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太岁” (一)】
【简述:“太岁” (一)】
其然:红尘所说的“太岁”和道教说的“太岁”不是一个概念,但两个概念关系很大!
了解这个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
道教所言的“太岁”是“拜太岁星君”和“众星之母斗姆元君”!
古人以天干地支搭配的六十年为一个轮回,每年都有值年太岁掌管当执,所以修士多称之为“六十甲子神”。

斗姆元君虽称是“众星之母”,但在经文中多说北斗九星为斗姆所生化!北斗九星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
在道教文化和古代汉族天文中,北斗九座星辰都有名字,依次为: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闓阳星、摇光星,洞明星、隐元星。
五代徐铉《步虚词》诗曰:“整服乘三素,旋纲蹑九星”。因北斗有两颗星普通人容颜难见,为七显二隐之状,故民间多称之为北斗七星。
六十太岁神虽老大是地司太岁尊神殷元帅,但整个六十甲子神皆为斗姆统率!
所以道教的“太岁殿”多又叫“斗姆殿”,在供奉六十甲子神的同时会供奉斗姆元君。
正因为每年都有值年太岁,所以流年不利在民间又叫犯太岁!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是神危难,而是因为天干地支对人运道与气数有本质的影响,运道之造化来是在五行之中,天地五行的变化就会对具体的人造成影响,其影响有正面的,自然也有负面的,老子言祸福相依便是此理。
拜斗姆或本命神(就是自己出生那年的值年太岁)可以减化犯太岁的影响,道教对此也有一系列对应方法;再者拜自己的本命神也可为自己增持福禄!

在秦朝统一前中国曾流行太岁纪年法,民间害怕的“太岁”就是这个“太岁”,其是一个“星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
后来我们虽不用太岁纪年法,但太岁的概念保持了下来,太岁在哪个方向古人就忌讳在那个方向动土,所以民间有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之说。
而太岁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有继承的关系。太岁纪年法之所以被抛弃不用和太岁纪年法的不甚完备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超辰。太岁是和木星对应的星体,它的运转周期和木星一样,木星11.86年为一周。

而在太岁纪年法中取约数十二年为一纪,“一纪”这个数量词也来源于此,在八十六年后,岁星的实际位置便超过一个星次,谓之“超辰”。
这便不甚完备,所以这个纪年法逐渐被抛弃。而直接用干支纪年,正因如此民间和道教说的太岁虽不是一个概念,但两个概念关系很大.....
/-/-/-/-/-/—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