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簡明目録訂補》整理説明
![]() |
内封,责任者及著作方式可能需要修改下 |
整理说明
一、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纂修的一部叢書,收書三千四百餘種。在纂修的過程中,館臣每校定一部書,即寫一篇提要,“將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詳細考證,銓疏厓略”。這些提要彙集起來,加上存目提要,按照經、史、子、集四部類次,由紀昀加以整齊劃一,進呈乾隆皇帝御覽後,就成爲“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凡二百卷,於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成書。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成書後,經過幾次增改,在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一七九〇至一七九四)間刻成頒行。其間,由於乾隆帝感覺四庫全書總目卷帙太繁,翻閲不便,即在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提出另行編製一個簡明目録的計劃。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四庫全書簡明目録編成,凡二十卷。四庫全書簡明目録不録存目所載圖書及提要,實際上是四庫全書所收圖書的簡明目録。時有四庫館臣趙懷玉,由四庫館中録出四庫全書簡明目録之副本,於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刊板於杭州,所以實際上四庫全書簡明目録的刊印時間比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的刊印時間要早。四庫全書寫定、四庫全書總目初步完成之後,發生過撤燬庫書十一種的事情,因此也就發生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録初印本所載圖書與四庫全書總目著録圖書、四庫全書所收圖書有出入的情况。
二、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録,都是由皇六子永瑢領銜纂修的,但據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所言,實際工作是由紀昀完成的。
三、本書以日本内閣文庫藏清乾隆四十九年趙懷玉、金德輿、鮑士恭杭州刻本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録之後印本爲底本,并加以訂補,訂補內容如左:
1.爲便於閲讀使用,本書將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所載之凡例、大小叙等文字補録於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録相應的位置,不出校記;
2.四庫全書簡明目録所載諸書,於書名卷數下附注底本來源及其書在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的冊數及頁碼;
3.本書將四庫全書總目中存目部分所載書名、卷數、撰者、底本來源等信息,亦補録於相應文字之後,并標示其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之卷數,以便據以檢索;
4.爲便於讀者閲讀使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各類之後的案語,本書悉數訂補。
5.本書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續修四庫全書之目録,擬一簡明目録,僅標注書名、卷數、撰者及影印本之冊數、底本,附於所收各類“存目”圖書之後。
四、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續修四庫全書,收録圖書共收書五千余種,主要補輯乾隆以前成書、四庫全書失收(遺漏、摒棄、禁燬)而確有學術價值的著作,以及四庫全書列入存目而確有學術價值者;四庫全書已著録,但所據圖書版本不佳,現存有善本可以替代者;四庫全書未及收入的乾嘉以來著述之重要者;乾隆至民國元年間各類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冀爲中國傳統學術最後二百年之發展理清脈絡;一些在乾隆年間被視爲小道、有價值而四庫全書未收的民間文學創作及戲曲、小説,取其有重要文學價值者;新出土的簡帛類古籍而卷帙成編者。所收圖書注重學術,凡屬一般性資料,如曆書、家譜、登科録、鄉試録、會試録、縉紳録之類,概不輯録;兵書、志書及醫藥、方劑之書,遴選從嚴;佛教典籍,僅取中土著述之精者;敦煌遺書之零篇斷簡,凡未能成編者,悉從省略。
五、本書訂補之文字,如據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所補凡例、大小叙、底本來源等文字不出校外,其餘遇有各本所載之書名、卷數與底本不同者,編者則以“龢按”的形式出校記;遇有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録著録圖書順序與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文淵閣四庫全書不合者,編者以“龢按”的形式出校。
六、原書於御纂書、敕撰書皆作抬格,整理本不作抬格;原書中於國朝、敕撰等字前皆空兩格,整理本删其空格;底本中因避諱而改之字,可以確定的,整理本則徑改,不出校;底本中使用的異體字、舊字形,整理本則根據出版規範進行規範。書名、人名中的異體字,則一仍其舊,不作修改。
![]() |
书类,冠小序,次正文,书名下标注献书者及文渊阁影印本册数页码 |
![]() |
经部书类存目,首行的卷数,据四库总目的卷数著录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