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威尼斯水城——去年双十一快递包裹量位居全国前十之一的小区
前两天在一个自媒体上看见了这样一段让我惊掉了下巴的话——去年双十一包裹量位居全国前十的小区,南京江北就占了三席!分别是——明发滨江、天润城、威尼斯水城。
这三个小区都是江北的超级大盘,大到什么程度?应该说就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他们不是小区,他们是城。
这三君位于南京桥北,长江边上那一顺溜。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就是村。而现在一栋栋高楼耸立的地界,以前就是一望无垠的江滩地。
南京人最不会选择的买房的地界大致有两块——河西南和桥北,尤其是威尼斯水城这带。据本地拆迁二代们描述,以前这里的地基都是沙,极其不牢靠。但这也挡不住拆二代们在这里领上十几套房然后分租给来南京讨生活的年轻大学生以及各类人群,然后揣上租金和一部分卖房钱,挥一挥衣袖去江南安居乐业。从此摆脱江滨农村人的身份,过着快乐而又富足的日子。
2015年地铁3号线开通,这对桥北人民,尤其是威尼斯水城人来说的确是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从此不用再坐着能把人挤成照片的公交,在要死不活并苟延残喘的大桥上堵成狗了。但很快水城人就发现了矛盾,三号线的便捷不仅仅方便了水城人和明发人,就连住在更西边一点的这个颂那个颂的,这个家园,那个城的人都来了。于是,柳州东路站成为了桥北甚至是全南京的第一大站,有自媒体宣称,如果你没有在柳州东被挤成沙丁鱼罐头,则不能谈论人生之艰苦。
此言不虚,我不仅在上班高峰路过过这一站,还在上班高峰在柳州东的地铁口发过小广告。地上和地下一样的拥挤不堪,到处塞满了满面愁苦,睡眠不足的上班族。
既然南京本地人不会在这里买房,那么在这里买房的只有外地人咯!
水城居民大部分为在宁买房定居的外地人,我2016年回南京,至今不大会和陌生人讲南京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在水城讨生活,几乎接触不到本地人,已经将本地话忘的精光。在水城,不仅听不到南京话,甚至连六合话都很少听到。在这里听到当地方言的概率远远小于在美国洛杉矶街头听见东北话的几率,乍一听见本地话,立马就想让我这个土著上前套近乎,甚至让人有了异地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既视感。
在水城这里安家落户的,几乎都是“生活在蜜罐里的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当然也有不少85后和一部分90后。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80后基本上都大学毕业接近婚龄。那时候,桥北是整个南京的房价洼地。一个正常努力工作的80后是可以靠自己能力在水城付首付的。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很多人在第一眼窥见威尼斯水城的象征图腾——威尼斯大酒店和那个标志性的钟楼时,口袋里的钱已经有一半都落入了苏宁地产这个深不见底的账户里了。
大部分人认为,迎接他们的将是水城象征图腾那样的意式生活;恩,也的确不假。只不过是刚刚二战后的意大利生活!
我那个时候不生活在南京,对桥北这里也知之甚少,但从现在的配套看,水城最早和中期的人民生活一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现在水城入住的有十五个街区,但是配套商业只有每个街区的门面房和一个易买得超市以及一个菜场。
能想象到,七八年前刚搬到这里的年轻人日子不会太好过,晚上下班回家后也没有什么出门娱乐的地方。能做的,只有,咳咳,你懂的。
所以水城拥有我见过的最庞大数量的孩子!
2010年前在这里买房的80后几乎都是自己掏了首付,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房。因为只要有点钱的家庭一般都留在江南买房了。因为家里也支持不了多少,全凭辛苦钱买房的水城居民基本也是以劳苦大众为主,除了努力上班最擅于的大约是过日子。
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在这里我真的不得不佩服苏宁的老谋深算,在精打细算的人群中开商业体,不是很明摆的找亏吃么!
这里最多的还是药店,菜场,水果店,饭店等,这里虽然地处南京,但是斩鸭子再也不是这里的卤菜店的主流,所以那些在老南京红的发紫的卤菜店以及老字号也没有一个在这里开分店,甚至,没有几家小笼包,馄饨和鸭血粉丝店。
数量巨大的是每个小区都开的各种美术、音乐和课后作业培训班。
而我不幸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也许下面一篇,我可以谈谈我在水城尚未成功的创业史?
颇有前景堪忧的感觉!
这三个小区都是江北的超级大盘,大到什么程度?应该说就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他们不是小区,他们是城。
这三君位于南京桥北,长江边上那一顺溜。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就是村。而现在一栋栋高楼耸立的地界,以前就是一望无垠的江滩地。
南京人最不会选择的买房的地界大致有两块——河西南和桥北,尤其是威尼斯水城这带。据本地拆迁二代们描述,以前这里的地基都是沙,极其不牢靠。但这也挡不住拆二代们在这里领上十几套房然后分租给来南京讨生活的年轻大学生以及各类人群,然后揣上租金和一部分卖房钱,挥一挥衣袖去江南安居乐业。从此摆脱江滨农村人的身份,过着快乐而又富足的日子。
2015年地铁3号线开通,这对桥北人民,尤其是威尼斯水城人来说的确是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从此不用再坐着能把人挤成照片的公交,在要死不活并苟延残喘的大桥上堵成狗了。但很快水城人就发现了矛盾,三号线的便捷不仅仅方便了水城人和明发人,就连住在更西边一点的这个颂那个颂的,这个家园,那个城的人都来了。于是,柳州东路站成为了桥北甚至是全南京的第一大站,有自媒体宣称,如果你没有在柳州东被挤成沙丁鱼罐头,则不能谈论人生之艰苦。
![]() |
![]() |
此言不虚,我不仅在上班高峰路过过这一站,还在上班高峰在柳州东的地铁口发过小广告。地上和地下一样的拥挤不堪,到处塞满了满面愁苦,睡眠不足的上班族。
既然南京本地人不会在这里买房,那么在这里买房的只有外地人咯!
水城居民大部分为在宁买房定居的外地人,我2016年回南京,至今不大会和陌生人讲南京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在水城讨生活,几乎接触不到本地人,已经将本地话忘的精光。在水城,不仅听不到南京话,甚至连六合话都很少听到。在这里听到当地方言的概率远远小于在美国洛杉矶街头听见东北话的几率,乍一听见本地话,立马就想让我这个土著上前套近乎,甚至让人有了异地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既视感。
在水城这里安家落户的,几乎都是“生活在蜜罐里的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当然也有不少85后和一部分90后。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80后基本上都大学毕业接近婚龄。那时候,桥北是整个南京的房价洼地。一个正常努力工作的80后是可以靠自己能力在水城付首付的。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很多人在第一眼窥见威尼斯水城的象征图腾——威尼斯大酒店和那个标志性的钟楼时,口袋里的钱已经有一半都落入了苏宁地产这个深不见底的账户里了。
大部分人认为,迎接他们的将是水城象征图腾那样的意式生活;恩,也的确不假。只不过是刚刚二战后的意大利生活!
我那个时候不生活在南京,对桥北这里也知之甚少,但从现在的配套看,水城最早和中期的人民生活一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现在水城入住的有十五个街区,但是配套商业只有每个街区的门面房和一个易买得超市以及一个菜场。
能想象到,七八年前刚搬到这里的年轻人日子不会太好过,晚上下班回家后也没有什么出门娱乐的地方。能做的,只有,咳咳,你懂的。
所以水城拥有我见过的最庞大数量的孩子!
2010年前在这里买房的80后几乎都是自己掏了首付,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房。因为只要有点钱的家庭一般都留在江南买房了。因为家里也支持不了多少,全凭辛苦钱买房的水城居民基本也是以劳苦大众为主,除了努力上班最擅于的大约是过日子。
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在这里我真的不得不佩服苏宁的老谋深算,在精打细算的人群中开商业体,不是很明摆的找亏吃么!
这里最多的还是药店,菜场,水果店,饭店等,这里虽然地处南京,但是斩鸭子再也不是这里的卤菜店的主流,所以那些在老南京红的发紫的卤菜店以及老字号也没有一个在这里开分店,甚至,没有几家小笼包,馄饨和鸭血粉丝店。
数量巨大的是每个小区都开的各种美术、音乐和课后作业培训班。
而我不幸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也许下面一篇,我可以谈谈我在水城尚未成功的创业史?
颇有前景堪忧的感觉!
![]() |
人终其一生所向往的,不过是别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