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的追捕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部日本电影被国内院线引进上映,随后迅速风靡了整个中国,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这部电影观影创下了超过8亿人次的观影纪录。
如果把40年前一毛钱一张电影票换成现在30元一张电影票折算,它的票房将超过两百亿,相当于4部《战狼2》的体量。
那部日本电影,叫《追捕》。

啦呀啦,啦呀啦,啦啦啦……
当经典的《杜丘之歌》的旋律响起,一定会有不少观众回忆起那些经典画面。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进入内地院线的外国电影,《追捕》对于当年的观众来说,不亚于一场巨大的视觉冲击。
惊险刺激的情节,加上养眼的演员阵容,让正义的检察官杜丘、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主角真由美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它让国内观众第一次真正见识到娱乐大片的魅力,同时也引领了日后的港台警匪电影。
影片的结尾杜丘问女主角真由美:你为什么要帮我。
真由美直白回答:因为我喜欢你。

现在看来这段台词平淡无奇,但是在当年那个思想刚刚得到解放的年代里,能够在电影院里喊出这段「爱的宣言」绝对是石破天惊。
至于男主角高仓健饰演的检查官,那身时髦的装扮——
竖起的风衣领子,盖住大半个脸的墨镜的装扮,更是改变了一代人的审美观念。
在《追捕》之前,中国的男演员都是奶油小生,浓眉大眼、红嘴唇,《追捕》之后开始流行硬汉,满大街的男生全剪成了寸头。

在那个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年代里,《追捕》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看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
在当时的香港,也有一个为《追捕》所震撼的影迷。
他叫吴宇森。

吴宇森当时也在做导演,正处在郁郁不得志的中年危机当中——
拍戏票房不佳、新作惨遭冷藏,甚至遭公司放逐。
从卖座喜剧导演,到沦落至无片可拍,吴宇森经历了职业生涯的大起大落。
那段时日,唯一能够让吴宇森得到解脱的,便是借酒浇愁、自我麻醉,遭遇颇有些类似电影中的“落难英雄”杜丘。

但就像杜丘一样,经历过坎坷磨难,才能够真正成为英雄——
吴宇森就是这样一个人,屈辱和失意,反而刺激他构思出《英雄本色》的理念,最终在老友徐克的帮助下重振声威。
吴宇森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自己对《追捕》以及高仓健的喜爱:
高仓健是全世界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是我的偶像,对我的电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一直想拍一部能向他致敬的电影。
所以当吴宇森筹拍《英雄本色》时,影片中周润发演的角色小马哥,人物灵感就来自于《追捕》中的高仓健。

到了1986年的暑期档,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正式在香港和台湾上映,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票房纪录。
不仅成为了当年香港电影的票房冠军,更是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多个奖项,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还在日后的30年里,对华语电影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而对于导演吴宇森来说,《英雄本色》同样是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据说《英雄本色》最初编剧写出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匪片,这让导演吴宇森始终觉得这个故事还不够完整。
直到监制徐克的一句话点醒了吴宇森:
你怎么不把自己写到剧本里?
这句话在日后,对于吴宇森乃至很多电影工作者的创作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吴宇森出生草莽,并非科班毕业。
幼年居住在香港的贫民窟的经历,让他的童年在动荡与不安中度过。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贫民窟一直是犯罪和暴力的温床,港片里的九龙城寨便是代表。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吴宇森小时候更多的生活在罪恶的环境下,见到了太多人性恶的方面,但这也让吴宇森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结识了不少底层的朋友。

中学时的吴宇森,在教会学校完成学业,这让吴宇森有机会精读了许多神学、历史学、哲学、美术学著作。
毫无疑问这些成长经历对他的电影风格影响至深,所以在吴宇森日后的电影中,总少不了暴几个关键词:
人性之恶、兄弟之义、教堂之血、白鸽之飞。


吴宇森正式进入电影行业是跟着邵氏武侠大导演张彻做副导演。
当时的香港电影正是张彻的「阳刚武侠美学」最鼎盛的时代,吴宇森作为张彻的副导演参与拍摄了许多新武侠电影。

从师傅张彻那里,吴宇森继承了那种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动作风格,男性之间的兄弟情义,更重要的是他还懂得了如何利用电影表达个人情怀的方法——
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像我的《英雄本色》了。

到了吴宇森崛起的时代,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英雄本色》之前,吴宇森被定型为喜剧导演,拍过几部卖座喜剧,但却苦于无法转型;
但在《英雄本色》上映以后,吴宇森一跃成为东亚电影世界最受瞩目的导演,开创了香港影史一个全新的类型:
英雄片。

此后的十多年间,吴宇森的作品基本上保持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
《英雄本色》中的枫林阁刺杀、《喋血双雄》中的教堂对决、《纵横四海》里的轮椅探戈、《辣手神探》结尾的医院决战……这些经典电影的段落都已成为影史中的经典。



吴宇森凭借着自己一手开创的枪战暴力美学的辉煌,开启了进军好莱坞之路。
《断箭》、《变脸》、《碟中谍2》等影片的成功,吴宇森成为了蜚声国际的世界级导演。
其中,《碟中谍2》的全球票房更是达到5.45亿美元,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但对于热衷于男性浪漫主义的导演吴宇森来说,好莱坞的工业体系终究不适合自己苦心孤诣的吴氏暴力美学。
在2003年拍摄完成《记忆裂痕》之后,漂泊海外多年的吴宇森回归大陆市场,顺应潮流拍摄了古装史诗大片《赤壁》和褒贬不一的《太平轮》两部曲。

如今,这位年过古稀的老导演,终于决定重新回归自己最拿手的枪战戏,翻拍那部自己最爱的硬汉犯罪电影。
看这部《追捕》之前,笔者跟大家一样,内心始终打着一个问号:
作为动作片教父的吴宇森,会怎样去翻拍这部国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经典之作?
《追捕》做的处理是:
彻底于脱离日版,这就是吴宇森的电影。

事实上,这部《追捕》并非改编自日版电影,而是改编自原著小说《涉过愤怒的河》。
他并且对原著故事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增加了不少更符合年轻观众喜好的情节和故事设定。
作为一部70年代的小说,吴导将电影的故事拉回到现代。
由张涵予饰演的杜丘不再是东京的检察官,而是变身日本制药企业里聘请的一位国际律师。

本身是个中国人,因为被人陷害,一觉醒来发觉自己成了杀人犯。
杜丘不得不开始了逃亡之路,一边要躲避警察和杀手的双重追捕,一边还要想尽办法为自己“洗白”。

在日本版当中,电影的整个故事始终是围绕着男主角杜丘展开,对于追捕杜丘的日本警察矢村描写并不多。
而在这部《追捕》当中,导演吴宇森则有意丰富了警察矢村这个人设,使整个故事变成经典的「双雄对决」模式。

在电影中与张涵予上演对手戏的是「日本国民级男神」福山雅治。

由他饰演的警察矢村延续了《神探伽利略》中的“神探”形象,一心追求正义。
尽管是奉命捉拿杜丘,但却始终对幕后真相保持怀疑态度,不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作为一部吴宇森出品的电影,矢村这个角色也融合了港片当中孤胆英雄式的硬汉警察形象,拿着摄像机从亡命之徒手中救人。

在后来的调查当中,矢村与追捕的逃犯杜丘惺惺相惜,同时他自己也走出困境。
随着杀手的出现,更强大的势力呼之欲出,两人也逐渐成为可以相互信任的战友。
这样亦敌亦友的人物关系,也是吴宇森电影里最为经典的双雄对决戏码。

两位实力派影帝在戏中你来我往的交锋,气场互不相输。
一追一逃之间,智力、体力的较量不断升级。
不仅如此,一向热衷浪漫主义的吴宇森还为影片中的角色增加了丰富的性格铺陈:
硬汉柔情的警察矢村因为妻子的去世而始终无法摆脱阴影,所以对于正义有种执着的追求,但同时有自带一种「丧」感。

而戚薇扮演的真由美同样加入了前史,她身负一个悲伤的故事。
未婚夫遭人陷害遭遇不幸,真由美一心要为未婚夫报仇,但在调查真相的过程,却又遇到另一份真爱。

在这部男人戏当中,导演为这个冷峻写实的犯罪暴力故事注入了一抹浪漫而悲伤的温情。
可以说,这样的人物设计和叙事风格,都太吴宇森了。

但对于港片迷们来说,仅凭这些当然还不足以成为一部正宗的吴宇森电影。
早年吴宇森电影,观众喜欢用两个元素来谈其魅力:
白鸽情结、暴力美学。

在吴宇森的电影中,飞翔的白鸽似乎成为一种象征。
无论是《喋血双雄》中从教堂的圣坛前飞过的白鸽;还是《变脸》中在圣歌的伴奏下和子弹齐飞的白鸽;甚至是《赤壁》中诸葛亮也曾三次放飞白鸽……
枪林弹雨中飞出画面的白鸽,早已成为吴宇森电影中的特色。
而在《追捕》中,吴宇森又一次放飞了白鸽,向观众宣告吴氏暴力美学的回归。

对于已经有着14年没拍过枪战片的导演吴宇森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蛰伏多年的吴宇森重回暴力美学野心之作。
但就影片本身来说,电影成片效果上存在不少瑕疵,以至于影片的完成度上打了折扣。
影片最大问题还是剧本的薄弱——
毕竟日版珠玉在前,所以这部《追捕》故事改编上就显得有些束手束脚,导致影片在叙事层面却显得有些失控。

虽然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框架,但也加入了全新的角色和人设,无论是福山雅治饰演的警察矢村,还是河智苑出演的女杀手的形象都令人过目不忘。
但与此同时,作为影片唯一男主角的杜丘的戏份也相应被缩减——
这也让杜丘这个角色的刻画稍显平庸,并未突破原版中高仓健的形象。

尤其是影片的后半段,杜丘为了揭露真相而潜入了制药公司,最终正邪势力展开生死大战,仿佛回归到了九零年代的港片中的枪林弹雨禾盘场大战。
这种改编显然表明了吴宇森与这个时代观众的脱节。
电影削弱了原版的悬疑感,最终堕落成为一部全程卖腐哗众取宠的商业大片。
吴宇森可能真的老了,就如他在《喋血双雄》中的那句台词一样——
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