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立文字”的几个问题谈起
在看《坛经》一书的过程中,我对许多东西都有一种很遥远的感觉,只觉得玄之又玄,就好像老子说的道一般。但是对于其十六字理论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中的“不立文字”,却有了一系列的联想和疑问。因此便从问题开始谈起,说说我对“不立文字”理解。
首先,何谓“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在《坛经》中并没有现成的原文,而是《五灯会元》中的话,其语句可追根溯源至释迦佛灵山法会之语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学大辞典》里,对“不立文字”的注解为:禅家之悟道者,不涉文字言句,单以心传心之玄旨,谓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五灯会元》世尊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时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由此可见,“不立文字”是禅宗的传法的妙门所在。在《坛经·机缘品》中,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是直接就文字而说的,而《行由品》中,惠能由于不识字,只能让江州别驾张日用帮他写出佛偈,这一点更是对“不立文字”的求法方式的最有力证明。总的来说,禅宗的“不立文字”就是说,佛法的求得,不是靠文字这种有形的方式,而是靠心心相印。如果拘泥于文字的解说阐释,那么就会被文字所阻碍,一叶障目,反而不能求得真正的佛法,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进而成佛。为了破除文字对佛法佛性的干扰,因此才需要“不立文字”。
或许有人会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禅宗说“不立文字”,为何还会有《坛经》、《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书的出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不立文字”的精髓所在。“不立文字”并不是不要文字,而是不执着于文字。惠能曾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性具有,”又说:“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而法达和尚在领悟了惠能的教诲之后,也未曾抛弃《法华经》,而是“亦不辍诵经。”由此可见,就连惠能也不反对经典,又怎么会不要文字呢?
其次,“不立文字”与 “言不尽意”有何区别?禅宗的“不立文字”说的是破除文字的各种形相而达到“无住为本”的修行境界,最后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如果拘泥于文字,就会受到知见障和我执的阻碍,不能达到佛性自生的境地。而 “言不尽意”,本出于《易经·系辞上》,本意是情意思想不能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正事因为如此,《老子》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庄子也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至于之后魏晋玄学所说的言意之辨,大都是与此相关。具体的解释,袁行霈在其论文《言意与形神——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有详细的论述。二者的区别,我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立文字”是不执着于文字,“言不尽意”是言语的局限性。
其三,“不立文字”对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言外之意”有无联系?“不立文字”是否对中国的诗禅传统有过影响?如果有,有什么影响?
既然对第二个问题有所分别,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不立文字”只是禅宗所用的一种求法的方式,而对于文学上的“言外之意”,二者并无具体的联系。但是在禅宗“不立文字”的求佛方式和老庄以来的“言意”论的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和批评。
禅宗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于中国自唐宋以来的诗歌传统影响巨大。传统中国诗人对于事物的把握多是直观的体验式的感受,而缺少逻辑推理的理性特征。而这种凝神沉思的特点,恰好与禅宗讲究直觉体验,打破时空界限、主张“我心即佛”的观点相契合。在“不立文字”的启示下,中国的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不轻易把感情流露于字面,而是能够巧妙地将其隐藏在文字背后,融铸在山水景物之中,给人一种半含半露、幽深清远之感,即在创作实践中不断追求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哲理与联想,也就是不断追求诗歌中的“意”。从诗歌创作上说,王维可以算是其代表人物。《鸟鸣涧》只有短短四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但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副静谧而富有禅意的春晚山居图。鸟的鸣叫反而衬托了山的寂静,而山之所以如此寂静,是因为作者的心静。作者将自己的心意隐藏于夜色山林中,让人不禁想到了惠能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禅言。从诗歌理论上说,皎然的《诗式》中说诗最高的艺术形式就是“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所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甚至到后来清朝王士禛所倡导的“神韵说”,都深受禅宗“不立文字”这种思考方式的影响。
从以上的几个问题开始,我对“不立文字”的理解,在问题的解答中也逐步深入和透彻。综合全文来看,不立文字的本质就是不执着于文字,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其他的疑问也就豁然开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