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目击》为什么这么烂
刚看完的时候和大多数人一样,被影片闪回式的叙事结构和紧张的剧情,以及关于父爱与救赎的博大主题镇住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并且心中所有的感性声音都在告诉我:这部剧真好,人家是咋拍的,这种异常紧密激烈的节奏,国内影片少有啊!
依照我观影的习惯,随后去网站上查找关于此片的背景和评论,此时激荡的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这一查便出现了许多问题。背景尚可,据说是编剧(也是导演)受“我爸是李刚”、“郭美美”等社会热点事件的启发而拍,反射中国时代社会问题;关键是网络舆论对影片的看法,几乎呈现出骂声与叫好声两军对垒的局面。笔者综合地看了两派的评论,又回头对影片进行梳理,不断地反问自己关于影片的某些嫌疑问题,终于得出了一个观点——《全民目击》是一部华丽的烂剧。
它为啥这么烂,究竟烂在哪里?
一、影片营造的场景不够真实
影片所有的内容几乎都发生在一个偌大的法庭之上,这就不得不要求编导具有丰富的法律素养,对场景的布置、法律程序的呈现近乎苛刻地与现实相似(我承认所有的艺术都存在加工成分,但艺术加工必须以成全艺术主体为最终目的和衡量其是否过火的标准,如果加工让观众对艺术主体产生怀疑,除非是作者有意为之,否则,它就是一种过渡的消极的加工),但是很明显,我们从影片中并没有看到专业,而只是种种的不专业。比如,片中的法庭塞满了各大小媒体的长枪短炮、坐在下面的旁听人员竟然可以像搞暴动一般摔手链(老大摔手链的时候,身旁的小弟们还能用手指着那些不顺心意的人,似乎下一秒就要在堂堂的法庭之上掏枪了——导演,渲染氛围也不用这么搞吧!)
二、影片逻辑有强扭瓜之嫌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为突出主题顺应剧情而勉强设计的逻辑漏洞,就拿最明显的一个来讲:在第二次庭审的时候,因童检一方收到一份匿名人发的疑似犯罪现场视频,剧情发生了令人咋舌的反转——嫌疑人的矛头最终指向了影片中的父亲。关于这份起到关键作用的视频的来历,看到后面我们知道这是父亲为了掩护女儿而伪造的良苦用心之作,是父亲匿名发给他的辩护律师,辩护律师在知道所谓真相之后出于愤慨和基本的正义感,又转发给童检的。由此,才出现或者说制造了前面的剧情大反转。但细思之下,其中的逻辑很脆弱,禁不起下面的几个质问:如果,辩护律师没把视频发给童检呢?辩护律师不能起诉自己的辩护人,这在影片中有交代,那么父亲发视频给自己的律师是想让他起诉自己吗?既然是父亲有意为之,那么为什么他不把视频直接发给检方而要婉转地给自己的辩护律师呢(看到后面我们知道,如果视频未经辩护律师之手,影片的主题就没人去揭开了,童检肯定不能在刚刚胜诉之后又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三、激烈的情绪和薄弱的理性
承认一点,对影片节奏和情绪的处理,导演做得很好。从一开始的舆论造势,到后来接连的几次闪回叙事,都给观众一种目不暇接、脑子显然不够使的感觉,也就是说,它用快速的剪辑挤掉了留给观众思考反应的空间,让观众为了紧跟剧情不得不一路小跑尾随它的视角。这当然会造成一种震撼的观影效果,纵观某些大片,或多或少都有此类处理,可它却把观众的理性忽视了,或者说,把观众当作傻子玩得团团转。
用情绪强奸理性,这是一种生活中无处不见的卑劣手段。
四、对父爱与救赎主题的质疑
在看似博大而充满人性光辉的主题之下恰恰是对正常人性的蔑视和不尊重。看完之后,我问自己,影片中表现的父爱是一种正常的父爱吗?在高扬父爱的同时,是不是忽视了某些方面,比如女孩的角度;再比如,如果生活中遇到此类事件,我们会采取这种极端的解决方式吗?显然,影片给出的答案不够份量。
父亲为了拯救女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她十年的青春,这种企图通过以死为鉴来让女儿懂得珍惜和愧悔,而不是让她自己去承担、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做法,究竟是真正为女儿的以后考虑还是仅仅出于更深的溺爱?这种父亲为女儿的罪过擦屁股的行为和现实中的“李刚”、“郭美美”事件何异?我认为影片过度表现父爱而把拍片的初衷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这方面扔掉了,或者说有意无意回避了。
不是所有的一厢情愿最后都能如愿以偿。
上面是父亲的角度。再从女儿的角度去看,我们惊讶地发现,女儿在影片中几乎没有角度。对!所有的描写都集中于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所有的审判与辩论都建立在她的犯罪事实之上。但是,女儿呢,女儿哪里去了?我们对她的犯罪动机有一点点的了解吗?我们可曾稍稍进入过她的内心世界?还有,我们一味强求女儿对父亲的救赎要知恩图报,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你们祛除了我心里的阴影了吗?你们知道我的意愿是什么吗?凭什么在我脆弱的心灵上面又要压上一块父爱的沉重石头?你们让我如何自由自主地呼吸?我想说,关爱孩子真不是这样关爱法啊!
影片把这样一个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题材浪费了,它本来可以更深刻。
由此,我说,《全民目击》是一部谄媚于商业的 华丽的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