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深圳流水账
亲自站在未竣工的平安大厦下,和在深圳湾眺望香港雾蒙蒙的一片高楼,都一样虚幻,没有哪个更真实。今夜,我要在所有的“他人”和“寻找”的地方留白,只勾几笔“自我”。
朋友来深圳,我去北站接她。
她行李不多,一个登机箱,一个电脑包。我接过箱子,没装满,很轻。“就这点儿东西。说了没必要接啦。”她笑说。
我也笑了,还想起一句矫情的话——“我走,你不必送;我来,刮风下雨你都得接。”在陌生的城市里,对来客,这是接纳,是踏实;对自己,也是惊喜,是熟悉。
“深圳也冷了,有点儿像武汉。”她紧了紧外套,说:“咱们去哪儿?”
去哪儿?不知道。我对深圳压根儿不熟。在会展中心这边住了一阵子,每日可见无非是高楼大厦、购物广场。这些现代都市的标配,不会给人任何亲切感和新鲜感。亲自站在未竣工的平安大厦下,和在深圳湾眺望香港雾蒙蒙的一片高楼,都一样虚幻,没有哪个更真实。
相比之下,中午吃的牛肉火锅,下午逛的美术馆和创意园,还更血肉丰满些,至少到处都还有思考的痕迹。我不懂艺术,但乐于为此驻足。就像不懂品酿的人也可以成酒鬼,不懂政治的人也可以当官员,同样地,不懂艺术的人也可以爱看艺术,应当还比不懂艺术却标榜自己是艺术家的能强一些。
学长在深圳工作,应约来(请我们)吃晚饭。我问起学长和他的女友,本做好了被撒狗粮的准备,不成想却听到一句淡淡的,“分了。”
分了?为什么?我和朋友都很讶异。我们周围都有些“模范情侣”,他们分手比自己分手还令我们难以接受,学长和他女友就是这类。
“不太懂。她说对自己的感觉不确定了,而我还在对她付出,她很自责。”学长说得毫无波澜,但又问我:“这是真的么——“他斟酌着表达:”这种感觉——对分手的人来说?”
我也刚提分手没多久,分手的理由连自己都没想清。“挺有道理的。”我不知还能怎么说。在别人眼里,我们也曾经算是“模范情侣”。
三个人继续吃饭,聊天,结账,找路,坐车,分开,回家。朋友的手机没电了,失去了现代人安全感的来源,我坚持送她回到酒店。
去酒店的地铁上,她说:“今天的信息量挺大,得记个长长的流水账。”我说我也是。
自己回家的地铁上,我想,我是要记一个流水账,但是就像今天看的国画一样,我要留白。略去火锅桌前交流八卦掌故的那段,误打误撞骑车到美术馆的那段,站在艺术品前细读讲解的那段,还有在吃饭时长篇大论讨论感情的那段。今夜,我要在所有的“他人”和“寻找”的地方留白,只勾几笔“自我”。留白的部分有什么值得怀念么,倘若有,希望能在仅存的几笔中表达和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