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是猎人,平日里他经常会打些野猪野兔回家,偶尔也会抓上一两只小鸟(上世纪八十年代对环境保护没有太大意识),所以野生动物对我们来说都见得很多不觉得稀奇,只有一种鸟我们从来没有抓住过,那就是翠鸟。我家所在地方的土名叫“牛角刺”。在家门口有一条小河环绕而过,河边有些大树,翠鸟总是站在树枝上一动不动,有时候会朝着水面直刺而下,用尖尖的鸟喙叼着一条小鱼从水里飞了岀来。
翠鸟羽毛红绿相间,十分好看,总想抓一只捧在手中细细观察。有一次便想用弹弓打它,却被老爸撞见,厉声呵斥道:“这种鸟身无二两肉,何苦为好玩害条性命。”其实,我们几兄弟都想跟父亲学打猎,但父亲觉得杀生太多实在造孽,终生不收徒。
不知何时再没有见到翠鸟的影子,起初大家并不在意,可再几年后发现依然如此都不禁感到奇怪,细想一下应该是农药的原因。那是九十年代初,农村用一种叫做1808的农药,打到田里,泥鳅黄鳝虾米便全都死光。而翠鸟,花面狸应该是贪嘴吃了那些毒死的泥鳅后,也跟着毒亡,好像就是在那之后老家的人都再没有见过它们,貌似当时便已绝迹于山林。
2003年我到北京故宫,看到一些清明时期的点翠头饰,金丝里一片翠绿,冷艳而又高贵。特别京戏的头饰,和珍珠相结合,工艺绝美,另人啧啧称奇。作为传承工艺学习、爱好者,我去拜访了点翠工艺的传承人肖老师。知道这种工艺很少外传,但肖老师并不吝啬,向我讲了各种精妙之处和不透面胶水的工艺,同时讲解了几百年点翠不掉色的原因和历史。
点翠工艺历史悠久,兴盛于明清,在康乾盛世尤为鼎盛。我听的感触良多,肖老师也送了一根翠鸟羽毛给我留作纪念,由于翠鸟是国家保护动物,禁止在市场上流通,到现在制作和传承的羽毛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广州买的。看着这羽毛,着实珍贵万分。
和肖老师道别之前,他特意告诉我,从点翠工艺的苛求可以看岀京剧艺术的高度,如今全世界也只有不足二十人在做,无论如何我也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这可是国粹中的精华呀,说罢一声长叹,老泪纵横。
前些年某京戏演员炫耀点翠头饰被众人批斗,我一个屈姓的服装设计朋友神神秘秘告诉我,点翠工艺要活拨羽毛,且他已精通。听到这里,他那设计大咖的形象在我心里瞬间崩塌,说来复杂,我对于点翠工艺和翠鸟感情……常人也难以理解。
我们发展和成长时总会不经意的犯错,但是有些错误会造成我们难以够承受的后果,我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多少地方可以看到翠鸟,但我们家乡那里它们却已灭绝,想到肖老师送我的那根让我一直珍藏的翠鸟羽毛,希望点翠工艺能够流传于世,能让千百年后的世人依然可以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