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伟大的事一一学习
1 毛主席曾说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周总理曾讲,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孔子曾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荀子曾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不可以已。 爱因思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歌德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学习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人因学习而变得不平凡,进而伟大。学习让愚昧的人变得聪明,学习让恶人变成豪杰,学习让普通人走上不平凡之路。 2 一代圣人孔子极为重视学习,爱好学习。从古至今曾留下不少孔子勤奋好学的事。

1,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遇到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小孩。孔子连续向他提出四十多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孔子连声称赞。而小孩向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却未能回答。孔子感叹道,小小年纪竟如此博学,后生真可畏啊!于是心悦诚服拜项橐为师。 2,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鲁国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入后,认真进行考察,遇到每一件不懂的事,就虚心向别人请教。直到祭祀活动结束后,依然拉着别人,向人家请教。孔子的做法曾被人看轻耻笑,当时有人就说:“谁说他懂得礼仪了,来到这里还不是什么事都向别人询问啊~” 孔子听到那个人的嘲笑,却没有丝毫羞愧感,反而微笑说:“我对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就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如果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羞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永远不知道礼仪了。 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3,孔子曾向师襄学习琴曲《文王操》,学了很多天后,师襄说:“你弹的曲子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可还没学到技法呢。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说他弹的可以了,孔子说,他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练习了许久,师襄说孔子弹得确实可以了,孔子还不满足。又弹了许久,直到完全领悟曲子中的主旨,才罢手。而师襄却被孔子的 不厌学习的精神而深深感动。 4,孔子一生都勤奋学习,晚年的时侯,他喜欢易经。而易经是玄奥非常,晦涩难懂的经典。孔子便经常翻阅竹简,因为次数太多了,把绑竹简的皮条都坏了三次,因此也有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 古人在当时教育还不普及,书籍不多的情况下还如此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起学问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地步。 现今的人们有和平稳定的环境,有充足的物质,有随时随地查阅各种资料的手机和电脑。这么好的条件下却不知珍惜,反而比不上食不裏腹,战争频繁,朝不保夕,四处奔波的古人。 古人云,开卷有益。因为书籍极少而珍贵,而学问都被各家秘而不传。因此古时侯能学习,有资格学习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能够得到记载经典的书籍,明白里面意思,将获益终生,受用无穷。 3

明初宋濂曾写过的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文章,里面曾讲到他年少时艰苦求学的过程。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宋濂爱好学习,为了学习,克服种种困难;为了拜师,不畏苦寒,甚至不惜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和意志,最后成了大器。成为元末明初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自己就会感动莫明。自己还年轻,有空闲时间,为什么不多学点什么?古人学习条件艰苦,而今人学习条件非常充足。有书读,有师讲,有学校可去,有电脑,手机随时可以查阅学习,条件比古人强万倍,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时间一天天过去,总也留不住,为什么不让它变得充实有价值? 4

荀子曾在《劝学》中说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在这一段中讲出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了解宇宙万物,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学习可以把跟本完不成的事变得轻而易举,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无限获得创造力量。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学习的力量,这就是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存在的原理。人们通过学习,得到改变,收获无穷力量。 5 学习分很多种,读书可以算学习,写作可以算学习,学驾驶可以算学习,健身运动可以算学习,跳舞可以算学习,弹琴可以算学习,外出旅游可以算学习,与人聊天,获得见闻也算做学习。只要有益于人的成长,都可以算做学习。 学的东西没有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 每个人学习都有自己的目的,或是为了学习的快乐;或是为了学到才华,施展抱负;或是为了功名利禄,得到权势财富;或是为了活得有意义,不虚度年华;或是拓开眼界,增长见识,人生走上另一层;又或是种种其他原因。

著名西方学者弗朗西斯,培根曾在《论读书》中讲到。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学习是为了改变。改变想法,改变行为,改变习惯,改变环境,改变生活,直至改变命运。 学习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每一个成就伟业的人,没有一个不重视学习,不热爱学习的。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著名诗人,书法家,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毛泽东,便是从小就热爱读书学习的。 毛泽东一生都热爱学习,酷爱读书。他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长沙求学时,勤读苦学。革命战争时期,利用空闲争分夺秒读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不忘挤出时间学习。 毛泽东故居摆满了各类书籍,书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他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利用上厕所时间看书,外出考察工作时,总带几箱子书。在途中不顾列车颠簸,手上总是捧着书,津津有味的阅读。即便在人生弥留之际,仍坚持看文件,读书。在1976年9月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就又昏过去了。十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可以说正是与爱读书,重学习的品质精神离不开的。 7

被誉为“古今一完人”的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说过,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格。 曾国藩曾言,“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可真道出读书学习的精义了! 学习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有志向,不甘心沦为庸俗的人;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骄傲自满;有恒心,则坚持到底,做成事情,而不半途而废。读书学习,这三样一个都不能少。 古代先贤虽已逝,但他们良好精神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学无止境,探索天地真理,人生奥妙。屈原有句话说得好,路漫漫其修远夕,吾将上下而求索。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