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院士的主題演講:青藏高原東緣的山神社會——對人類族群性與歷史記憶的反思
按:12月1~2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第二屆跨越想象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12-01)場次的主題演講人是王明珂院士。以下是對王明珂老師的演講內容所做的筆記,感覺其實有很多地方沒有及時記下來。
引言人是黃進興院士,史語所前後兩位所長同台,蠻有趣的。黃進興老師認為,王明珂院士的研究在學術上「獨樹一幟」,對學界有很大的原創性的貢獻。黃進興認為,如果說在西方學界對於集體記憶的研究,首推Benedict Anderson的Imagined Communities的話,那麼在中國史領域,最重要的學者就是王明珂院士,其對於族群記憶等的研究,對於當今學界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大陸對民族政策的制定(wow,芥末膩害)。隨後黃老師一如既往地講了幾則八卦收尾,說:「以前我去大陸訪問,遇到很多的學者,尤其是年輕一輩的,都在問我,王明珂院士長什麼樣」,「很多人來史語所,都是來看王明珂的」(23333。。。木哈哈)
以下是王明珂院士的主題演講:
王院士本次演講其實還是以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族群切入,即我們在王明珂書中常看到的羌族和藏族,以及涼山的彝族。最後會提出一些王氏自己認為「比較大膽的設想」。按照王明珂自己的話說就是:「在座有很多年輕的學者,我希望這些設想能夠對大家有一些幫助,希望很多我沒有辦法完成的研究,你們能夠做到。」
演講中所談的三個族群,其地理位置都在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高山峽谷地區,在學術上一般會被稱為「藏彝走廊」。論述的基礎,是王明珂過往二十餘年在這一區域的田野調查。
在1994-2003期間,主要的區域是岷江上游的羌族,王明珂回憶這一期間自己每一年都有一兩個月在這裡進行田野調查,是故田野做得比較徹底,比較細;2004-2009期間,為了解決一些山神崇拜的問題,就將田野地移到了大渡河上游的藏族地區;2009-2012,則在大渡河中游的涼山彝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王氏坦言由於自己年齡也大了,這一時期的田野就做得比較鬆散,很多工作都是拜託一些大陸年輕的學生去做。其後的討論其實就是以這三個區域的族群的情況為基礎展開的。
首先是在羌族村寨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寨子的資源邊界都是非常清楚的。村寨所處的山溝中,其資源是垂直分佈的,在哪裡砍柴,在哪裡採摘菌子都是有非常明顯的邊界。
同一個家族共祭一個家族神,而這種家族神是與底盤聯係在一起的。所謂的「親戚」是跟著「地方」畫圈圈,而不是跟著「血緣」畫圈圈。山神也是一樣,每一個小地方都有他們的山神,聯合在一起有更大的山神。雪寶頂山是附近所有族群共同祭拜的山神。這種「山神」並沒有人的形象,往往我們看到一個石頭堆,上面插了很多樹枝,就是一種「山神」的形象。看到這個「山神」,就說明到了另一個地盤了。而到了比較漢化的地方,就沒有「山神」,而是變成了「廟子」,但是原理是一樣的,和「山神」一樣,都是和地盤有關。
這個地區的「歷史」是通過一種很簡單的兄弟故事來表達。這種「弟兄祖先」的歷史心性,會產生一種模式化的歷史記憶,一種結構化的情境,隱喻各人間的合作、區分、敵對。在這一族群的概念中,「鄰人」就是「親人」,「近親」也是「近鄰」。也就是說,「地盤的邊界」要重於「血緣的邊界」。
其次在大渡河流域比較藏化的地區,每一個小聚落都非常孤立。這裡的情況和上述羌族區域的情況類似,村內有很多小的地名,都有地盤神,每一個地盤神的名字就是該房的「房名」,兄弟分家之後會有遷居地的「房名」。
和羌族類似,這裡也有「山神信仰」,從山神信仰,可以看到當地的認同。祭山神的時候,除了念自己的山神之外,還有附近所有的山神。甚至還有成都的山神,北京的山神等。王明珂認為,很顯然後面兩個「山神」都是瞎掰的,但是從中透露出一種「平等」的意涵。
對於上述羌族與藏族區域的情況,可以作出這樣的總結:
在所謂的「山神社會」中,各家各寨都是平等自主的,擁有山神信仰和地盤家神的信仰,這些族群是不輕易搬遷的。而房子要蓋在有地盤的老地基上,非常注重地盤的界限,以及周遭鄰人的地盤界限,以共同保護本地資源,但同時頁彼此爭奪資源。社會中存在對多種神靈的祈願、感恩與還願,但在面對內憂外患的壓力下,以「毒藥貓」來凝聚村寨人的族群認同(即:村上一兩個女人會被閒言閒語稱作「毒藥貓」,但並不會受到身體上的傷害,而是社交上的孤立)。此外,這些地區以地盤神的信仰來控制分享資源的家戶數量,其成員面對面日常接觸,家族記憶非常短,只有二至三代,就算要講也是非常模式化的敘事。如果相信這種敘事,那麼我們會發現這裡沒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沒有老居民也沒有新移民。
如果我們認為「歷史」能夠起到族群認同的作用,那麼在這些社會中,「閃身信仰」取代了「歷史」達到這樣的功用。二十世紀早期西方的很多人類學家,認為藏族沒有「歷史」,但事實上,這種「山神信仰」就是「歷史」。
第三個部分是有關於川南涼山彝族的部分。
我們可以注意到,黑彝、白彝有很多大小家支。一個村子有一個黑彝家支,白彝有很多家支。在彝族地區,房子是分散的,不像藏人的房子那麼具有防衛性,因為只有他們去搶別人,不會別人來搶他們。他們的房子一幅隨時可以走人的樣子。
王明珂認為,涼山彝族是一種「英雄祖先社會」。它是一種階序社會,沒有山神信仰,沒有地盤家神信仰。對於宗教,甚至是一種「讓鬼神屈服於我的感覺」。王明珂提到,這些年他在做白族、納西族的調查時,在大理建川也會聽到說,附近有搬遷而來的彝族,大家都不敢去惹他,哪怕他們只有兩三戶。甚至有一次,有兩方彝族為了搶奪稀土資源的土地,雙方糾集了上千人進行對峙。
如果將羌、藏地區的情況和彝族地區的情況作比較,可以看到「山神社會」是「對內壟斷、對內區分」的,而彝族社會是「對外擴張」的,但這種擴張並非政治意圖上的擴張,而是被打敗那一部分人才出走,去到藏族、納西族的邊緣區開荒。
通過對上述不同族群的討論,王明珂開始談一些「比較大膽」的推論(這一部分,由於時間的原因,王明珂老師講得比較快,我也沒有記得很清楚,不確定一下的記錄是否準確)。
王明珂認為,在舊石器及中石器時代,人類社群在進行遷移,而這種「山神信仰」的社會,只有在一個定居的情況才會產生,也就是說,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開始定居生活之後,才會出現這種山神信仰族群。現在的考古會告訴我們存在一種「親屬聚落」,但通過考古沒有辦法告訴我們的是,「聚落之外是否有本家族的人?」純以「血緣」來界定親屬關係,是否自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因為山神社會的情況告訴我們,他們是以「地盤」為界限的,而不是以「血緣」為界限的。
王明珂認為,這種山神信仰的社會是「原初社群」,那麼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要離開這種原初社群,以婚姻關係建立各群體間的結盟,進而以血緣作為族群認同以及族群邊界的界定。中國古代男子稱姓,女子稱氏,那麼男子為什麼不稱氏?
接著王明珂想要討論的是「歷史記憶」與「人類社會演化」的問題。
我們可以注意到,山神社會的人群,常常缺乏族群起源的歷史記憶,或者以簡單的弟兄祖先歷史作為族群起源的歷史。而彝族的例子則顯示,存在了血緣譜系的記憶(家族史)和記憶相關的族群認同(或者是這個原因,可以讓彝族中的一小群人相信自己能夠得到遠方親族的奧援,而無懼于向外拓殖)
王明據此認為,「弟兄祖先歷史」,「混合英雄和弟兄祖先的歷史」,「純粹的英雄祖先歷史」,似乎對應著不同的人類社會演化。
![]() |
引言人是黃進興院士,史語所前後兩位所長同台,蠻有趣的。黃進興老師認為,王明珂院士的研究在學術上「獨樹一幟」,對學界有很大的原創性的貢獻。黃進興認為,如果說在西方學界對於集體記憶的研究,首推Benedict Anderson的Imagined Communities的話,那麼在中國史領域,最重要的學者就是王明珂院士,其對於族群記憶等的研究,對於當今學界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大陸對民族政策的制定(wow,芥末膩害)。隨後黃老師一如既往地講了幾則八卦收尾,說:「以前我去大陸訪問,遇到很多的學者,尤其是年輕一輩的,都在問我,王明珂院士長什麼樣」,「很多人來史語所,都是來看王明珂的」(23333。。。木哈哈)
![]() |
以下是王明珂院士的主題演講:
王院士本次演講其實還是以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族群切入,即我們在王明珂書中常看到的羌族和藏族,以及涼山的彝族。最後會提出一些王氏自己認為「比較大膽的設想」。按照王明珂自己的話說就是:「在座有很多年輕的學者,我希望這些設想能夠對大家有一些幫助,希望很多我沒有辦法完成的研究,你們能夠做到。」
演講中所談的三個族群,其地理位置都在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高山峽谷地區,在學術上一般會被稱為「藏彝走廊」。論述的基礎,是王明珂過往二十餘年在這一區域的田野調查。
在1994-2003期間,主要的區域是岷江上游的羌族,王明珂回憶這一期間自己每一年都有一兩個月在這裡進行田野調查,是故田野做得比較徹底,比較細;2004-2009期間,為了解決一些山神崇拜的問題,就將田野地移到了大渡河上游的藏族地區;2009-2012,則在大渡河中游的涼山彝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王氏坦言由於自己年齡也大了,這一時期的田野就做得比較鬆散,很多工作都是拜託一些大陸年輕的學生去做。其後的討論其實就是以這三個區域的族群的情況為基礎展開的。
首先是在羌族村寨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寨子的資源邊界都是非常清楚的。村寨所處的山溝中,其資源是垂直分佈的,在哪裡砍柴,在哪裡採摘菌子都是有非常明顯的邊界。
同一個家族共祭一個家族神,而這種家族神是與底盤聯係在一起的。所謂的「親戚」是跟著「地方」畫圈圈,而不是跟著「血緣」畫圈圈。山神也是一樣,每一個小地方都有他們的山神,聯合在一起有更大的山神。雪寶頂山是附近所有族群共同祭拜的山神。這種「山神」並沒有人的形象,往往我們看到一個石頭堆,上面插了很多樹枝,就是一種「山神」的形象。看到這個「山神」,就說明到了另一個地盤了。而到了比較漢化的地方,就沒有「山神」,而是變成了「廟子」,但是原理是一樣的,和「山神」一樣,都是和地盤有關。
這個地區的「歷史」是通過一種很簡單的兄弟故事來表達。這種「弟兄祖先」的歷史心性,會產生一種模式化的歷史記憶,一種結構化的情境,隱喻各人間的合作、區分、敵對。在這一族群的概念中,「鄰人」就是「親人」,「近親」也是「近鄰」。也就是說,「地盤的邊界」要重於「血緣的邊界」。
其次在大渡河流域比較藏化的地區,每一個小聚落都非常孤立。這裡的情況和上述羌族區域的情況類似,村內有很多小的地名,都有地盤神,每一個地盤神的名字就是該房的「房名」,兄弟分家之後會有遷居地的「房名」。
和羌族類似,這裡也有「山神信仰」,從山神信仰,可以看到當地的認同。祭山神的時候,除了念自己的山神之外,還有附近所有的山神。甚至還有成都的山神,北京的山神等。王明珂認為,很顯然後面兩個「山神」都是瞎掰的,但是從中透露出一種「平等」的意涵。
對於上述羌族與藏族區域的情況,可以作出這樣的總結:
在所謂的「山神社會」中,各家各寨都是平等自主的,擁有山神信仰和地盤家神的信仰,這些族群是不輕易搬遷的。而房子要蓋在有地盤的老地基上,非常注重地盤的界限,以及周遭鄰人的地盤界限,以共同保護本地資源,但同時頁彼此爭奪資源。社會中存在對多種神靈的祈願、感恩與還願,但在面對內憂外患的壓力下,以「毒藥貓」來凝聚村寨人的族群認同(即:村上一兩個女人會被閒言閒語稱作「毒藥貓」,但並不會受到身體上的傷害,而是社交上的孤立)。此外,這些地區以地盤神的信仰來控制分享資源的家戶數量,其成員面對面日常接觸,家族記憶非常短,只有二至三代,就算要講也是非常模式化的敘事。如果相信這種敘事,那麼我們會發現這裡沒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沒有老居民也沒有新移民。
如果我們認為「歷史」能夠起到族群認同的作用,那麼在這些社會中,「閃身信仰」取代了「歷史」達到這樣的功用。二十世紀早期西方的很多人類學家,認為藏族沒有「歷史」,但事實上,這種「山神信仰」就是「歷史」。
第三個部分是有關於川南涼山彝族的部分。
我們可以注意到,黑彝、白彝有很多大小家支。一個村子有一個黑彝家支,白彝有很多家支。在彝族地區,房子是分散的,不像藏人的房子那麼具有防衛性,因為只有他們去搶別人,不會別人來搶他們。他們的房子一幅隨時可以走人的樣子。
王明珂認為,涼山彝族是一種「英雄祖先社會」。它是一種階序社會,沒有山神信仰,沒有地盤家神信仰。對於宗教,甚至是一種「讓鬼神屈服於我的感覺」。王明珂提到,這些年他在做白族、納西族的調查時,在大理建川也會聽到說,附近有搬遷而來的彝族,大家都不敢去惹他,哪怕他們只有兩三戶。甚至有一次,有兩方彝族為了搶奪稀土資源的土地,雙方糾集了上千人進行對峙。
如果將羌、藏地區的情況和彝族地區的情況作比較,可以看到「山神社會」是「對內壟斷、對內區分」的,而彝族社會是「對外擴張」的,但這種擴張並非政治意圖上的擴張,而是被打敗那一部分人才出走,去到藏族、納西族的邊緣區開荒。
通過對上述不同族群的討論,王明珂開始談一些「比較大膽」的推論(這一部分,由於時間的原因,王明珂老師講得比較快,我也沒有記得很清楚,不確定一下的記錄是否準確)。
王明珂認為,在舊石器及中石器時代,人類社群在進行遷移,而這種「山神信仰」的社會,只有在一個定居的情況才會產生,也就是說,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開始定居生活之後,才會出現這種山神信仰族群。現在的考古會告訴我們存在一種「親屬聚落」,但通過考古沒有辦法告訴我們的是,「聚落之外是否有本家族的人?」純以「血緣」來界定親屬關係,是否自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因為山神社會的情況告訴我們,他們是以「地盤」為界限的,而不是以「血緣」為界限的。
王明珂認為,這種山神信仰的社會是「原初社群」,那麼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要離開這種原初社群,以婚姻關係建立各群體間的結盟,進而以血緣作為族群認同以及族群邊界的界定。中國古代男子稱姓,女子稱氏,那麼男子為什麼不稱氏?
接著王明珂想要討論的是「歷史記憶」與「人類社會演化」的問題。
我們可以注意到,山神社會的人群,常常缺乏族群起源的歷史記憶,或者以簡單的弟兄祖先歷史作為族群起源的歷史。而彝族的例子則顯示,存在了血緣譜系的記憶(家族史)和記憶相關的族群認同(或者是這個原因,可以讓彝族中的一小群人相信自己能夠得到遠方親族的奧援,而無懼于向外拓殖)
王明據此認為,「弟兄祖先歷史」,「混合英雄和弟兄祖先的歷史」,「純粹的英雄祖先歷史」,似乎對應著不同的人類社會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