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驱赶的冬夜里,我怀念那些北大旁的路边摊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一所大学,就算食堂再多,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很简陋的小摊小店?
它们往往昼伏夜出,尤其到了晚上会把学校的氛围烘染得分外热闹,虽然很多看起来乌烟瘴气的,但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来讲,却是必不可少的天堂:
宿舍煲剧突然一个美食镜头闪过看饿了、考试获得高分想要一个奖励、社团活动结束想得到一顿犒赏,以及期末前自习刷题到半夜累得不行时需要一把能量补充。这时候,它们就会恰如其分地出现,那些热乎乎现出炉的烧烤、麻辣烫、烤冷面,量大便宜味道好,分分钟温暖你的胃和灵魂——就这样日复一日,忠实地陪伴过一届又一届的人。
这种治愈宵夜在我的母校北大也有。比如主食厨房的酸辣粉、南门外的“翅客”、西门烤翅以及NOVA酒吧的馄饨。

不过要说起近段时间,最令人深刻的食物,大概要属猪蹄帮和鹅腿神教了:在北大,不少人都加入过这两个教派,受过其中的恩惠。

小西门外的青铜时代
猪蹄帮和鹅腿神教,最初都是由北大小西门外的路边摊发展过来的,存在历史至少得追溯到七八年前。那时候北大食堂关门早,便利店也不发达,一到天黑,小西门外就聚集了各种烧烤、切糕、炒河粉,香气四溢。烤鹅腿和卤猪蹄也在其中。
卖烤鹅腿的是一对烧烤夫妇,烧烤车上写着“梁子烧烤”。负责烧烤的阿姨,遇到有人催单,她会耐心地说一定要烤好为止,有时还会抱歉地解释因为不小心某种酱料用完了可能会不太好吃。叔叔则负责上菜收钱,没事的时候用手机打游戏,整个烧烤摊笼罩在斗地主的魔性背景配乐里。

卖猪蹄的也是一对夫妻。用一辆自行车,挂着“开封猪蹄”的牌子,架着两口大铝锅,一口是不辣的,另一口带着点泡椒味,选完之后按斤收钱。每次一出现,热乎乎的大锅边上就排起了一条长队。

冬天很冷,我们常常一个寝室派一个人去买四人份的食物,彻夜的刷题就有动力了。从寝室到小西门会经过一条石板路,这条黑乎乎的路我走过无数次,每次从寝室出门买宵夜,寒风刮过觉得它杳无尽头,但奇怪的是,只要有猪蹄傍身或者鹅腿在手,这条路就会自动变短许多。

夜间大逃离
不过并不是每个夜晚他们都会出现,只要听见有人大喊“城管来了!”,小摊们就惊恐如猢狲散:往往蜂窝煤还没灭掉就唰地一声骑上车,以最快的速度朝着北边夜色深处驶去。
一次我的一个师弟,眼看着鹅腿快烤好了,钱也付过了,正在搓着手流口水准备接鹅腿的时候,城管突然到了,梁子夫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遁走。他在惊愕之余,除了等来一辆城管车,别的什么都没等到。不过城管一离开,第二天一切如常,小西门外照样人头攒动,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种模式持续了好久,直到14、15年那会儿,城管检查变严格了。小西门外一片死寂,除了“广东人民酒家”的红色大招牌在黑暗中闪着光,再没有烤鹅腿和卤猪蹄的身影。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至于北大校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外卖行业逐渐发达了。
无论多晚,只要打开手机登陆饿了么,不一会儿就有骑着摩托车的外卖小哥将宵夜送到楼下,每个宿舍只需派一个人去门口取,再不用缩着脖子揣着手哆哆嗦嗦地走过那条石板路。
不过北大人在吃这件事上是很念旧的,这种念旧表现在16年夏天,烤鹅腿突然复兴成立微信群这件事上。建群的是梁子夫妇的儿子,一个90后小哥。

这种失而复得的喜悦靠的是在校园里的口口相传,很快,500人的大群就加满了。然而大家似乎还不满足,各个宿舍楼如雨后春笋般自发组建了鹅腿群。
或许是一个人顾不过来,老板小哥每天只会随机挑选几个楼,一声令下大家哗哗把红包发在群里,拼的是手速和4G,老板小哥拣选出前10个红包送鹅腿,剩下能下划好几屏幕的一堆红包被默默退回,满是遗憾又不甘的期待着下一次再战。

也就是去年这个时候,鹅腿微信群发展大热,竟然成为了某种拜物神教,滋生出一种燎原之势席卷整个校园,每个人都笼罩在一种被鹅腿支配的恐惧与兴奋当中。


甚至北大有同学专门为此建立了一个叫做“厉害了我的鹅”的公号,每周发放关于鹅腿趣闻,那屏幕里的鹅腿引得众人惊呼连连——啊!今晚怎么又没吃到鹅腿!一天不吃浑身难受!啊!忘记写XX作业有什么大惊小怪,还以为你鹅腿被人拿走了!

这种营销手段带来的热潮持续了一阵子,虽然今年已悄无声息,但的确给大家带去了热闹和欢乐,以至于那些没吃过鹅腿的人,感觉自己俨然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人。
至于猪蹄帮的建立则有一点后知后觉,据说是鹅腿神教壮大之后,有位45楼的同学去找了猪蹄夫妇,建立了“北大猪蹄总队”,也是没过几天就满员了。
不过和鹅腿小哥的做法相反,猪蹄阿姨不怎么营销,只要有同学想吃,不管多晚,甚至有时候她都已经回家了,还是会一趟一趟地送来。最远的时候甚至会送到好几里开外的万柳宿舍区。

猪蹄最初还是按斤收钱,后来就改成了大小猪蹄,两个价钱,不过她似乎并不太计较这个,往往有的同学点了小的,她会不加钱地送个大的。有时候有人点了又不要了,她也绝无半句怨言。从这个角度看,卤猪蹄似乎比烤鹅腿更加有人情味。

没有不散的筵席,加油
今年过年,猪蹄阿姨离开北京回到河南老家。临走时猪蹄群里有很多同学不舍,阿姨也和他们一一道别。
时隔大半年,猪蹄阿姨依然记得北大里的每一座宿舍楼,想念着那些帮她组建过猪蹄微信群以及很多买过猪蹄的同学,当听到直到现在为止猪蹄群中还有500个人的时候她显得很开心。
我问她,冬天这么冷,北大的宿舍楼又长得都一样,这么送,不觉得麻烦不觉得头晕吗?
阿姨说,她不觉得麻烦,比过去天天担心城管到来四处逃离要好得多,至于头晕——“晕,真的晕。”阿姨说道,“那时天冷啦,可是我走来走去,却不感到冷,想到同学们能吃到我做的猪蹄,我很高兴。”

虽然不知道鹅腿小哥现在何去何从,不过阿姨有了自己的猪蹄店,遇到城管再不用像以前一样担惊受怕。我跟她道别时她安慰我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并说还要继续加油。我觉得猪蹄阿姨以后一定会过得更好。
今年北大开始建宵夜食堂了,猪蹄帮和鹅腿神教的时代也终将过去。回想起他们的发展历程,无论成败,聚散流离,都切实地与这个校园发生过某种交集。最近的北京笼罩在一片负面新闻下,但我知道那些被驱赶的所谓的最底层劳动人民,为了这个全国最高学府,也曾用自己的方式贡献过一分力。希望鹅腿小哥能够改进得更好,也祝福猪蹄阿姨一切顺利。

“未名湖是个海洋,鸟儿飞来这个地方,这里是我的胸膛,这里跳着我的心脏。”
就在这里,我啃过鹅腿,也吃过猪蹄。
福桃互动:你的学校有过什么样的宵夜故事?来福桃留言也讲给我们听听吧。
本文感谢北京大学庄牧羊、诗语、晶晶、菜菜、狒狒、君耀、天娇等诸位同学的协助。
本文照片部分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敬请留言获取本号内容授权
没有什么是一碗面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你需要两碗:
点击书名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