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朱光潜全集》系“新编增订本”
□宛小平
20年前,安徽教育出版社经过6年的艰辛劳作,终于在1993年推出了《朱光潜全集》20卷,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参与编辑整理的我叔叔朱式蓉为收集散佚的朱光潜单篇论文、诗歌、书信四处奔波,可谓不辞辛劳;我父亲在编辑和校对上也颇费心血。经他们深入挖掘和认真梳理,并按年代排列出版的皇皇巨著20卷,无疑为我们今天新编增订本全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时隔近20年,随着学术界对朱光潜研究的深入,相继发现了许多“安徽教育出版社全集版”未曾收入的文章和著作。如吴泰昌先生在其大著《我认识的朱光潜》一书中提到他同学夏珉回忆1961年至1964年曾当朱光潜“助手”编纂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一书。该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删去了“朱光潜主编”字样,代之以“编者: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署名。这次新添朱光潜《我的简历》里说明了编写该书的情况:“代冯至主编中宣传部委托北大西俄语系编选的西方资产阶级关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资料”,并说明该书“序文批判”也出自朱先生之手。
不仅如此,我们还相继发现了许多朱光潜未曾发表的单篇论文,如朱光潜对英译《毛主席诗词》的修改意见;朱光潜对中国绘画美学的论述;朱光潜晚年研究维科《新科学》许多未发表的稿件,这些都是旧全集所没有的,而且研究价值很高。再如,像朱光潜英著,也就是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的著作《悲剧心理学》英文版就未收入。这次我们是将朱先生从国外带回的原版付印,以补缺憾。诚如当时参与编辑旧版《全集》的资深编辑、安徽教育出版社社长张崇贵所言:“廿年前,我们组织出版《朱光潜全集》,苦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因,不少著译很难涉猎,全集不全,当时我们就心知肚明。”总之,重新编辑、增加未收入的论著,出版一个更完整的《全集》本就迫在眉睫。当然,我们深知旧版《全集》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因此,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先生强调,保留原顾问和编委名单,我觉得这是尊重学术传承的一种体现。同时,这里也包含了我们的一个愿望,即这次重新编订的本子,是在旧编基础上打造成一个最可靠且最权威的本子。
按专题重新分卷编辑
自去年7月开始动议,顾青先生和我反复斟酌,几易其编目,确定以专题形式重新分卷,这样更清晰、更集中反映朱先生学术的多方面成就。从编目看,有几点值得说明:
1.朱光潜强调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书是《诗论》,他自述写过《诗论》后还想再把散论诗的文章集成出版。我们这次有意把未收入《诗论》的若干重要论文附在后面,或单列一集处理,也是完成朱先生未完成的夙愿。
2.朱光潜常讲,他未听过一堂美学课,但他第一喜爱文学,第二喜爱心理学,第三喜爱哲学,把这三门一结合,恰好是美学。晚年,他又加了历史科学一门,据此,我们这次编辑,基本是按学科和专题分类,这凸显了朱先生在不同学科都有建树。作为朱先生的好友,也是辩论对手的梁宗岱先生曾说,朱先生“是专门学者,无论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都做过一番系统的研究”。这个评价我们以为是符合实际的。理所当然,我们的编目要体现这一点,是否做到了,还要请读者来检验。
3.朱光潜在世发表的有固定名称的著作我们依然保持原貌。朱光潜没有以固定名称发表的著作,我们这次按照学科和专题根据相应内容取名,但由于要和朱先生自己取名区分开来,同时又要保持和作者名称统一的风格,我们以朱光潜的室名“欣慨室”为名来表示是编者所为。因此,便有《欣慨室×××集》。
4.为了研究者方便检阅,这次我们专门增加一卷索引卷,并且在该卷中还附有朱光潜年谱,这也是旧版全集所没有的。
在持续近一年的征询各顾问、编委对初拟编目意见的基础上,顾青先生非常强调要吸取各顾问、编委的意见。他还专程和责任编辑聂丽娟女士到合肥商讨如何吸取各顾问、编委的有价值意见。我们还召集了在合肥研究朱先生的专家,如钱念孙等专家,经过细致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尽量最大限度地吸纳各顾问、编委的意见。也可以说呈现在各位专家面前的编目是集思广益的成果。如李醒尘先生提出将维柯集成“维柯研究”专题的意见;阎国忠先生提出将朱先生西方美学史相关内容的单篇论文附在《西方美学史》后面;叔叔朱式蓉提出西方美学史资料翻译是残稿,就要加以说明的意见;钱念孙先生非常看重朱光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文学评论的贡献,提出专题专卷的看法;我本人主张将教育论单列一卷,因为我们公认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教育家这个称呼不能少,要集中在新版中体现出来。
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版本问题。朱光潜的著作历来广泛受到读者青睐,他的许多著作,如《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都是几版乃至几十版。朱光潜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出一版,他都要修改,而且这种修改又往往受到当时的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选择什么样的版本最能代表朱先生想法的难题。比如说,现在20卷的版本有个自传,我们又发现他曾经写自传残留的稿件,一比对,有微小的出入,可能就是迫于环境和意识形态所致。是不是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解决?
2.一些单篇论文介于两学科或多学科交叉之间,究竟归于哪一类,目前也只是提出个初步意见,希望在编辑过程中,再做微调,以求完善。
3.抗战时期,朱光潜在武汉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尤其是对西方语言讲解的稿件,目前这方面的资料还不够完整。倘若能征集到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讲外国文学的笔记,也可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此外,朱先生在世的时候就讲过他写过一部《符号逻辑》的著作,交上海开明书局出版,后可能被日本飞机轰炸给销毁了。朱先生在上海公学讲过逻辑,能不能通过发现讲课笔记,重新呈现他的逻辑思想?
4.这次中华书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情。能否通过出版《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这一举动,带动中国现当代美学的深入研究,这是摆在美学界同仁面前的又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安徽教育出版社在出版旧《全集》同时,又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朱光潜研究成果。我在想,这次中华书局新编增订本全集的出版,可否借此把朱光潜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叶朗先生前不久在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上讲,要“接着朱光潜、宗白华等老一辈学者讲”,当然不是照着讲,不是为研究朱光潜而研究朱光潜,而是通过研究朱光潜为切入点,进一步将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作者为朱光潜之孙)
20年前,安徽教育出版社经过6年的艰辛劳作,终于在1993年推出了《朱光潜全集》20卷,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参与编辑整理的我叔叔朱式蓉为收集散佚的朱光潜单篇论文、诗歌、书信四处奔波,可谓不辞辛劳;我父亲在编辑和校对上也颇费心血。经他们深入挖掘和认真梳理,并按年代排列出版的皇皇巨著20卷,无疑为我们今天新编增订本全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时隔近20年,随着学术界对朱光潜研究的深入,相继发现了许多“安徽教育出版社全集版”未曾收入的文章和著作。如吴泰昌先生在其大著《我认识的朱光潜》一书中提到他同学夏珉回忆1961年至1964年曾当朱光潜“助手”编纂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一书。该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删去了“朱光潜主编”字样,代之以“编者: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署名。这次新添朱光潜《我的简历》里说明了编写该书的情况:“代冯至主编中宣传部委托北大西俄语系编选的西方资产阶级关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资料”,并说明该书“序文批判”也出自朱先生之手。
不仅如此,我们还相继发现了许多朱光潜未曾发表的单篇论文,如朱光潜对英译《毛主席诗词》的修改意见;朱光潜对中国绘画美学的论述;朱光潜晚年研究维科《新科学》许多未发表的稿件,这些都是旧全集所没有的,而且研究价值很高。再如,像朱光潜英著,也就是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的著作《悲剧心理学》英文版就未收入。这次我们是将朱先生从国外带回的原版付印,以补缺憾。诚如当时参与编辑旧版《全集》的资深编辑、安徽教育出版社社长张崇贵所言:“廿年前,我们组织出版《朱光潜全集》,苦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因,不少著译很难涉猎,全集不全,当时我们就心知肚明。”总之,重新编辑、增加未收入的论著,出版一个更完整的《全集》本就迫在眉睫。当然,我们深知旧版《全集》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因此,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先生强调,保留原顾问和编委名单,我觉得这是尊重学术传承的一种体现。同时,这里也包含了我们的一个愿望,即这次重新编订的本子,是在旧编基础上打造成一个最可靠且最权威的本子。
按专题重新分卷编辑
自去年7月开始动议,顾青先生和我反复斟酌,几易其编目,确定以专题形式重新分卷,这样更清晰、更集中反映朱先生学术的多方面成就。从编目看,有几点值得说明:
1.朱光潜强调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书是《诗论》,他自述写过《诗论》后还想再把散论诗的文章集成出版。我们这次有意把未收入《诗论》的若干重要论文附在后面,或单列一集处理,也是完成朱先生未完成的夙愿。
2.朱光潜常讲,他未听过一堂美学课,但他第一喜爱文学,第二喜爱心理学,第三喜爱哲学,把这三门一结合,恰好是美学。晚年,他又加了历史科学一门,据此,我们这次编辑,基本是按学科和专题分类,这凸显了朱先生在不同学科都有建树。作为朱先生的好友,也是辩论对手的梁宗岱先生曾说,朱先生“是专门学者,无论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都做过一番系统的研究”。这个评价我们以为是符合实际的。理所当然,我们的编目要体现这一点,是否做到了,还要请读者来检验。
3.朱光潜在世发表的有固定名称的著作我们依然保持原貌。朱光潜没有以固定名称发表的著作,我们这次按照学科和专题根据相应内容取名,但由于要和朱先生自己取名区分开来,同时又要保持和作者名称统一的风格,我们以朱光潜的室名“欣慨室”为名来表示是编者所为。因此,便有《欣慨室×××集》。
4.为了研究者方便检阅,这次我们专门增加一卷索引卷,并且在该卷中还附有朱光潜年谱,这也是旧版全集所没有的。
在持续近一年的征询各顾问、编委对初拟编目意见的基础上,顾青先生非常强调要吸取各顾问、编委的意见。他还专程和责任编辑聂丽娟女士到合肥商讨如何吸取各顾问、编委的有价值意见。我们还召集了在合肥研究朱先生的专家,如钱念孙等专家,经过细致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尽量最大限度地吸纳各顾问、编委的意见。也可以说呈现在各位专家面前的编目是集思广益的成果。如李醒尘先生提出将维柯集成“维柯研究”专题的意见;阎国忠先生提出将朱先生西方美学史相关内容的单篇论文附在《西方美学史》后面;叔叔朱式蓉提出西方美学史资料翻译是残稿,就要加以说明的意见;钱念孙先生非常看重朱光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文学评论的贡献,提出专题专卷的看法;我本人主张将教育论单列一卷,因为我们公认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教育家这个称呼不能少,要集中在新版中体现出来。
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版本问题。朱光潜的著作历来广泛受到读者青睐,他的许多著作,如《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都是几版乃至几十版。朱光潜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出一版,他都要修改,而且这种修改又往往受到当时的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选择什么样的版本最能代表朱先生想法的难题。比如说,现在20卷的版本有个自传,我们又发现他曾经写自传残留的稿件,一比对,有微小的出入,可能就是迫于环境和意识形态所致。是不是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解决?
2.一些单篇论文介于两学科或多学科交叉之间,究竟归于哪一类,目前也只是提出个初步意见,希望在编辑过程中,再做微调,以求完善。
3.抗战时期,朱光潜在武汉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尤其是对西方语言讲解的稿件,目前这方面的资料还不够完整。倘若能征集到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讲外国文学的笔记,也可弥补这方面的欠缺。此外,朱先生在世的时候就讲过他写过一部《符号逻辑》的著作,交上海开明书局出版,后可能被日本飞机轰炸给销毁了。朱先生在上海公学讲过逻辑,能不能通过发现讲课笔记,重新呈现他的逻辑思想?
4.这次中华书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情。能否通过出版《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这一举动,带动中国现当代美学的深入研究,这是摆在美学界同仁面前的又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安徽教育出版社在出版旧《全集》同时,又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朱光潜研究成果。我在想,这次中华书局新编增订本全集的出版,可否借此把朱光潜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叶朗先生前不久在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上讲,要“接着朱光潜、宗白华等老一辈学者讲”,当然不是照着讲,不是为研究朱光潜而研究朱光潜,而是通过研究朱光潜为切入点,进一步将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作者为朱光潜之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