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死亡
如何面对死亡?
中国人自古以来晦谈死亡问题,说天子死亡要叫“崩”、诸侯死亡要叫“薨”、大夫死亡要叫“卒”……这样形容死亡的词,还有“不禄”、“殒”、“歿”、“殇”、“逝”等等。就连佛教往生极乐世界的“往生”,近年也成为一个通用的“死亡”指代词。这种对死亡的更名替字实际上透露着一种中国人对待死亡的状态——能够共同体会那种情感上的悲恸。但是,我们开始正视思考死亡这件事的时候,也应该明白,普通人是本能地回避悲痛,进而产生了大家都不愿意正面直视悲痛的现实。只有勇士敢于直面,只有智者能够潜心思索,更有超脱者能够“临尸而歌”。
站在对死亡的思考与研究之上,更为真实地直面死亡就要数佛教了。印光大师说:佛教的修行者“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佛教的这种正视死亡的态度是由来有自的。两千多年前,那位养在深宫、优越至极的悉达多王子,正是发现了“死亡”是件人人不可避免的痛苦事,才有了佛教的开始。也正是千百年来无数佛弟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努力修证,才有了中国佛教至今流传的“了生脱死”的修行目标,也才会有“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的言教,也才会有各种站脱立亡的奇特死亡事迹。由于学修佛法的关系,这几年来我近距离接触到的死亡事件确实挺多。每年都会有那么几次去医院、殡仪馆的机会,什么年少早夭、青春花逝、中年噩耗乃至寿终正寝,各种各样的情况见了很多。见得多却并不会麻木,反倒警醒着自己要不断深入地正视死亡。
其实,我跟很多人一样,并不不乐意直接探讨这个话题。怎奈它从未有半刻远离过任何人!或许很多人会漠视这个观点——自己身强体壮,在自己追求的事情上即便连续数百小时不眠不休也不觉怎样,最多稍作小憩就又会精力百倍。是啊,我也有过这种感觉和认同,少部分的某些时候——当年追什么韩剧日剧的,长的一百多集;甚至受到剧情影响,我还一口气读了好几本《西方音乐史》《音乐鉴赏》等等,连续两三天都没睡过觉。身体坏了确实不好,但,我想说的是,身体不舒服和死亡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不舒服是不舒服,死亡是死亡;不舒服并不是死亡。我们最多只是听说死亡很痛苦(《念佛直指》中说死亡的感受如生龟脱壳),或者见到濒死者痛苦的表情(也偶有宁静祥和快乐表情的)而推断死亡是不舒服的。大部分人会因为相信自己身体的原因,而忽视死亡这件人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撇清身体不舒服和死亡的关系,我们这里就不要再受身体强壮还是瘦弱、舒不舒服的影响,直接来看死亡的事。
能海上师的《念无常颂》说:“今后我当死 ,尽人莫不知 ;日日又不死 ,由此常心生……”其实,最好不要等到不得已了才去考虑死亡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就可以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死亡事件,特别是参与丧事的过程中来审查这个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丧事参与是2007年的夏天。因为与一位师父亲近的原因,我非常近距离地参与了一次出家人的丧事操办——这位师父的师父圆寂了。他们师徒二人都是清众(非常平常的出家人),这决定了丧事只会以最为普通的方式进行,不会有治丧委员会、不会有追悼会、不会大吹大擂满院风雨……甚至只是几十个人知道存在这件事。助念、停厝、转咒、火化等等,一切按照最简单、传统的方式处理。最后在化身窑前的灰烬前,我们几个人,人手一双筷子一个盘子,愉悦地捡拾舍利,美其名曰“分食老和尚”。然后驱车到峨眉山找个地方,挖个坑埋下,覆土填平之后就以落叶复原,没留坟头。尘归尘、土归土,没有一丝痕迹。整个过程宁静祥和,甚至可以说是轻松愉悦。原来生死大事尚且可以如此,死亡真的并不是个怎样的事儿!
这两天,朋友圈里炸锅了。五台山的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圆寂了,天空出现了怎样的祥云瑞应等等。再联想近年来佛教界的年迈高僧圆寂总能引起一些轰动。纪念高僧一生行历、从而勉励后人努力学修,这是特别应该的;但有些人捏造一些东西、搞出些噱头、趋炎附会,就有点不对了。其实,说白了,无论是清众的亡故还是高僧圆寂,对于死亡的当事人来说都已是自在解脱;无论其身后事是平淡还是隆重,并不能成为标尺来判定他们一生为佛教兢兢业业的贡献大小、功过高低。反倒是参与他们死亡事件的所有人,程度深的是就在他们身边执事操持之人,程度浅的哪怕是动动手指在朋友圈转发信息的人,在这些生死自在者的死亡示现事件的参与中,能够做的是什么?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最应该反思审查的事、最为真实的事,也是最能够体现如何看待死亡的事。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人去经历死亡,那么在旁观他人死亡的时候,正常的中国普罗大众尚且是因同理心的悲痛而选择回避、隐晦;正信的佛弟子应该是正面直视,策励精进;万万不能做出 “活着不孝、走了瞎闹”的怪事——道友精到地如此批评!
——谨以此文,缅怀梦参老和尚及佛教界一切有名无名的生死自在者。
中国人自古以来晦谈死亡问题,说天子死亡要叫“崩”、诸侯死亡要叫“薨”、大夫死亡要叫“卒”……这样形容死亡的词,还有“不禄”、“殒”、“歿”、“殇”、“逝”等等。就连佛教往生极乐世界的“往生”,近年也成为一个通用的“死亡”指代词。这种对死亡的更名替字实际上透露着一种中国人对待死亡的状态——能够共同体会那种情感上的悲恸。但是,我们开始正视思考死亡这件事的时候,也应该明白,普通人是本能地回避悲痛,进而产生了大家都不愿意正面直视悲痛的现实。只有勇士敢于直面,只有智者能够潜心思索,更有超脱者能够“临尸而歌”。
站在对死亡的思考与研究之上,更为真实地直面死亡就要数佛教了。印光大师说:佛教的修行者“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佛教的这种正视死亡的态度是由来有自的。两千多年前,那位养在深宫、优越至极的悉达多王子,正是发现了“死亡”是件人人不可避免的痛苦事,才有了佛教的开始。也正是千百年来无数佛弟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努力修证,才有了中国佛教至今流传的“了生脱死”的修行目标,也才会有“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的言教,也才会有各种站脱立亡的奇特死亡事迹。由于学修佛法的关系,这几年来我近距离接触到的死亡事件确实挺多。每年都会有那么几次去医院、殡仪馆的机会,什么年少早夭、青春花逝、中年噩耗乃至寿终正寝,各种各样的情况见了很多。见得多却并不会麻木,反倒警醒着自己要不断深入地正视死亡。
其实,我跟很多人一样,并不不乐意直接探讨这个话题。怎奈它从未有半刻远离过任何人!或许很多人会漠视这个观点——自己身强体壮,在自己追求的事情上即便连续数百小时不眠不休也不觉怎样,最多稍作小憩就又会精力百倍。是啊,我也有过这种感觉和认同,少部分的某些时候——当年追什么韩剧日剧的,长的一百多集;甚至受到剧情影响,我还一口气读了好几本《西方音乐史》《音乐鉴赏》等等,连续两三天都没睡过觉。身体坏了确实不好,但,我想说的是,身体不舒服和死亡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不舒服是不舒服,死亡是死亡;不舒服并不是死亡。我们最多只是听说死亡很痛苦(《念佛直指》中说死亡的感受如生龟脱壳),或者见到濒死者痛苦的表情(也偶有宁静祥和快乐表情的)而推断死亡是不舒服的。大部分人会因为相信自己身体的原因,而忽视死亡这件人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撇清身体不舒服和死亡的关系,我们这里就不要再受身体强壮还是瘦弱、舒不舒服的影响,直接来看死亡的事。
能海上师的《念无常颂》说:“今后我当死 ,尽人莫不知 ;日日又不死 ,由此常心生……”其实,最好不要等到不得已了才去考虑死亡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就可以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死亡事件,特别是参与丧事的过程中来审查这个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丧事参与是2007年的夏天。因为与一位师父亲近的原因,我非常近距离地参与了一次出家人的丧事操办——这位师父的师父圆寂了。他们师徒二人都是清众(非常平常的出家人),这决定了丧事只会以最为普通的方式进行,不会有治丧委员会、不会有追悼会、不会大吹大擂满院风雨……甚至只是几十个人知道存在这件事。助念、停厝、转咒、火化等等,一切按照最简单、传统的方式处理。最后在化身窑前的灰烬前,我们几个人,人手一双筷子一个盘子,愉悦地捡拾舍利,美其名曰“分食老和尚”。然后驱车到峨眉山找个地方,挖个坑埋下,覆土填平之后就以落叶复原,没留坟头。尘归尘、土归土,没有一丝痕迹。整个过程宁静祥和,甚至可以说是轻松愉悦。原来生死大事尚且可以如此,死亡真的并不是个怎样的事儿!
这两天,朋友圈里炸锅了。五台山的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圆寂了,天空出现了怎样的祥云瑞应等等。再联想近年来佛教界的年迈高僧圆寂总能引起一些轰动。纪念高僧一生行历、从而勉励后人努力学修,这是特别应该的;但有些人捏造一些东西、搞出些噱头、趋炎附会,就有点不对了。其实,说白了,无论是清众的亡故还是高僧圆寂,对于死亡的当事人来说都已是自在解脱;无论其身后事是平淡还是隆重,并不能成为标尺来判定他们一生为佛教兢兢业业的贡献大小、功过高低。反倒是参与他们死亡事件的所有人,程度深的是就在他们身边执事操持之人,程度浅的哪怕是动动手指在朋友圈转发信息的人,在这些生死自在者的死亡示现事件的参与中,能够做的是什么?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最应该反思审查的事、最为真实的事,也是最能够体现如何看待死亡的事。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人去经历死亡,那么在旁观他人死亡的时候,正常的中国普罗大众尚且是因同理心的悲痛而选择回避、隐晦;正信的佛弟子应该是正面直视,策励精进;万万不能做出 “活着不孝、走了瞎闹”的怪事——道友精到地如此批评!
——谨以此文,缅怀梦参老和尚及佛教界一切有名无名的生死自在者。
-
k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5 22: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