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门,拆了!再见,复兴门!2017年11月25日#韩为#北京燕都中式建筑#中式建筑文化#王伟#
彩虹门,拆了!再见,复兴门!2017年11月25日
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转自《最爱大北京》
图片来自“京呈 ID:jingchengphoto”,潘之望摄
2017年11月25日零时,位于建国门和复兴门的两座彩虹门开始被拆除。
这两座彩虹门,本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于1997年6月修建于十里长安街的东西两端,主体为钢结构,混凝土配重基础,每座彩虹门各由南侧、北侧两个单体组成。
将时光拉回到20年前,刚刚“小升初”的小北,在那个悠长惬意的暑假里,无数次和小伙伴们组团去刚立起彩虹门的复兴门桥绿草坪踢球,踢热了一身汗后就去百盛里面吹吹空调,再买个饮料、冰激凌的。
晚上,骑着车或者散着步,看着彩虹门的霓虹闪烁,搭配着长安街还有二环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很是流光溢彩。
这么多年了,两座彩虹门从最初的临时景观,化身为长安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从彩虹门旁边开车或者乘车经过,心中就有说不出的踏实感和幸福感,“她”周身发生的光泽,恰似万家灯火,温馨、温暖。
所以,彩虹门被拆除,您心里一定会觉得不适应、觉得空落落吧?
放心,“她们”只是暂时离开,到了2018年1月31日前就会重新归来,外形和主框架都将保持不变,唯有灯具从霓虹灯改为LED灯,更加符合节能要求。
两座彩虹门的历史不算长,正好是首都经济飞速发展的近20年。其实,就连复兴门和建国门的历史也很短促,但“他们”却将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篇幅据为己有。
“内九外七皇城四”,在北京的城门体系中,本没有复兴门和建国门的身影,这二者的诞生,得从日本侵华占领北平说起。
自1939年起,日寇就在当时的北平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为了沟通街市与城内的交通,就将横亘在中间的外城城墙扒开了缺口,称为长安门,不过老北京们习惯叫它“豁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为“复兴中华”之意。
新中国建立后为拓宽道路,1955年,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加宽了缺口,之后随着旧城墙的拆除,这个缺口也随之消失。
1974年,复兴门立交桥建立,这是我国第一座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桥,使之成为西长安街和西二环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刚建成的复兴门立交桥,被附近的老百姓亲切的称为“大桥”。直到三层互通式的建国门立交桥和更大的西直门立交桥建好后,复兴门桥才不再被叫成“大桥”。
在扒掉豁口,扩充道路的同时,复兴门桥的内外,在渐渐变成机关单位的“沃土”。
复兴门外的南侧,最显眼的建筑是中央广播大厦,建于五十年代,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CNR)的所在地。
当年修建广播大厦的图纸,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高达40多米。不过考虑到国庆阅兵飞机通过飞行时有障碍,经过各方意见汇总,最终,广播大厦比原计划少盖了一层。
不知在您的童年里,是否有坐在收音机旁,聆听着“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的记忆片段,孙敬修爷爷的声音就是从央广、从真武庙的广播大厦录制并播出的。
而广播电视系统的单位部门和其他行业的宿舍楼,也在此时纷纷落户真武庙。红砖高墙的苏式建筑小楼,几乎将真武庙一带填满。
“老302”,您听这名字像军队医院的代码,还像看《暗算》、《伪装者》这样的谍战片,其实呢,这是广电系统的宿舍楼。
当年,建设中央广播大厦的工地代号是“301”,“3”代表建设开始于1953年,“1”代表1号工地,于是,作为广播大厦配套的宿舍楼,“302”的称号就这么被确定了。
再往后,广电系统各个配套楼陆续建成,有专门接待外国专家的“305”,有新职工宿舍“新302”等。
“老302"大院里的住户,几乎都是广电系统的职工,在东门的大食堂,常能看见相声泰斗侯宝林、刘宝瑞,《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大鼓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芬、马增惠姐妹......
还记得“老302"大院里的露天电影么?大家兴高采烈地搬着小马扎围坐在荧幕两侧,开心地看着《昆仑山上一棵草》、《花儿朵朵》,还有《马歇尔,欢迎你》等国外译制片。
如今的“老302”宿舍已经被新建的真武家园代替,对面的老广播学院灰楼,也已改建成崭新的广播电视资料馆。
紧靠广电大院的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原是建于1956年的国务院宿舍,由中苏合作完成,曾经的住户多是公职人员或老干部。这处安静的院落因20多年前一部情景喜剧的热播,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这部剧叫《我爱我家》,和房地产公司同名,相信大家都看过,其外景拍摄地便是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
当年剧中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还记得老傅家的门牌号么——“杨柳北里18号202”。
老傅家的阳台如今变成了这样,安装了金属架,已经没有啤酒瓶和易拉罐了。
在剧中,贾志国与和平在楼下凉亭聊天时有座葡萄架,这其实是剧组为剧情需要用塑料泡沫搭建的,如今“葡萄架”早就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花园。
院门北侧这家小书店,有圆圆与和平同志爱看的琼瑶小说,如今,小书店已不在了。
据说,当年看中这个院子做《我爱我家》的外景地,就是因为这里静谧的环境、苏式建筑的风格与老傅出身革命,后进入机关工作的人物设置相吻合。
而西便门外10号院的确没有辜负大家的厚爱,《我爱我家》播出之后反响空前,直到今天还被几代观众津津乐道,老傅家俨然已经成为剧迷们心中的“圣地”。
就像剧中片尾曲所唱的:“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10号院就成了岁月中大家抹不掉的记忆片段。
复兴门桥的东南侧,是国内音乐艺术的高级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 “211工程”建设院校。
因为内地乐坛的“半壁江山”汪峰,曾经组建过“鲍家街43号”乐队,所以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码已被大家熟知。
可大家未必知道,音乐学院所占的院落曾经是尊贵的醇亲王府。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登基时,10岁的奕譞被封为醇郡王,1859年奕譞分府出宫,征用原来的荣王府改为醇王府。
资质平庸的奕譞被加封为醇亲王后,次子载湉入宫登基为光绪帝,醇亲王府随即成为了“潜龙邸”,意为皇帝降临之地。
后海的醇亲王府现为宋庆龄故居
由此作为光绪帝生身之父的奕譞必须迁出,搬到了位于后海的新醇亲王府,而西便门内的这处府邸则被称为醇亲王南府。
进入民国后,醇亲王南府就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曾经先后作为中华大学和民国大学的校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分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学使用。
中路大院中的宫门大殿,坐北朝南。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
“音苑美食楼”,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食堂,现在是对外营业的酒楼。
复兴门桥的西北角,有一栋灰色的大楼矗立于此,这就是国家海洋局机关办公楼。这栋大楼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并投入使用。
复兴门外,最先被建起的事业单位大楼就是工会大楼了,作为当年整个复兴门外地区第一座大板楼,远远望去,像个巨大的“影壁”矗立在马路南侧。
不过在2003年9月9日,老的工会大楼被定向爆破拆除了。小时候坐大一路、大四路过西长安街必报的站名,又少了一个。
坐落在复兴门内大街,是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曾经有欧美、亚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随行团在这里下榻,并举办酒会、记者招待会。
举世瞩目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新消息就是从这里向全世界发布的。
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方,小北也是来吃过一次的,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松鼠鱼和烤羊腿是记忆中吃过的最佳味道,而红烧骆驼蹄更是只尝到那一次,回味至今。
就在民族饭店的东侧,建于1959年9月,同样是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小北记得上中学那会儿,组织来民族宫的礼堂看过几次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张艺谋的《英雄》了。
坐落在复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北京长途电话大楼,1976年7月1日竣工使用。
在住宅电话和手机普及之前,长话大楼是国人维系远距离信息、情感交流的一个枢纽,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枢纽,还是全国微波中继通讯网的中心。
长安商场建成于1990年,位于复兴门外大街15号,隶属于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购物、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
复兴商业城地处复兴门立交桥西侧,是1992年开业的一家大规模、多功能,集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商业企业,小北记得这里有家乐天利快餐店,牛肉饭做的很好吃,不过后来就撤店了,全北京怕是也没有了。
如今,百盛在北京城不止一家,不过小北这代北京人记忆中的百盛就是复兴门的这家,这同时也是1994年百盛集团进驻中国零售业市场的第一家店面。
那个年代北京街头类似百盛这样的高端商厦突然起来了不少,老的百货商店瞬间就丧失了竞争力。
花无百日红,如今在电子商务和更高端购物商超的竞争压力下,百盛在中国出现了闭店潮,好在复兴门的这家旗舰店,经营还算尚可。
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转自《最爱大北京》
![]() |
![]() |
图片来自“京呈 ID:jingchengphoto”,潘之望摄
2017年11月25日零时,位于建国门和复兴门的两座彩虹门开始被拆除。
![]() |
这两座彩虹门,本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于1997年6月修建于十里长安街的东西两端,主体为钢结构,混凝土配重基础,每座彩虹门各由南侧、北侧两个单体组成。
![]() |
将时光拉回到20年前,刚刚“小升初”的小北,在那个悠长惬意的暑假里,无数次和小伙伴们组团去刚立起彩虹门的复兴门桥绿草坪踢球,踢热了一身汗后就去百盛里面吹吹空调,再买个饮料、冰激凌的。
![]() |
晚上,骑着车或者散着步,看着彩虹门的霓虹闪烁,搭配着长安街还有二环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很是流光溢彩。
![]() |
这么多年了,两座彩虹门从最初的临时景观,化身为长安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从彩虹门旁边开车或者乘车经过,心中就有说不出的踏实感和幸福感,“她”周身发生的光泽,恰似万家灯火,温馨、温暖。
![]() |
所以,彩虹门被拆除,您心里一定会觉得不适应、觉得空落落吧?
放心,“她们”只是暂时离开,到了2018年1月31日前就会重新归来,外形和主框架都将保持不变,唯有灯具从霓虹灯改为LED灯,更加符合节能要求。
![]() |
两座彩虹门的历史不算长,正好是首都经济飞速发展的近20年。其实,就连复兴门和建国门的历史也很短促,但“他们”却将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篇幅据为己有。
![]() |
![]() |
“内九外七皇城四”,在北京的城门体系中,本没有复兴门和建国门的身影,这二者的诞生,得从日本侵华占领北平说起。
![]() |
自1939年起,日寇就在当时的北平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为了沟通街市与城内的交通,就将横亘在中间的外城城墙扒开了缺口,称为长安门,不过老北京们习惯叫它“豁子”。
![]()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为“复兴中华”之意。
![]() |
新中国建立后为拓宽道路,1955年,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加宽了缺口,之后随着旧城墙的拆除,这个缺口也随之消失。
![]() |
1974年,复兴门立交桥建立,这是我国第一座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桥,使之成为西长安街和西二环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 |
刚建成的复兴门立交桥,被附近的老百姓亲切的称为“大桥”。直到三层互通式的建国门立交桥和更大的西直门立交桥建好后,复兴门桥才不再被叫成“大桥”。
![]() |
在扒掉豁口,扩充道路的同时,复兴门桥的内外,在渐渐变成机关单位的“沃土”。
![]() |
![]() |
复兴门外的南侧,最显眼的建筑是中央广播大厦,建于五十年代,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CNR)的所在地。
![]() |
当年修建广播大厦的图纸,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高达40多米。不过考虑到国庆阅兵飞机通过飞行时有障碍,经过各方意见汇总,最终,广播大厦比原计划少盖了一层。
![]() |
不知在您的童年里,是否有坐在收音机旁,聆听着“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的记忆片段,孙敬修爷爷的声音就是从央广、从真武庙的广播大厦录制并播出的。
![]() |
而广播电视系统的单位部门和其他行业的宿舍楼,也在此时纷纷落户真武庙。红砖高墙的苏式建筑小楼,几乎将真武庙一带填满。
![]() |
![]() |
“老302”,您听这名字像军队医院的代码,还像看《暗算》、《伪装者》这样的谍战片,其实呢,这是广电系统的宿舍楼。
![]() |
当年,建设中央广播大厦的工地代号是“301”,“3”代表建设开始于1953年,“1”代表1号工地,于是,作为广播大厦配套的宿舍楼,“302”的称号就这么被确定了。
![]() |
再往后,广电系统各个配套楼陆续建成,有专门接待外国专家的“305”,有新职工宿舍“新302”等。
![]() |
“老302"大院里的住户,几乎都是广电系统的职工,在东门的大食堂,常能看见相声泰斗侯宝林、刘宝瑞,《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大鼓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芬、马增惠姐妹......
![]() |
还记得“老302"大院里的露天电影么?大家兴高采烈地搬着小马扎围坐在荧幕两侧,开心地看着《昆仑山上一棵草》、《花儿朵朵》,还有《马歇尔,欢迎你》等国外译制片。
![]() |
如今的“老302”宿舍已经被新建的真武家园代替,对面的老广播学院灰楼,也已改建成崭新的广播电视资料馆。
![]() |
![]() |
紧靠广电大院的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原是建于1956年的国务院宿舍,由中苏合作完成,曾经的住户多是公职人员或老干部。这处安静的院落因20多年前一部情景喜剧的热播,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 |
这部剧叫《我爱我家》,和房地产公司同名,相信大家都看过,其外景拍摄地便是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
![]() |
当年剧中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还记得老傅家的门牌号么——“杨柳北里18号202”。
![]() |
老傅家的阳台如今变成了这样,安装了金属架,已经没有啤酒瓶和易拉罐了。
![]() |
在剧中,贾志国与和平在楼下凉亭聊天时有座葡萄架,这其实是剧组为剧情需要用塑料泡沫搭建的,如今“葡萄架”早就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花园。
![]() |
院门北侧这家小书店,有圆圆与和平同志爱看的琼瑶小说,如今,小书店已不在了。
![]() |
据说,当年看中这个院子做《我爱我家》的外景地,就是因为这里静谧的环境、苏式建筑的风格与老傅出身革命,后进入机关工作的人物设置相吻合。
![]() |
而西便门外10号院的确没有辜负大家的厚爱,《我爱我家》播出之后反响空前,直到今天还被几代观众津津乐道,老傅家俨然已经成为剧迷们心中的“圣地”。
![]() |
就像剧中片尾曲所唱的:“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10号院就成了岁月中大家抹不掉的记忆片段。
![]() |
![]() |
复兴门桥的东南侧,是国内音乐艺术的高级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 “211工程”建设院校。
![]() |
因为内地乐坛的“半壁江山”汪峰,曾经组建过“鲍家街43号”乐队,所以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码已被大家熟知。
可大家未必知道,音乐学院所占的院落曾经是尊贵的醇亲王府。
![]() |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登基时,10岁的奕譞被封为醇郡王,1859年奕譞分府出宫,征用原来的荣王府改为醇王府。
![]() |
资质平庸的奕譞被加封为醇亲王后,次子载湉入宫登基为光绪帝,醇亲王府随即成为了“潜龙邸”,意为皇帝降临之地。
![]() |
后海的醇亲王府现为宋庆龄故居
由此作为光绪帝生身之父的奕譞必须迁出,搬到了位于后海的新醇亲王府,而西便门内的这处府邸则被称为醇亲王南府。
![]() |
进入民国后,醇亲王南府就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曾经先后作为中华大学和民国大学的校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分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学使用。
![]() |
中路大院中的宫门大殿,坐北朝南。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
![]() |
“音苑美食楼”,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食堂,现在是对外营业的酒楼。
![]() |
![]() |
![]() |
复兴门桥的西北角,有一栋灰色的大楼矗立于此,这就是国家海洋局机关办公楼。这栋大楼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并投入使用。
![]() |
![]() |
复兴门外,最先被建起的事业单位大楼就是工会大楼了,作为当年整个复兴门外地区第一座大板楼,远远望去,像个巨大的“影壁”矗立在马路南侧。
![]() |
不过在2003年9月9日,老的工会大楼被定向爆破拆除了。小时候坐大一路、大四路过西长安街必报的站名,又少了一个。
![]() |
![]() |
坐落在复兴门内大街,是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曾经有欧美、亚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随行团在这里下榻,并举办酒会、记者招待会。
举世瞩目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新消息就是从这里向全世界发布的。
![]() |
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方,小北也是来吃过一次的,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松鼠鱼和烤羊腿是记忆中吃过的最佳味道,而红烧骆驼蹄更是只尝到那一次,回味至今。
![]() |
![]() |
就在民族饭店的东侧,建于1959年9月,同样是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小北记得上中学那会儿,组织来民族宫的礼堂看过几次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张艺谋的《英雄》了。
![]() |
![]() |
坐落在复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北京长途电话大楼,1976年7月1日竣工使用。
![]() |
在住宅电话和手机普及之前,长话大楼是国人维系远距离信息、情感交流的一个枢纽,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枢纽,还是全国微波中继通讯网的中心。
![]() |
![]() |
![]() |
长安商场建成于1990年,位于复兴门外大街15号,隶属于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购物、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
![]() |
![]() |
复兴商业城地处复兴门立交桥西侧,是1992年开业的一家大规模、多功能,集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商业企业,小北记得这里有家乐天利快餐店,牛肉饭做的很好吃,不过后来就撤店了,全北京怕是也没有了。
![]() |
![]() |
如今,百盛在北京城不止一家,不过小北这代北京人记忆中的百盛就是复兴门的这家,这同时也是1994年百盛集团进驻中国零售业市场的第一家店面。
![]() |
那个年代北京街头类似百盛这样的高端商厦突然起来了不少,老的百货商店瞬间就丧失了竞争力。
花无百日红,如今在电子商务和更高端购物商超的竞争压力下,百盛在中国出现了闭店潮,好在复兴门的这家旗舰店,经营还算尚可。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