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里的寂静
《瓦尔登湖》阅毕,像一位不知名的人说的,她是一部寂寞之书,也是一本寂静之书。

已是四次翻阅,前三次因为心境未到,了了收场,谈不上什么阅读的乐趣,反而很有煎熬的意味。然而这次的阅读,实在是狠狠的享受了一把。我想应该是自己现在的处境与梭罗及其相似吧,是寂寞,也是寂静。一天的大多时间,除了教书,都花在阅读、沉思(说混沌也可以)和看电影上了,所以很有闲工夫读读他。梭罗说:“仅凭飞逝的时光,是无法带来黎明的”。我想,时间,好像是目前仅属于我的财富了。虚掷也好,沉醉也罢,这到底是属于我的。

梭罗在最后一篇结束语中谈到:为了思想的交汇碰撞,你要做自己的哥伦布,寻觅属于自己的新大陆,寻觅属于自己的新世界。思想,是《瓦尔登湖》于简洁再简洁的语言处,散发吸引人思考的极佳氛围。简单,简单,再简单,是梭罗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呐喊,放在今天,岂不也是至理名言。电影《荒野生存》里有一句台词:金钱越多,你就越胆小,越恐惧。我不想推崇书里或电影里的极简主义,但凡事过犹不及,现代文明下的很多人,早已成为工具的工具。

昨天晚上读了一篇杨柳松写的心情散文,他在里面谈他的处女电影,以及和他有关的一部电影……反复谈到“认识你自己”这个悠长而幽深的哲学命题,希腊德尔斐神庙上还有一句话:切勿极端(翻译大意)。认识你自己,从来就是一个孤独的命题,即如杨柳松本人一样,骨子里透着孤独感,表面虽是那么平易近人,笑容满面。他喜欢写文章时用“荒原”这个词,几乎篇篇都有,这个词让我想到海明威的“孤岛”,人的处境,似乎从来都没有变过。梭罗在大学毕业之后随即在瓦尔登湖过着两年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他说他的世界充满了欢乐,他是世界最富有的人,与孤独达成和解的人,能享受它的馈赠。与孤独和解失败的人,选择自我了断,海明威,太宰冶,茨威格……里尔克在《秋日》里写到: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个人孤独极端的例子至多也就是把自我毁灭掉,而群体孤独造成的伤害,或许正是极权主义起源的肥沃土壤。年初读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已有隐隐的感觉,人类骨子里的深刻的孤独在十九、二十世纪冲破了理性的枷锁,为极权主义的产生在心理学上提供了完美的机会。后来又读到心理学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就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孤独,它的力量不容小觑。

不要把生活当作工作,生活就是一场游戏,梭罗如是说。从年初到现在,也要接近年终了。回顾这一年的时间,大多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的,心里平静的日子不多。环境虽与梭罗相似,心境却是差的极远。书读的也不多,往往被自己的怠惰打垮,流于碎片化阅读,那些经典的、适合深刻思考的书,也是半道崩徂。买的永远比读的丰富,甚是惭愧不已。
不过,我到底还是享受着这一年庸庸碌碌的时光。更加坚定了我在大学重新形成的世界观,对历史,政治,权力及人性相关的事物,更加有了自信可以对抗某些世俗化。媚俗,从来就充斥大地。
瓦尔登湖,我的湖水,我的森林,我的春夏秋冬……我的精神家园,我的寂寞以及寂静。——写在书的扉页上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