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和自我规训
今年自从听了李松蔚关于“关系”的心理学栏目,为我理解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
早上的醒来的时候,想起朋友最近正在经历的一段关系,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一件事或者一段关系,是如何变得重要或有意义的?
从她分享给我的聊天记录,交往对象的语言表达和表述内容来看,对方是非常热情且真诚的,甚至有一些笨拙的可爱。而她也在面对这段关系中有明显的改变。
于是,我想到了这样一种解释,人事物的重要程度和意义来自于关系,也就是外界的反馈和我们对这个人事物的重视和自我规训。
”规训“是福柯提出的一个概念,我自从理解以后这个概念,就一直觉得这个词很有巧妙,类似的还是有”治理“这个概念。
人一方面是自己活着,活在自己的意识中,或者我们称之为内部世界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活在现实世界或者说是活在关系里。如果一个事情,全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己安排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跟外界产生联系,就会失去意义,人是不会愿意去坚持干没有意义的事的。因为人的内部动因同样需要建立在跟现实的联系上。
就好像很多新时代的女性会说”我化妆给自己看“、“我健身给自己看”,并且对异性的评价和视线非常厌恶,觉得那样不礼貌。其实化妆给自己看这种意义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世界就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人会去化妆,如果不是冷,衣服也不用穿了。她们其实是有理想观众的,可能是期待未来遇到的,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某个人,只是没有意识到。
就算是自我规训和管理的前提,其实也是有预设对象的。只是这个对象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也许它存在于信仰的世界。
我一个朋友曾对我们认识的另一个姐们,因为恋情受挫突然皈依佛门的事这样评价,“女性找合适的上师过程,其实就是找了个理想中的性幻想对象的过程。”我当时不太理解这句话。我现在理解,所谓的性幻想对象,其实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肉体上的,是精神的。
就好比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修女,她们全身心的爱着上帝,守身如玉,甚至最虔诚的修女终身连澡都不洗,因为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神,不能洗掉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神,是她们心中的关系对象,也是潜在的观众,虽然神不在现实中存在,但她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跟神产生了关系,并通过定期去教堂做礼拜,跟神父和教友的交流,完成了现实生活中关系的链接。
”人活在关系之中“是李松蔚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其实我听了快一年,上月的一次互动课程,从关系的角度讲拖延症的,我才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在过去,不同学者专家通过研究或脑补,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拖延症假说或结论,什么“自制力力肌肉说”、“自制力有限说”、“自制力是你相信它有限就有限相信它无限就无限说”。五花八门各种个样。当然也产生了一些解决方法,比如什么结构式拖延法。
我对此其实就有个人的观点,人在拖延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事都没干,肯定干了点啥。我们都说要分清事情的先后缓急,重要的事先干。可是,如果以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比如在人生的长河中来说,到底当下哪件事是重要的?这个判断标准根本模糊不清。何况我们无法拥有一个上帝视角,能纵观全局给所有事情的重要程度排个序,因为我们不全知全能。那如果人无法判断清楚,哪件事是重要的,可能就会下意识选一样做。这就造成了拖延。
如果从关系的角度,那就提供了一个理解拖延问题的新角度。就是一个人如果太孤独了,他的生活中没有什么跟人的关系,就算自身非常想变好,想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不抽烟不喝酒健身早睡早起之类的,也很难改变。这跟他的个人意志力以及意愿强度也许有一定关系,但光靠个人动机很难完成。李松蔚老师的观点是,因为人在关系中,如果没有人能看见你变好,看见你的变化,你变好或变坏都变的没有意义。于是,你可能能靠自我意志开始一个好习惯,却无法坚持下去。
我理解哪怕是负面的关系反馈也比没有人强。不是经常有人,身边的人都不求上进,但他就是自己特别想变好,哪怕改变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嘲笑他。但这种负面反馈,其实也是关系。如果这人一拧巴,觉得你们越是看不上我,我就越好变好给你们看。OK,这个转变就可以完成了。
暂时也没想到特别好的结尾词,但想记录的已经都写完了,那就此停笔吧。
-
wobuzhida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1-27 1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