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贵族
述而不作,照搬几个资料。
华揽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30年》:
1949年以前的中国,盎格鲁-萨克逊的影响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很盛。可能是因为过去的很多学校都是基督教传教士们开办的。所以很多教授和建筑师还很怀念绿阴环绕的幽静的大学城。他们认为那才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依他们的想法,把几所大学集中在一起放在城市附近变成大规模的“绿色工厂”来造就人才,并且偶尔举行大型研讨会或国家乃至世界级的会议不是很好吗?
另一些人认为,把大学生、教师和他们的家庭都集中在一个庞大的“知识城”里,使他们与其他人群的社会生活脱节,特别是与工人阶层脱节,这是个错误。不仅应该有更多的大学生来自工人家庭或农民家庭,而且他们应该终身贴近体力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教育期间。这一想法的拥护者更进一步建议把学校分散到整个城市中去,离工业区越近也好,这样可以方便接触工人。有些人还设想把大学的一些西和相关专业的工厂建成一个综合体,工厂可以成为学生实习的车间。
1972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社会主义社会,体力劳动而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还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无产阶级的历史人物,就是要逐步地缩小以至最后消灭这种差别。不注意逐步地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让这种差别逐渐扩大,不但将加深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的矛盾,而且有可能使脑力劳动者逐渐退化为其在广大工农群众头上的资产阶级精神贵族,成为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基础,苏联的情况就是这样。(P103)
苏修叛徒集团,完全背弃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他们通过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以及五花八门的个人津贴,培植一小撮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和精神贵族,使他们的收入高于一般工人、农民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大肆剥削广大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P271)
1975年《新中国25年》,香港朝阳出版社:
学校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统天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工农,脱离实际,脱离劳动,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精神贵族,把教育当作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
可见,执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学校是精神贵族的温床,作为受过学校教育的一份子,应该时刻反省,谨防滋生精神贵族思想,具体而言,就是对知识分子,尤其是脱离工农兵的文科姿势分子的所有新闻热点淆界动态一概不参与,也不把参与或被人带着掺和这些讨论当成自己的提升或别人的“眷顾”,对姿势分子时刻保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而谨防被一些“动人高论”蒙蔽而看不到他们的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小公务员小生产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