的阅读状态: 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在趋向完善,好奇心强烈,喜欢观察和研究身边一切(如趴在地上看蚂蚁、拆掉家里的电动玩具),想象力正在迅速发展,但是思维活跃,耐心缺乏,仍需要通过引导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文字作者需注意: 这个年龄段适读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征—— 语言生活化(如《小狗的小房子》中非常贴近幼儿生活中常用语言的对话); 故事的主角只有一到两个,且特征鲜明(如“彼得兔系列”中,每次都围绕一到两个有特点的小动物展开故事); 故事里营造的趣味点经得住反复回味(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一次又一次巧妙的“物尽其用”); 往往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如《小黑鱼》中小鱼最后吓走大鱼的方法,《大熊有个小麻烦》中大熊最后说出的那个麻烦和小苍蝇帮他解决麻烦的方式)。 而这一阶段,故事的情节可以更复杂一些,想象性的情节可以更多一些,但仍然应当避免过长的篇幅和过长的对话(如《狮子狗》前几章那样比较复杂的铺垫式叙述就更适合高年级孩子欣赏),缓慢的情节发展(如豪夫的故事虽然采用了民间故事常用的三段式:主角登场、遇险、化险为夷,但其加入的文学性描写使故事情节发展缓慢,讲述很长时间也进入不了高潮,易使孩子失去兴趣),以及复杂多变的情感(如安徒生的《天国花园》、《树精》这样一类故事,虽然故事富有幻想性,但其中主人公的行为动机难以被情感单纯的孩子完全理解,因此在成人看来很“合理”的结局在孩子听来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附:绘画作者需注意: (这个时期仍然有不少代表性图画书是作者自己编自己画的,因此仍然不能把图画独立在文字创作之外) 这个年龄段喜欢的是—— 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角色造型(如《奥莉薇》那样酷酷的小猪); 不同视角的生动构图(如《让路给小鸭子》中的野鸭俯瞰大地); 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如《阿罗有支彩色笔》中用线条创造出一切的奇特感,《三只小猪》中主角跑出画面的颠覆感)。 画面细节耐得住反复琢磨(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小老鼠一家用蓝布头装饰小窝) 而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没有细节的画面,缺少意味的纯装饰,即便看起来很美,也很难走进4-6岁孩子的心灵。 6-8岁的阅读状态: 个性、爱好已经比较突出,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欲望,会故意和家长唱反调,或者表现出英雄情结,同时又很迫切地想融入一个群体,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对书中内容逐渐由对图画、语言的喜好,转移到对角色、事件的关注,会对富有叛逆精神或者幽默气质的人物产生崇拜和效仿的心理。 文字作者需注意: 这个年龄段的阅读兴趣很特别,一部分孩子仍喜欢小猫小狗的幼稚想象,一部分孩子则更喜欢讲述“大人世界”的民间故事,但总体来说,他们最喜欢的是有趣味、有幽默感的短篇故事,故事篇幅不宜过长(10到20分钟可讲完为宜); 部分成语、文学词汇在这一时期偶有出现,但仍以生活化的浅显口语为主; 情节设计要足够新颖,能超出一点他们的意料是最好,或者,采用的是他们熟悉的故事结构,却出其不意地来了个颠覆性的改动(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狼和大坏猪》); 个性突出、乃至有些夸张的角色是吸引这一年龄段读者的最重要元素(如,《青蛙和蟾蜍》、《吹牛男爵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聪明的小狐狸》)。 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的叛逆心理即便不是各年龄段中最强烈的,也是表现得最赤裸裸的,所以柔弱的角色和明显有“教训”意味的故事通常是他们不喜欢的(如,小红帽、孔融让梨、狼和小羊);故意扮幼稚去迎合他们,也会被鄙视(如,让角色发嗲:“我要妈咪嘛!”绝对会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吐倒一片,如果你真想制造呕吐效果倒也可以试试);老套、一看就知结果的情节更是他们不屑的(如,“从前有个王子,遇上一个村姑……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从前有个公主,遇上一只青蛙……最后,青蛙变王子了”,这种没有惊喜、没有改进的老段子只会让这个年龄的孩子打哈欠)。 附:绘画作者需注意: 这个年龄段喜欢的画风更趋向多元化,如《嘟嘟和巴豆》那样细腻的色彩和如《从前,有一只老鼠》那样粗犷的对比都能被欣赏和接受,但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欣赏的仍然是“画里的话”,而不是画本身表现的美术功力有多高,只要画面有趣味、有创意,即便是《找死的兔子》那样没有什么高深技法的漫画,一样能被他们喜欢上。 幼儿类作者适读的参考书: 《绘本故事妈妈》 《我的图画书论 》 《从听故事到阅读》 《幼儿的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