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未知的渴望,推动着熟茶的发展
跳出现在的时间与空间,去看历史现在与将来,可能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1.普洱熟茶的历史小知识
当我们站在10年后或者20年后的时间节点上,来回顾熟茶的历史的时候,可能会发现2017年在熟茶历史上会是一个跨时代意义的年份,值得我们浓墨重彩的去描述它。
熟茶的历史很短,短短40多年。当时熟茶研制的目的,其实很直接与简单,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让普洱茶更快达到陈化后的口感,便于出口香港地区。
当时的市场体制跟现在完全不同,基本都是国家力量操作为主,上层的需求通过行政命令到达基层生产车间,技术、销量与市场完全都是国家意志说了算。
熟茶的技术的雏形最早是出现在广东地区,1973年的时候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赴广东考察学习,然后回来昆明开始研制熟茶技术,1975年基本成型。广大茶友所熟知的一款茶叫7574,前面两个75就是代表1975年研究的技术。第三个7是指晒青毛茶分级后的等级,最后一个4是指四大国有茶厂中的勐海茶厂。
2.传统的熟茶工艺存在很多弊端
1975年研制的熟茶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种熟茶制作工艺在现在看来有很多的弊端。
弊端1:一次发酵需要5-6吨晒青毛茶才能凑够一个堆子,才能发酵的时候达到理想的温度。这种大批量需求毛茶的堆子,直接导致极少人能够有足够的钱去发酵熟茶,更不用说高端熟茶了。在早期,或者说2000年以前的熟茶发酵,基本都是国有力量为主。
弊端2:传统的堆子对毛茶的质量要求不高,跟茶农的收购价一直很低,网上有相关数据可以查询,大厂在2000年-2010年左右的收购价格最低的只有十几块甚至几块钱一公斤。基本上好的、高端的晒青毛茶都直接用来制作生茶,而不会选择去做熟茶。
弊端3:传统的熟茶堆子容易有杂物,比如编制袋之类的。这个跟收购价格,出厂价格以及粗放式的市场操作方法息息相关。
弊端4:传统的熟茶有堆味,基本上要放半年甚至1-2年才会慢慢褪去。这种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是钱。没有钱,就没有足够的驱动力,没有足够的利润,就没有人会去改变技术。
3.是利润,也是人类对未知的欲望,推动着技术的发展
在市面上,高端生茶的定价其实有很多实际可以寻找端倪。包括山头,产量,口感,后期转化这些可以支撑起高端生茶的价格。
熟茶则是充满玄学,基本上卖的贵的熟茶都需要故事来支撑价格。以利润为目的的商人,就像一头猛兽,四处寻觅着血腥气息的来源。高端熟茶这块市场,没有任何一个有想法的商人会放过,会错过的。
在2010年以后到2015年,市场陆续有古树熟茶出现,但肯定是以拼配为主,一方面是降低风险,一方面是让滋味更饱和。绝对意义上的纯料古树熟茶还是踪迹难觅,应该有,但是也是土豪玩的资本游戏,这种茶很少会流到市面上来。古树老茶头等一系列衍生品也是同理的。
2015年开始,市面陆续有人使用离地木板的小堆发酵,基本上一吨左右就可以发酵。
再后来,2016年开始就有竹筐发酵,分大竹筐与小竹筐。再后来,就是木箱与木框发酵。基本上200公斤的晒青毛茶已经可以发酵了。
泡茶居,专注分享茶与茶事。请添加wx:ycswms 欢迎各路茶友来搞事。
![]() |
1.普洱熟茶的历史小知识
当我们站在10年后或者20年后的时间节点上,来回顾熟茶的历史的时候,可能会发现2017年在熟茶历史上会是一个跨时代意义的年份,值得我们浓墨重彩的去描述它。
熟茶的历史很短,短短40多年。当时熟茶研制的目的,其实很直接与简单,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让普洱茶更快达到陈化后的口感,便于出口香港地区。
当时的市场体制跟现在完全不同,基本都是国家力量操作为主,上层的需求通过行政命令到达基层生产车间,技术、销量与市场完全都是国家意志说了算。
熟茶的技术的雏形最早是出现在广东地区,1973年的时候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赴广东考察学习,然后回来昆明开始研制熟茶技术,1975年基本成型。广大茶友所熟知的一款茶叫7574,前面两个75就是代表1975年研究的技术。第三个7是指晒青毛茶分级后的等级,最后一个4是指四大国有茶厂中的勐海茶厂。
![]() |
2.传统的熟茶工艺存在很多弊端
1975年研制的熟茶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种熟茶制作工艺在现在看来有很多的弊端。
弊端1:一次发酵需要5-6吨晒青毛茶才能凑够一个堆子,才能发酵的时候达到理想的温度。这种大批量需求毛茶的堆子,直接导致极少人能够有足够的钱去发酵熟茶,更不用说高端熟茶了。在早期,或者说2000年以前的熟茶发酵,基本都是国有力量为主。
弊端2:传统的堆子对毛茶的质量要求不高,跟茶农的收购价一直很低,网上有相关数据可以查询,大厂在2000年-2010年左右的收购价格最低的只有十几块甚至几块钱一公斤。基本上好的、高端的晒青毛茶都直接用来制作生茶,而不会选择去做熟茶。
弊端3:传统的熟茶堆子容易有杂物,比如编制袋之类的。这个跟收购价格,出厂价格以及粗放式的市场操作方法息息相关。
弊端4:传统的熟茶有堆味,基本上要放半年甚至1-2年才会慢慢褪去。这种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是钱。没有钱,就没有足够的驱动力,没有足够的利润,就没有人会去改变技术。
![]() |
3.是利润,也是人类对未知的欲望,推动着技术的发展
在市面上,高端生茶的定价其实有很多实际可以寻找端倪。包括山头,产量,口感,后期转化这些可以支撑起高端生茶的价格。
熟茶则是充满玄学,基本上卖的贵的熟茶都需要故事来支撑价格。以利润为目的的商人,就像一头猛兽,四处寻觅着血腥气息的来源。高端熟茶这块市场,没有任何一个有想法的商人会放过,会错过的。
在2010年以后到2015年,市场陆续有古树熟茶出现,但肯定是以拼配为主,一方面是降低风险,一方面是让滋味更饱和。绝对意义上的纯料古树熟茶还是踪迹难觅,应该有,但是也是土豪玩的资本游戏,这种茶很少会流到市面上来。古树老茶头等一系列衍生品也是同理的。
2015年开始,市面陆续有人使用离地木板的小堆发酵,基本上一吨左右就可以发酵。
![]() |
再后来,2016年开始就有竹筐发酵,分大竹筐与小竹筐。再后来,就是木箱与木框发酵。基本上200公斤的晒青毛茶已经可以发酵了。
泡茶居,专注分享茶与茶事。请添加wx:ycswms 欢迎各路茶友来搞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