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不做笔记感觉过目即忘。不是能当闲书消遣的类型啊……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保持好奇心!
自然派哲学家(关注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变化)——————————————
米雷斯特(地名):
1、泰利斯(Thales):水是万物之源
2、安纳克西德曼(Anaximander):无限定元素、平行世界
3、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万物之源应是空气或气体。
意大利:
帕梅尼德斯: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感官认知不可靠。(理性主义)
赫拉克里特斯:万物都会改变,感官认知可靠。
恩培窦:平息争议,不应认为世间只有一种基本物质。大自然由四种元素组成,土,气,火,水。自由组合,多种可能。
安纳萨戈拉斯(雅典):大自然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组成,所有事物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微小的部分中亦有整体存在(DNA)。
引问:为何积木是世上最精巧的玩具?
德谟克利特斯:世间物体出现、消失,不断流动,但背后有某种永恒不变,不会流动的东西。他称为原子。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只有原子与虚空。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非常机械化,人没有不朽的灵魂。
ps:这里也讨论到他认为灵魂可能有平滑的灵魂原子组成。
(只相信物质的东西,我们称为唯物论者)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明白自己一无所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
哲学家与智者的区别。哲学家应是爱好智慧的人,智者则认为自己是聪明博学的人。
雅典(柏拉图)
苏菲去到雅典,遇见了柏拉图。
四问:面包师傅如何做出50个一样的饼干?为何所有的马都一样?人的灵魂是否不朽?男人与女人是否一样具有理性?
柏拉图认为实在世界分为感官世界与理型世界。人有“流动”的身体和不朽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先有感官体验才有概念(也就是理型)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指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是事物的个别特征。形式决定了物体的潜能和极限。(我个人认为可以通俗理解为肉体和灵魂或者说特征)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这门课,将事物分门别类,澄清概念。(有点意思)
罗马帝国统一各国后,希腊文化下的宗教学派:


这两学派都认为人应该忍受各种痛苦。下面这个则是享乐主义,致力于避免痛苦。

后来就不对劲了,逐渐变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状态,因此变成了贬义。
神秘主义:在印度非常流行,接近于打坐、灵魂出窍的感觉。将肉体与灵魂分开,灵魂是永恒的、可与万物共鸣的,是神圣之火的火花。
以上是古典哲学的不同学派。
————————————————————————————————————————————
欧洲文化曾受到犹太闪族文化和希腊/罗马的印欧文化影响,两种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深深影响了欧洲文明。

—————————————————————————————————————————————
“中世纪”这个名词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是指界于两个时代(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这个时期也叫黑暗时代,绵延一千年。至今“medieval”仍指代过度权威、缺乏弹性的事物。

————————————————————————————————————————————
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
“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来到这世上一般。” ——艾伯特
文艺复兴运动源于意大利北部,是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也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的复兴。在中世纪,一切以神的观点来解释,而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回归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但在这时期,反人文主义同样盛行,不时有审判女巫、烧死异教徒的行为。克普勒、伽利略、布鲁诺和牛顿等人通过惯性法则等推导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对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也形成了新的宗教狂热。(题外话:牛顿认为宇宙中有一个普适的法则正说明了有上帝的存在。)
马丁路德是其中典型代表人物,他认为教士并不与上帝特别亲近。人只能通过信仰而非金钱得到赎罪,做自己的教士,每日祷告,因此买赎罪券是毫无意义的。他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
巴洛克时期(baroque period)
巴洛克原意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这一时代,人们一方面尽情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又感叹生命无常、死后一无所有。在穷奢极欲和清修避世两种情绪对冲、宗教冲突不断发生的这一阶段,人们喜爱戏剧,认为人生如戏。莎翁即是跨越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这个时期,人们把生命比作舞台、一场梦(庄周梦蝶如是)

————————————————————————————————————-—————————经验主义
1.笛卡尔
“当我怀疑时,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思考者。”——我思故我在。
二元论:宇宙间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一种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称为扩延或称为物质。
2.史宾诺莎
3.洛克(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
延续了笛卡尔的扩延世界理论。他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和次要两种。主要性质如物体的重量、数量等,次要性质如颜色、气味、声音等。次要性质因人而异。他是首先倡导“政权分立”和关注性别平等的人,并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开花结果。理性主义认为人天生能分辨对错。
4.休姆
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他认为用人类的理性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他怀疑一切不能用自己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审查每一个观念,哪些观念是不符合现实地复合而成的?比如天使,天堂。“自我”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习惯性法则:在多次习惯后,我们认为一件事发生后另一件事也会发生,但这并不是事物的本质。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义。P284
同时,休姆也反对理性主义的说法,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理智决定的,而是由情感决定的。
康德:提出因果律。因为我们的肉身由物质构成,所以我们均受因果律支配。如果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即沦为欲望的奴隶,那也不能算自由或独立。当我们运用理性,去做“应该做的事”,符合道德准则的事,才算真正的自由,也正是动物与人的不同。 圣经中提到“欲人施于己者,己必施诸人”,与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分相似。康德使得哲学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僵局。
看到康德这块内容,忽然想起高中物理老师在某一节课讲小球受力运动的时候,讲跑题了,大半节课都在跟我们说什么叫自由,什么样的人是自由的。十几年后的今日,已经基本把所有的物理做题能力还给老师,也几乎忘记了其他的闲谈,但还是记得他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能自己决定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的,才叫自由。”竟于康德的哲学理论不谋而合。
—————————————————————————————————————————————
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中)
开始批判康德等哲学家过于偏重理性的做法,在这一时期出现很多歌颂艺术的天才。1800年左右第一批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可以算是欧洲第一个学生运动,有点像150年后的嬉皮士。他们有一种明显的反中产阶级生活态度。
谢林: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体,在不断发展内在潜能。
浪漫主义的反讽(romantic irony):作者提醒读者,使他们明白他在操控这个虚拟的世界。
黑格尔:认为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历史是唯一的“定点”。人类的思考受到当时的思潮和物质条件影响,因此做出不同的、在当时认为是正确的判断。由于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增加,理性也是渐进的,后来者的观念相比前人会更有道理一些。当一种新思想(正题)出现,很快会有一种与之相对的对立思想(反题)出现,而后会出现一种融合二者的思想(否定的否定),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能消除二者对立产生的紧张感。同时,他批评个人主义,认为世间每一个事物都是大的自我。
-------浪漫主义的对立——个人主义
祁克果: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对周遭一切观察入微。认为人 生活在三个阶段:美感阶段(活在当下、受欲望情绪支配)、道德阶段(对生命认真,做符合道德的选择)、宗教阶段。一个非常犀利的哲学家,会说“群众就是虚伪的”这类扎心的话……
—————————————————————————————————————————————
共产主义
马克思:劳动和工作是有正面的意义的,但是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们的工作是为他人而作,体会不到任何意义,是一种剥削和压榨。

达尔文: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进化论
弗洛伊德:梦是潜意识的体现,但会经过掩饰。
—————————————————————————————————————————————
现代哲学
以祁克果和黑格尔理论为基础的存在主义
萨特(jean-paul sartre):法国存在主义领袖,二战后风行他的理论。当人意识到在这个世间总有一天会死且没什么意义可以攀附,会感觉“恐惧”(祁克果也说过这个词)。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会感到疏离,这种疏离感会导致绝望、烦闷、厌恶和荒谬的感觉。
可是我们仍然是自由的个体,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萨特强调,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也不能以我们必须上班、必须符合中产阶级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期望为理由。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分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体之一,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萨特提到,我们会“虚无化”与我们无关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