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带你重新认识手艺人
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火了。
三个人的“草台班子”,二手摄像设备,没有脚本走哪拍哪,导演自己配音,画面“土得掉渣”,被多家电视台拒播……
但就是这么一部片子,在B站上线几个月来,点击量突破85万,弹幕5万多条,开片便是满屏的“慕名而来”,豆瓣评分8.8分,无数大V甘当“自来水”,很多人看哭,刷了一遍又一遍……
那么,这么一部不按套路出牌却歪打正着的片子,给了我们关于手艺怎样的思考?
观众怎么看手艺人?
看这部片子,一定要看两遍,第一遍看作品本身,第二遍看弹幕,因为弹幕太多,因为弹幕一样动人。用张景的话说,“它们让《寻找手艺》更完整,甚至增加了它本身的价值。”
贵州小黄村真和养号两位奶奶最后一次造纸。她们打算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就不再做了。拍完造纸后,张景给她们拍了照,并记下她们的名字。两位老人高兴坏了,说“这样的话,我们的照片就可以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呀。”
片子在B站播出后,得到了很多温暖的回应。
张景说:“拍的时候只觉感动,看到弹幕的瞬间眼泪就下来了。”
也许它曾被一些“专业人士”弃如敝屣,但在B站,这部“非主流”的片子遇到了“非主流”的90后,不套路遇到反套路,《寻找手艺》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得到了最好的反馈。
片中有他们的童年记忆,有爷爷奶奶做过的手艺。有质朴的人,真诚的交往,接地气的日常。有平凡生活的智慧,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人性的温暖,也有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精气神。
说到底,它给了观众一个集体回望的机会。在这里,手艺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技艺,更代表着一段缓慢而脚踏实地的生活。而它带给心底的温暖,大概就像走累了现代化的水泥路,双脚再次踏上乡间小道时的感觉。
媒体怎么看手艺人?
纯天然纯手工,耗时费力,精益求精,祖辈相传,默默坚守……这是媒体在报道传统手艺时惯用的词汇。它符合大众对于“工匠精神”的期待,是一种完全与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相背离的状态。
人们容易被这样的形象打动,媒体也慢慢形成了套路化的报道模式,用标准“脸谱化”手艺人。在《寻找手艺》原始的拍摄素材中,不乏被媒体追捧而轻车熟路的大师,他们很清楚媒体要什么,在镜头面前他们被“培养”成了表演者。这些手艺人最终没有进入成片中,因为导演张景要的是真实,不带任何主观想象和人为设计的真实。他一边感慨着六七十年代伪新闻方式的荼毒,一边反思自己是否仍旧带着传统媒体的气质,以至无法打破这种循环。
遇到采访对象索要劳务报酬或拒绝采访时,他生气也委屈,觉得自己卖了房子来拍片,别人就应该配合自己的“高尚”。但正是这些“不合理”点醒了他。
“那种理所当然的心态,还是传统媒体的高傲在作祟,觉得自己能拯救这个拯救那个,无形中把自己放得很高很高。”而团队中的两个“门外汉”,何思庚和喻攀,则会在采访受阻时,跟别人软磨硬泡、说尽好话,恰恰是这种质朴的方式让手艺人感到被尊重,也让事情一次次有了转机。“有时候反而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人性本该有的灵性和善良。”
当初组建团队时,他跟在IT行业工作的何思庚说想做一件“不为自己、也不为钱”的事时,这个大男人的眼眶居然湿润了。这一路,他完成了从司机到摄像师的转化,他的镜头细腻而感性,他总能敏感地察觉到手艺人细微的情绪变化,做一些善意的举动让对方高兴。而喻攀,这个瘦瘦的90后大男孩,在得知拍摄消息的第三天,就从香格里拉飞来北京,现学了录音,在之后寻找拍摄点时,总能和人们自然而然地拉近关系。嘴里说的最多的是:“求求你了嘛,麻烦你了嘛……”
他们没有经验,只有热血和浓浓的人情味。
正是这样一个团队,在跟拍摄对象打交道时,他们肯俯下身,让对方高大起来。他们用真诚的眼睛去看,用善良的心去感受,会因为坎温老人在绷伞骨时屡次断线而心疼地落泪,也会感恩留宿扎西伦珠家时那最柔软的垫子和炖掉了全部土豆的菜。
于是,透过他们的视角,镜头里的人们格外的真实自然,有鲜明可爱的个性,有作为手艺人的自信和尊严,也有围绕着手艺的人与人之间淡淡的温情。
手艺人怎么看自己?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这是《寻找手艺》片尾曲中的歌词,虽不是为这部纪录片而作,却莫名契合。
我们总说“工匠精神”,“手作的力量”、“文化自信”,这些丰富、华丽的词,手艺人自己或许并不懂也从来不会去说,他们只是默默地做着,为了生计,为了兴趣亦或只是舍不得丢下祖辈的手艺。
吐尔逊江·祖农抱怨陶器价格被人们抬高,销量反而减少。他不在乎赚钱多少,只想在活着时,多留点陶器给世人。
江庸次仁不肯提高雕刻经板的速度,因为那样做效果会不好,良心上过意不去。
土旦专注于铸造佛像,不断挑战着技术的难度,将铸造佛像赚来的钱,再通过佛像捐出去。
朱宣堂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的制秤人,他做的秤误差在千分之六以内。他担心自己不做秤,就更没人用秤了。
张蜡四拿出自己收藏的几十件枫香染作品,却一件也舍不得卖了,因为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家人的深情。
吉伍五各是吉伍家族漆器唯一的女继承人,手艺远超过父亲,但为了生计她选择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时回家做一做最爱的漆器。
胡大拜尔地仍然在戈壁滩上放他的羊、种他的庄稼,他不知道他用“巴拉曼”吹出的苍凉音乐不止回荡在戈壁滩上,也回荡在每一个听过的人心中。
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某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没有荣誉加身,不被关注。除了手艺人,他们还是农民,贴着泥土生活。他们从不谈论“工匠精神”,只是做好手头的活计。但这倾注了热情和心血、靠着规矩和良心做好东西的状态,不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吗?
这些关乎生存的手艺,遍布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维系着人们最朴素也最温暖的日常,或许比起奢华繁复的手工艺品,它们更能代表我们这个国家的工匠精神吧。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 |
三个人的“草台班子”,二手摄像设备,没有脚本走哪拍哪,导演自己配音,画面“土得掉渣”,被多家电视台拒播……
但就是这么一部片子,在B站上线几个月来,点击量突破85万,弹幕5万多条,开片便是满屏的“慕名而来”,豆瓣评分8.8分,无数大V甘当“自来水”,很多人看哭,刷了一遍又一遍……
![]() |
那么,这么一部不按套路出牌却歪打正着的片子,给了我们关于手艺怎样的思考?
观众怎么看手艺人?
看这部片子,一定要看两遍,第一遍看作品本身,第二遍看弹幕,因为弹幕太多,因为弹幕一样动人。用张景的话说,“它们让《寻找手艺》更完整,甚至增加了它本身的价值。”
![]() |
贵州小黄村真和养号两位奶奶最后一次造纸。她们打算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就不再做了。拍完造纸后,张景给她们拍了照,并记下她们的名字。两位老人高兴坏了,说“这样的话,我们的照片就可以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呀。”
片子在B站播出后,得到了很多温暖的回应。
![]() |
张景说:“拍的时候只觉感动,看到弹幕的瞬间眼泪就下来了。”
也许它曾被一些“专业人士”弃如敝屣,但在B站,这部“非主流”的片子遇到了“非主流”的90后,不套路遇到反套路,《寻找手艺》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得到了最好的反馈。
片中有他们的童年记忆,有爷爷奶奶做过的手艺。有质朴的人,真诚的交往,接地气的日常。有平凡生活的智慧,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人性的温暖,也有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精气神。
![]() |
说到底,它给了观众一个集体回望的机会。在这里,手艺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技艺,更代表着一段缓慢而脚踏实地的生活。而它带给心底的温暖,大概就像走累了现代化的水泥路,双脚再次踏上乡间小道时的感觉。
媒体怎么看手艺人?
纯天然纯手工,耗时费力,精益求精,祖辈相传,默默坚守……这是媒体在报道传统手艺时惯用的词汇。它符合大众对于“工匠精神”的期待,是一种完全与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相背离的状态。
人们容易被这样的形象打动,媒体也慢慢形成了套路化的报道模式,用标准“脸谱化”手艺人。在《寻找手艺》原始的拍摄素材中,不乏被媒体追捧而轻车熟路的大师,他们很清楚媒体要什么,在镜头面前他们被“培养”成了表演者。这些手艺人最终没有进入成片中,因为导演张景要的是真实,不带任何主观想象和人为设计的真实。他一边感慨着六七十年代伪新闻方式的荼毒,一边反思自己是否仍旧带着传统媒体的气质,以至无法打破这种循环。
![]() |
导演张景 |
遇到采访对象索要劳务报酬或拒绝采访时,他生气也委屈,觉得自己卖了房子来拍片,别人就应该配合自己的“高尚”。但正是这些“不合理”点醒了他。
“那种理所当然的心态,还是传统媒体的高傲在作祟,觉得自己能拯救这个拯救那个,无形中把自己放得很高很高。”而团队中的两个“门外汉”,何思庚和喻攀,则会在采访受阻时,跟别人软磨硬泡、说尽好话,恰恰是这种质朴的方式让手艺人感到被尊重,也让事情一次次有了转机。“有时候反而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人性本该有的灵性和善良。”
![]() |
何思庚在摄像 |
![]() |
喻攀与江庸次仁 |
当初组建团队时,他跟在IT行业工作的何思庚说想做一件“不为自己、也不为钱”的事时,这个大男人的眼眶居然湿润了。这一路,他完成了从司机到摄像师的转化,他的镜头细腻而感性,他总能敏感地察觉到手艺人细微的情绪变化,做一些善意的举动让对方高兴。而喻攀,这个瘦瘦的90后大男孩,在得知拍摄消息的第三天,就从香格里拉飞来北京,现学了录音,在之后寻找拍摄点时,总能和人们自然而然地拉近关系。嘴里说的最多的是:“求求你了嘛,麻烦你了嘛……”
他们没有经验,只有热血和浓浓的人情味。
![]() |
正是这样一个团队,在跟拍摄对象打交道时,他们肯俯下身,让对方高大起来。他们用真诚的眼睛去看,用善良的心去感受,会因为坎温老人在绷伞骨时屡次断线而心疼地落泪,也会感恩留宿扎西伦珠家时那最柔软的垫子和炖掉了全部土豆的菜。
![]() |
于是,透过他们的视角,镜头里的人们格外的真实自然,有鲜明可爱的个性,有作为手艺人的自信和尊严,也有围绕着手艺的人与人之间淡淡的温情。
手艺人怎么看自己?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这是《寻找手艺》片尾曲中的歌词,虽不是为这部纪录片而作,却莫名契合。
我们总说“工匠精神”,“手作的力量”、“文化自信”,这些丰富、华丽的词,手艺人自己或许并不懂也从来不会去说,他们只是默默地做着,为了生计,为了兴趣亦或只是舍不得丢下祖辈的手艺。
吐尔逊江·祖农抱怨陶器价格被人们抬高,销量反而减少。他不在乎赚钱多少,只想在活着时,多留点陶器给世人。
![]() |
江庸次仁不肯提高雕刻经板的速度,因为那样做效果会不好,良心上过意不去。
![]() |
土旦专注于铸造佛像,不断挑战着技术的难度,将铸造佛像赚来的钱,再通过佛像捐出去。
![]() |
朱宣堂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的制秤人,他做的秤误差在千分之六以内。他担心自己不做秤,就更没人用秤了。
![]() |
张蜡四拿出自己收藏的几十件枫香染作品,却一件也舍不得卖了,因为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家人的深情。
![]() |
吉伍五各是吉伍家族漆器唯一的女继承人,手艺远超过父亲,但为了生计她选择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时回家做一做最爱的漆器。
![]() |
胡大拜尔地仍然在戈壁滩上放他的羊、种他的庄稼,他不知道他用“巴拉曼”吹出的苍凉音乐不止回荡在戈壁滩上,也回荡在每一个听过的人心中。
![]() |
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某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没有荣誉加身,不被关注。除了手艺人,他们还是农民,贴着泥土生活。他们从不谈论“工匠精神”,只是做好手头的活计。但这倾注了热情和心血、靠着规矩和良心做好东西的状态,不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吗?
这些关乎生存的手艺,遍布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维系着人们最朴素也最温暖的日常,或许比起奢华繁复的手工艺品,它们更能代表我们这个国家的工匠精神吧。
![]() |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