芼
芼mao4,就是将蔬菜、草类洒在肉羹上。这些蔬菜浮在肉羹之上,犹如体表之外的毛。这些蔬菜叫芼菜,这样的肉羹叫芼羹。
后来也有人将水面上的可食用的水草称为芼,如《晏子春秋》“今歲凶飢,蒿種芼斂不半,道路有死人。”蒿种芼分别指野生蒿草类食物、种植的庄稼、水面上可食用的水草。又如柳宗元《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野蔬盈傾筐,頗雜池沼芼”。
芼羹是祭祀上使用的,不同的牺牲所制成的肉羹配用不同的芼菜,牛肉羹用霍,也就是豆叶;羊肉羹用苦,也就是苦菜;猪肉羹用薇,也就是巢菜,野豌豆;鱼肉羹则用蘋藻,也就是田字草和水藻。
那么,芼的作用是什么呢?为何要加芼菜呢?《仪礼》上说是为了让羹汤更滑,这些蔬菜煮烂了都非常滑糯。但这解释不了为何不同的牺牲使用不同的蔬菜。而且,若是如此则必会将蔬菜与肉类同煮,那也就不是将蔬菜加在肉羹表面上了,那就是熬制不同的羹汤的做法了,不会再专门说什么肉羹加什么芼菜。所以按照记载的说法,应该是长时间熬制肉羹后再加入芼菜。所以,也就不是为了让肉羹更滑。
后世人们将此用于饮食中,将加芼菜理解为调味、去油腻,《北堂书钞》“和羹致其五味”;繆襲《祭儀》“夏祀,調和羹、芼以葵;秋祀,羹以蔥;春祀,和羹芼以韭”;《郁离子》“羹月窟之兔肺,……芼以赬桂之荑”。很明显,后人眼里的芼菜都是葱姜韭桂等调味料,这与上古时期的芼菜明显不一样了。
上古时期芼不是为了滑糯,不是为了调味,而是制约牲体之性。从牛——霍、羊——苦、猪——薇、鱼——蘋藻的配对关系来看,明显不是强化而是制约性的,是用芼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调和牲体之性,令其本具之偏性有所制约有所中和,获得大致适中的品性。“济其不及,而泄其过。”
比如,《礼记·昬义》中说:“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意思是说:古时候妇女在出嫁前三个月,……由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以后,要举行教成之祭。祭时用鱼作牺牲,鱼肉羹用蘋藻为芼菜,为何这样呢?为的是成就妇人的顺从。
牲体用鱼,取顺从之义,说“成妇顺”是对的。鱼行若贯,顺行随从之义也。但为何芼用蘋藻呢?乃为制约这种鱼贯之顺从,制约鱼之偏性,令其有所中和。蘋乃攒簇之草,可令归心宗族,外来者归和于族内;藻乃闪烁跳出之草,可令归心者跳脱自主,保持自我并有所发扬光大,以有助于宗族未来。所以,在顺从之鱼的基础之上,加上了真心归附之蘋、自主跳脱之藻。否则只是一味的顺从,而并不真心,或无灵性无思想,则不但戕害个人,于宗族集体也是无所裨益的。
本诗中所提到的荇菜,古籍中并无其他记载,我们不知在祭祀中如何使用。之所以肯定是用在祭祀中,是因为古时芼都是用在祭祀中的,是祭祀中的专用词;而后句“钟鼓乐之”中,钟鼓也是祭祀专用的,当然后来天子在其它场合也使用,但最早、最正当的场合是用在祭祀中。
虽不知到底是哪种祭祀使用荇菜为芼,也不知用荇菜配合哪种牲体之羹,但我们知道,荇菜本身所起的作用就是“荇”。荇者,行也,连续不断地多次地行。施以多次的行进之冲击,这就是荇菜之所能给牲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反推,牲体本性必然欠缺这种行进性,这种定向行进性。羊来回踯躅,兔脱跳无制,似都可以用荇菜为芼以制之。
采集荇菜,为的是要在祭祀中使用,而要发挥的就是其性——荇,连续不断地行进。不停留,不拐弯,不学那雎鸠,不被欲望带动,不摔跟头,不入坎坷,就是不断地行进。所以一再说要采集荇菜。这,其实与诗题、主旨是一致的。
左右芼之,就是向左向右芼之,将荇菜作为芼菜加入左右的羹器中。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从被左右带动,到随其左右而顺取之,到主动向左向右,体现的是不同的境界。
后来也有人将水面上的可食用的水草称为芼,如《晏子春秋》“今歲凶飢,蒿種芼斂不半,道路有死人。”蒿种芼分别指野生蒿草类食物、种植的庄稼、水面上可食用的水草。又如柳宗元《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野蔬盈傾筐,頗雜池沼芼”。
芼羹是祭祀上使用的,不同的牺牲所制成的肉羹配用不同的芼菜,牛肉羹用霍,也就是豆叶;羊肉羹用苦,也就是苦菜;猪肉羹用薇,也就是巢菜,野豌豆;鱼肉羹则用蘋藻,也就是田字草和水藻。
那么,芼的作用是什么呢?为何要加芼菜呢?《仪礼》上说是为了让羹汤更滑,这些蔬菜煮烂了都非常滑糯。但这解释不了为何不同的牺牲使用不同的蔬菜。而且,若是如此则必会将蔬菜与肉类同煮,那也就不是将蔬菜加在肉羹表面上了,那就是熬制不同的羹汤的做法了,不会再专门说什么肉羹加什么芼菜。所以按照记载的说法,应该是长时间熬制肉羹后再加入芼菜。所以,也就不是为了让肉羹更滑。
后世人们将此用于饮食中,将加芼菜理解为调味、去油腻,《北堂书钞》“和羹致其五味”;繆襲《祭儀》“夏祀,調和羹、芼以葵;秋祀,羹以蔥;春祀,和羹芼以韭”;《郁离子》“羹月窟之兔肺,……芼以赬桂之荑”。很明显,后人眼里的芼菜都是葱姜韭桂等调味料,这与上古时期的芼菜明显不一样了。
上古时期芼不是为了滑糯,不是为了调味,而是制约牲体之性。从牛——霍、羊——苦、猪——薇、鱼——蘋藻的配对关系来看,明显不是强化而是制约性的,是用芼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调和牲体之性,令其本具之偏性有所制约有所中和,获得大致适中的品性。“济其不及,而泄其过。”
比如,《礼记·昬义》中说:“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意思是说:古时候妇女在出嫁前三个月,……由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以后,要举行教成之祭。祭时用鱼作牺牲,鱼肉羹用蘋藻为芼菜,为何这样呢?为的是成就妇人的顺从。
牲体用鱼,取顺从之义,说“成妇顺”是对的。鱼行若贯,顺行随从之义也。但为何芼用蘋藻呢?乃为制约这种鱼贯之顺从,制约鱼之偏性,令其有所中和。蘋乃攒簇之草,可令归心宗族,外来者归和于族内;藻乃闪烁跳出之草,可令归心者跳脱自主,保持自我并有所发扬光大,以有助于宗族未来。所以,在顺从之鱼的基础之上,加上了真心归附之蘋、自主跳脱之藻。否则只是一味的顺从,而并不真心,或无灵性无思想,则不但戕害个人,于宗族集体也是无所裨益的。
本诗中所提到的荇菜,古籍中并无其他记载,我们不知在祭祀中如何使用。之所以肯定是用在祭祀中,是因为古时芼都是用在祭祀中的,是祭祀中的专用词;而后句“钟鼓乐之”中,钟鼓也是祭祀专用的,当然后来天子在其它场合也使用,但最早、最正当的场合是用在祭祀中。
虽不知到底是哪种祭祀使用荇菜为芼,也不知用荇菜配合哪种牲体之羹,但我们知道,荇菜本身所起的作用就是“荇”。荇者,行也,连续不断地多次地行。施以多次的行进之冲击,这就是荇菜之所能给牲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反推,牲体本性必然欠缺这种行进性,这种定向行进性。羊来回踯躅,兔脱跳无制,似都可以用荇菜为芼以制之。
采集荇菜,为的是要在祭祀中使用,而要发挥的就是其性——荇,连续不断地行进。不停留,不拐弯,不学那雎鸠,不被欲望带动,不摔跟头,不入坎坷,就是不断地行进。所以一再说要采集荇菜。这,其实与诗题、主旨是一致的。
左右芼之,就是向左向右芼之,将荇菜作为芼菜加入左右的羹器中。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从被左右带动,到随其左右而顺取之,到主动向左向右,体现的是不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