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的最后两天,以及 6 个摊主在接到拆除通知之后
首发在《好奇心日报》: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7745.html
“19 号大兴那着火、20 号就说要搬,明天最后一天了。”
下午五六点钟,整个成寿寺菜市场里基本不剩下太多的货物,在过去的九天里,菜市场里的一百多个商户都在甩卖。北京从 11 月 20 日起开始为期 40 天的、以消防安全为重点的“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行动”,这个菜市场也得在十天内搬走,11 月 30 日起,这个市场将关闭,12 月 1 日起开始拆除。
成寿寺菜市场在北京南三环和南四环之间,周边社区颇多,比如分为好几期的中海城社区,以及华芳园、晶城秀府、四方景园等几个比较大的居民区。菜场 2013 年开业,水果摊则大多是 2015 年左右迁入。
市场内没有张贴官方告示。菜场内的商户表示,因为消防,市场方面 11 月 20 日挨家挨户通知。“29 号是最后一天开门,30 号就关了。人家把大门都锁了,你进不来。”
11 月 28 日的下午,它看起来是个丰富明亮的普通菜场,只是摊位上有着“甩卖”字样。一天之后,这里空荡荡的。

“没办法,就便宜买呗”
一家干果店店主一边称货,一边推销别的,“榛子来点不?45 块两斤榛子、杏仁,都便宜甩了”,与此同时,她还得回答问题。“接下来搬去哪啊?”七八分钟里,接连四五个熟客来问。她指着打包袋上的电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打这个电话就能找到,我们肯定也在附近找地方,不会太远。”
还有人要求加店主微信。“过段时间再打,最近顾不上,连住的地方都没找好呢。”老板娘补充道。他们住在小红门附近的公寓,也属于近期被清理的对象。
这个干果摊已经开了三年,前两天听说市场又不拆了,店主赶着进了一批货,结果最后还是得拆。“我们一般进一次货都是上万,能卖一阵子,但是没办法,就便宜买呗。”
11 月 29 日下午三点来钟,原本摊位上堆得满满的开心果、葡萄干、瓜子、红枣、杏仁都只剩下了货架。摊位里的炒栗子机还在默默运转着,散发着暖甜的香气,老板娘和七八个老顾客都在等这一锅栗子出锅,手边的打包袋已经换了普通的塑封袋,原本定制的印有电话的塑料袋已经用完了。

“我们这个菜场多好啊”
“这鱼缸我一开始想 200 卖,你要就一百五拿走,能卖一个是一个吧,我也没地搬去。”
李婷婷站在她的店门口,对路过驻足的人推销堆在门口的几个大鱼缸。她在成寿路菜市场里开了一片小小的裁缝修改店,纤裤脚、熨烫、加拉链、翻新皮衣都做,门口则辟出一块地来卖观赏鱼和绿植,现在鱼和绿植早就甩完了,只剩下鱼缸、货柜,店里的缝纫机、熨烫板她准备搬回家去。
她是北京本地人,就住在附近的小区。她还想学怎么在网上发布服务信息。以后也不找店面了,就在家里做。“他们(熟客)都有我的微信,都找得着我。”
隔着店铺的玻璃门,来来回回收废品的、收旧电器的、趁市场快要关门来囤货的,市场里熙熙攘攘。也不时有人推门进来已经改好的衣服。送走一个老客人,她对着门外说:“我们这个市场多好啊,特别方便,方圆几十万人呢。”
“这以后你上哪也找不着地方纤裤脚了,你看我这手艺。”
“这市场什么都有,进口水果又好又便宜,我可不愿意去超市,为一根葱一块豆腐排一个多小时队。”
一个来拿衣服的三十多岁的女子说:“我以前现在就在方庄那边开美甲店,四五年前要拆,这个拆的痛苦我太了解了,老客人全没了,这市场里,好几个都是我原来老客户呢,所以后来我就不开店了,改卖理财。”
对门的人来问李婷婷今天移不移机,她喊了苏宁的人来,一台收 200 元。她没想好空调搬哪去,说明天再说。李婷婷的丈夫指了指店里的货架和空调,说:“这些都不知道往哪搬呢。”
一个三轮车拉货的进来,问补一下裤子多少钱,她说五块。“我这没涨价,真的,我不发这国难财。”那些在市场里趁乱低价收电器的、压价收废品的,她管他们叫“发国难财”。


“我们以后就不找市场了”
天天鲜是这个市场里最大的一家店,一共有三个店面,看起来有些像超市的水果、蔬菜卖场。店门口的火龙果被小心地摆成山状,旁边有块纸牌写着“10 元 3 个”。店员说,平时这种大小,至少要卖 7 元一个。
“明天最后一天了,还有好几十箱货没卖。”他指着身后说。
拍火龙果小山的时候,对面的一个店员喊道:“你也拍拍我这个呗。”那是一堆冰糖心的苹果,也是特价,有个顾客买了十斤,拎着走了。
两个摊子一共有四个男孩子看摊,年纪都不大。“我们最大的也就 19 岁。”
店里十几个员工,都是从河北老家一起来的,每个月包吃包住,能拿到 5000 元钱不到。男孩子说他只有 16 岁,不念书了,觉得这里待遇挺不错的。老板也只有 28 岁。“老板这几天都不在店里,在找店面。”
“我们以后就不找市场了,找大的超市、卖场。”他说。

“什么时候也没这么卖过啊”
尽管有老顾客还是习惯按需要买一点,酱菜摊的老板手上拿着一摞打包盒,说六块钱装一盒,种类任选。
问之前是不是也这样,他回答:“什么时候也没这么卖过啊!”
市场 29 日还开一天,他准备把剩下的酱菜退回进货的地方,28 日晚上就关店了。
他在门上贴了一个电话号码,说如果开店的话,应该也还在附近。但是可能先回老家,过年以后再看看。

“找不着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啊。”
杨薇递过来两张印有电话、微信和地址的卡片,当然,那上面的地址都失效了。
她在这个市场开了一家花艺店,卖鲜花、花材和观赏鱼。
“鱼都卖完了吧?”一个路过的大爷是杨薇的老顾客,拎着两手的东西,招呼她。
“哎,都卖完了。”她答应道,“但还有好些花盆呢,您要吗?”
她说,平时生意主要是靠这周围的老客户。“生意挺好的。”他们最近刚开始外卖鲜花,还没做起来,“那个店不开了,生意不太好,刚关了一个月,现在这里也得关,唉。”她指着名片上的另一个地址说。
但是现在她也顾不上找店面,得先解决住的问题,她住在附近的公寓,也不能住了。“找不着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啊。”
像杨薇这样准备了名片的,在这市场里还有很多,他们有些从方庄拆迁的市场搬来这里,或是从附近的地摊开始,筹够了资金开了铺子,好多年做的都是这一片的生意。
一家牛羊肉店的老板也给顾客发了名片,说就在旁边的地铁站租了店面,一年下来租金要多七八万,这两天在做门脸,以后不光卖肉,也卖菜。
市场里一家卖外贸瓷器的,挂出了“10 元 6 个”的牌子,还有一些手绘的瓷烤盘,卖 35 元一个。烤盘分量不轻,老板娘说原来卖 65 一个,老板娘看在挑拣的顾客有些犹豫,指了指旁边的老板,说:“你加他微信,我们在方潭(音)还有一个店,想买上那找我们去。”

“心太累了”
菜市场门口的熟食店卖烤鸡、烤鸭、也卖美式炸鸡、各种卤味,一条横幅上写着“南京盐水鸭无为板鸭奥尔良烤鸡”,口碑上也能找到这家名叫“美式炸鸡坛子鸡”的店铺,一片二三十平的店面由一家七八口人经营。
年长的摊主说自己是安徽巢湖人,来北京其实有三十多年了。他们在亦庄还有一家店,“不远,你坐公交车一气下去就到。”
一家人的紧急事还是找住处,“我们家人口多,原来的房子就两千多,现在要找房子都是四五千一个月。”
盛放熟食的玻璃柜子上贴着好几个二维码,摊主女儿负责卖烤鸡,她一边替顾客拣货,一边提醒顾客先扫上面那个码领红包,再扫下面那个付账。姑娘二十多岁,是在北京长大的,没回过几次老家。
她一边剁鸡,一边说:“心太累了。”







文中李婷婷、杨薇均为化名
题图、内文图拍摄于成寿寺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