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是一出职场言情剧么?
作为“今年国产院线唯一值得看的片子”,这部还是蛮有意思的。
先聊聊我比较有感触的吧。
这部片子里的女人都很有意思。下工夫最多的当然是“尤太太”,那句“我是为你好!”是整部片子里最触动,念念不忘的台词。亲近信任的人之间,最不愿承认又无力反驳的大约就是这句“我是为你好”。这句话之下,明霞违背了大兴的理想收了工人送的鸡蛋,这句话之下,她替他决定了去留,决定未来的道路。The good wife 里面有一句印象深刻: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don’t want to answer for anyone else. It’s just me. // 当然,尤太太或许和丈夫的观念不同,但绝对是个好的妻子。我们看看她的世界,刚结婚丈夫就去了英国,一个人等了四年,好不容易回来又颠沛流离。她本该过着大小姐的日子,却连这个小小的农庄都呆不住。他的丈夫一心花在工作上,或许相敬如宾,却没有心思爱她理解她。她离开这美丽的农庄,未来更是一片迷茫。她一次次去求丁务原,帮工人说好话,这中间种种矛盾,固然有片中说的“怕招人恨”,也是对丈夫不通人情的不赞同,又无法沟通理解的种种无奈。// 从现代企业的观点来看,尤太太这个位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类似assistant,直接report 老板,级别比manager还高。她恰恰弥补大兴在缓和人际关系上的种种不足,所以我认为她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是处理的手段比起圆滑的丁务原稚嫩了太多。她以为收了鸡蛋,送了礼就是和工人和丁务原站到一起,实际上她并没能和工人们建立起感情,到最后也没有说话的权力。 // 在 尤太太 和 丁务原 的pk上,显然尤太太从一开始就输了。
佟太太也是有意思的人。小说里似乎她都没怎么出现,电影里开篇我们就看到了她。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对这个人物的真爱。让这个美丽,有眼光,有能力的女人串联起来整个故事。在外面,我们就看到她聚起周围的太太小姐打麻将,风生水起。在家里,佟先生有三个老婆,若干兄弟,财大气粗,对佟太太却是“听娘娘的吩咐”。丁务原对她尽心尽力,她也投桃报李,几番为他争取 “至少心是向着我们的”。若没有她,丁务原大概都没有机会留在农场。她喜欢丁务原也正如她所说的,“农场挣不挣钱并不重要,办事利落就是很好的了”。
小姐也是欢乐的存在。一会儿被“同是天涯沦落人”勾搭了少女心,一会儿又嫌弃秦妙斋不够“正人君子”而离开,后来被抓走了还哭了两天,转过来又和新来的凌先生约会。整场她和秦妙斋的对话,洒满狗血,笑得肚子疼。
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两个画面。一个是尤大兴来的时光,太阳渐渐从远山间升起,晨光曦微。一个是结尾,风云变幻暗流涌动。天地黑白两色,铺满了整个屏幕,静止中缓缓积蓄能量,似乎随时一个不经意的触动,都能激起一场巨大的风暴。也许是因为黑白的缘故,更突显了画面中的层次和力量。这几帧感觉很新奇,有点动画片的感觉。
影片的剪辑也很有意思。很多地方有一种强烈的突兀感,带着“我要跳到下一个画面”的标志。我不太懂这样的刻意而为? 我并不认为好莱坞的无痕剪法就是对的,但这也感觉有点小小的不适,不知道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片中视角的转换也很有意思,并不是全部的上帝视角。很多地方或俯拍或仰拍,角度微微倾斜,在不同的观察者中切换,似乎暗示人物地位。
-------------------------------------------------------------------
这个片子很大胆的全程都采用黑白。如果说过去的电影受限于技术,没有什么讨论空间。那如今的电影,采用什么画幅,拍成什么色调,尤其是黑白片的突兀,就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
正如前面所说,我喜欢其中的两三个镜头,它们给我彩色画面所没有的视觉体验和冲击。但我觉得未必全部都要这样:
1) 老舍的原文中,包括电影中所引用的:澄清碧绿的江水,绿竹矮树,红红的苹果,半黄的柑橘……这些老舍先生费心营造起的美丽的田园风光在黑白之下,都黯淡的许多。我们只能从太太的口中“听”到这里很美,却感受不到战火下的世外桃源。
2) 黑白片给人的感觉可能更加富有历史感,年代感。然而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内容却并非要强调某一段时期,或某一个地区。比如重庆,我相信抗战时期的重庆绝不是宽门大院,街道整齐。即使今天去也绝对不是。但片中只展示了这么一点点(仅仅有门口),一个关起门来的富商。比如农场,秦妙斋下船时的阶梯那么平整宽阔,和农场里窄窄的小桥都不是很搭调。这些场景即使放到今天也没什么不妥。
3) 我理解的黑白会更加严肃,沉重。而这个片子看下来,很多语言,情节都带着荒诞幽默色彩。比如剧中把秦妙斋刻画成一个纨绔子弟,勾搭漂亮姑娘,还有打倒尤大兴等等。在电影院中听到大家都在笑就知道了,而之所以大家在笑,也是因为台词的设置和剧情的插入,都带着现实的意味,符合我们当代社会的共同心理。
在我看来,或许彩色版比黑白效果更好,至少我很有兴趣看看彩色版什么样。或许导演有独特的思考是我完全没想到的,学习。
----------------------------------------------------------------------------------------------------
如果单从这部电影来看,我觉得很像职场腹黑言情剧(虽然杜拉拉升职记我也没看过)它跟我们日常理解的办公室政治斗争没什么两样。得老板欢心的上位,干实事的被打压,股东各怀私心,底层员工站队。微博上盛传的一个笑话不就是:想要成功,要么有钱,要么有人,要么才华出众,实在什么都没有就去老板家扫地好了。从电影的展现,以及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丁务原并不是什么坏人,而且很聪明,手段高明,投其所好。之所以农场经营不好,也是股东对于农场的盈利并不看重。他一个人上上下下都能摆平,至少让谁都说不出话来。关键时刻还能忽悠起秦妙斋这个“冷漠”的人帮忙,这样厉害,也注定了尤大兴的完败。
片中还特意插入了秦妙斋勾搭妹纸之类的狗血剧情(这个人真的好好笑),很大程度上,他在片中更像个“纨绔子弟”,而没什么“狼狈为奸”的坏心眼。
整体看下来,从情节台词来看,与小说文本相比,是削弱了一些强烈的标签判断的。片中的丁务原并不是很“坏”,有亏空的时候他还自己补上一些,被辞退的时候还说“我真的不干了”。秦妙斋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只是单纯的被利用了。尤太太从“偷鸡蛋”变成了“收工人鸡蛋”,很多矛盾冲突其实是弱化的。
---------------------------------------------------------------------------------------------------
其实,我不太喜欢拿小说和电影比较,这两种展现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所想指向的内涵也未必相同。改编的过程中必然有很多困难的,我更愿意当它是个同人来看。只是这个电影的编剧,在我看来有些情节是断裂的,甚至感觉有点奇怪。还有些地方用的暗示手法,我自己并不太喜欢。(我觉得有些地方“暗示”可以插空白镜头,回到前面,是不是黑白的单调限制了影片场景描摹的自由度和表现力?)
比如秦妙斋一直没给房租,丁务原刚开始管他要,后来不要了还帮他办画展。这个不要了在电影中,仅从同太太的口中讲过一句,就看的莫名其妙,还不如小说中清楚直白。比如丁务原前面只是不办事经营农场,后面突然叫宪兵抓走秦妙斋,这样的腹黑,片中只暗示了一句,总觉得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大概是,小说中三言两语点到丁务原的精心安排,被辞退时候的不慌不忙,让秦妙斋为他出头自己做好人,只和尤太太秘密开会而不找尤大兴发生冲突。在电影中变成了一点点落魄狼狈,万般无奈,最后也是尤太太自己找过来。这些布局精彩,杀人无形变成了阴差阳错水到渠成(还夹杂了些狗血言情)就少了些味道。
PS:
我认为在这部片子并担不起类似《修女艾达》这样的大历史或严肃思考,调成黑白,有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另外,片中的构图相对也不如这些片子来的精致,黑白更容易暴露缺点。
https://moment.douban.com/post/114470/
我并不认为电影比小说差,只是关注点明显不同。并且,电影叙事还可以再讨论。
另外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视角是如何选取的? 比如文中很多丁务原的内心活动,在电影中分摊给了不同人物。同样推进情节,但丁务原的形象就大大削弱了。如果采用丁务原的第一视角,或者类似纸牌屋一样直接对话观众,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