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女博士:去除污名化与引入处境化
我住在学校的博士楼,除留学生外,全校的博士生几乎都集中在这栋楼里。因此就有了平时见到的生活琐碎:寝室里煲汤煮火锅、穿着睡衣等外卖、拖家带口住夫妻房、公共洗衣机里洗鞋子、夫妻或情侣大声吵架、十一点关门之后敲阿姨的窗、女博士去男博士寝室洗澡、面对前面的留学生公寓深夜的喧闹集体失语……
遇到这些事的时候,会怒其自私、哀其不争,觉得她们/他们既奔放又保守,既可爱又可恨。但总体上,这是一个向上的群体,读博固然需要机缘,更需要勇气。今天发生的一件事把我的思绪指向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有些博士,尤其是女博士,确实应该多关注一下。
惯常,人们喜欢给女博士扣帽子,说她们是第三种人,灭绝师太,这种标签化和污名化在无意中或许已经伤害了她们的情感,或者强化了不明就里、没有切身经历的人对女博士的刻板认知。她们是坚强的、独立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无助的。尤其是面对科研压力的时候,承载情感负担的时候,内心的滋味也许只有自己知道。
今天,楼上一位同学从下午一直到现在都处于失控状态,蹬地板轰轰响,摔镜子摔东西,尖锐嘶喊。我几乎正住在她下面,下午担心她的安全给值班阿姨打电话,听了动静阿姨都不敢进去。后来一边通知辅导员一边找到宿管科的男老师一起上去开门。
同学一边哭一边说没事。
刚刚又听到蹬地板和嘶喊。
阿姨说是她是博士论文压力太大了,可能崩溃了,现在有辅导员在一起,请同学们多理解。
不知道她是谁,但是感到悲哀:为那个楼层的人听见反常没反应悲哀。为那位同学感到悲哀。

我想,对待女博士,或者全体全日制的博士,首先要去污名化,给别人扣帽子做起来轻巧,但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是人云亦云、无知冷漠的表现。需知,无论多高学历,都有和别人一样的情感与哀愁,因此,也应该引入处境化的理解方式。你没读过博士,事非经历不知难,也许更应该做的就是设身处地的贴近她/他们的生活,感知她/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并给予善意。
博士们以她/他们的苦心孤诣向这个世界展示着以学术的魅力和深邃,同时也表现出面对科研和其他遭际的无力,我们是否应该回报以人心的淳厚与柔软,而非把博士的头衔作为消遣和中伤的对象呢?
此刻,楼上已经安静了,希望她安然入睡,明早能淡然面对不得不继续的志业。
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