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头僧
我终于能够承认我是大众的一员,是平凡者。我开始觉得,你的思考并不使你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尽管你想了那么多身边的人不去想的问题,像你这么做的人也只是人群中的极少部分,但是这不意味着你是觉醒的。
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所有人,隶属于同一个物种,使用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生理系统。用同样的腺体分泌物去感动、仇恨、欢笑和愤怒。真的没什么不同的。每一个人都在很认真地活着,兴许他们比正沉浸在思绪里的我更理所当然地活着。
就像在我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之后——如果这个认识是对的话——我总是止不住地去寻找到一点点能赋予我生命以意义的东西。但是一只在阳光下酣睡的猫,在草叶另一面晃着触须的昆虫,它们不需要这一套过程,生命的意义那么充分,那么自然地指示着它们继续生活。这样根深蒂固的认知堪称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仰。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免于思考这一苦刑的权利,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就可以叫做高贵吗。
许多人这么活着,不知道为什么也不需要去知道,他们认真地去行走,去奋斗,去怯懦去畏缩。他们不屑于去看一眼世界,因为世界没有他们此刻用筷子夹起的几片菜叶更加重要。
在剥离了我怀揣了这么多年的嘲讽和羡慕以后,我对他们只剩下了敬佩。
也许这和铁房子的寓言隐隐相似,但是这并不绝望,这是生活。
如果说你信仰真理之光,你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真理的标准,你以此来界定自己的优越,那么这究竟是事实,还是你作为受刑之人的自我安慰。
我曾经写过很多故事。
独自一人在路灯下对着无人的黑夜唱哑了嗓子的歌者,拒绝宿命而杀死神使的牧羊人,像恶犬一样忠诚而残忍的孤儿,在寒冷荒夜中独行而迷失的刺杀者,在雨季潮湿的灯光下抽烟的女人……也许这么说会过于俗套,他们全部都是我,看着红灯跳绿的我,看着窗外停下笔的我,看着屏幕夹着烟蒂的我。这是主观的说法,客观定义我也早就在某个地方写过。
作者只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读者也只能看见自己的经验和人生,因此作品一旦写成。在最后一个字收笔加上句号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独立存在了。
一种独立而高贵的存在,任凭你们随意解读,她也不动如山。即使你撕碎、焚烧、改写,她还是在那儿,冷漠地看着你,居高临下。
我曾把写作当做改变世界的镰刀,后来我把它当做生命的意义,再后来我把它当做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我把它当成一样获取快感的工具。
因为写作这件事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东西,一个文人的地位没必要捧得那么高,这个时代里谁还不会发两句朋友圈呢。现代文学的老师说,作家的作用只是去创造美,提出问题,这就够了,你不能指望他提出救国之道。我像个被老师表扬了的小学生一样自豪地笑了出来,可算是有人帮我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
文学也一样,它无疑是美好的,因为有那么多人欣赏和热爱。但他绝对是无用的,除了精神上的愉悦。他也许能够改变一个人,但是能什么东西都能改变一个人,因为人的认知本来就是流动的,如果把这种改变当做事实依据去说文学能够塑造人、提升人,未免太过自负了——是谁规定了这个改变的方向就是向上的呢。
也许这也是《心念的奇迹》里最后的隐喻:“这本书所说的一切/也有可能是错的”。
我说这些,是因为我终于放下了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所有自负和骄傲,并且终于明白并没有在从事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这个消费和生产的时代里,我们这些人从事着文字和概念的拆解、编排和生产,从读者的回馈里扩大再生产。
所以我终于和那些我书写过的人物有了很好的一次告别,对不起,我必须得走了。不过我还是会继续写这些故事,因为我基本上没有一个写完的……很尴尬。
这意味着我不愿意再去书写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我开始希望有人来看看我写的东西——过了这么久我终于承认了我否认了那么久的东西——虽然可能还是没什么会来看。
癞头僧敲开朱漆大门,向那户人家讲述着可怕的预言,时不时笑逐颜开,好像不在乎别人在不在听——可他恰好是最开始那个非要敲开门去讲故事的人。
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所有人,隶属于同一个物种,使用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生理系统。用同样的腺体分泌物去感动、仇恨、欢笑和愤怒。真的没什么不同的。每一个人都在很认真地活着,兴许他们比正沉浸在思绪里的我更理所当然地活着。
就像在我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之后——如果这个认识是对的话——我总是止不住地去寻找到一点点能赋予我生命以意义的东西。但是一只在阳光下酣睡的猫,在草叶另一面晃着触须的昆虫,它们不需要这一套过程,生命的意义那么充分,那么自然地指示着它们继续生活。这样根深蒂固的认知堪称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仰。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免于思考这一苦刑的权利,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就可以叫做高贵吗。
许多人这么活着,不知道为什么也不需要去知道,他们认真地去行走,去奋斗,去怯懦去畏缩。他们不屑于去看一眼世界,因为世界没有他们此刻用筷子夹起的几片菜叶更加重要。
在剥离了我怀揣了这么多年的嘲讽和羡慕以后,我对他们只剩下了敬佩。
也许这和铁房子的寓言隐隐相似,但是这并不绝望,这是生活。
如果说你信仰真理之光,你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真理的标准,你以此来界定自己的优越,那么这究竟是事实,还是你作为受刑之人的自我安慰。
我曾经写过很多故事。
独自一人在路灯下对着无人的黑夜唱哑了嗓子的歌者,拒绝宿命而杀死神使的牧羊人,像恶犬一样忠诚而残忍的孤儿,在寒冷荒夜中独行而迷失的刺杀者,在雨季潮湿的灯光下抽烟的女人……也许这么说会过于俗套,他们全部都是我,看着红灯跳绿的我,看着窗外停下笔的我,看着屏幕夹着烟蒂的我。这是主观的说法,客观定义我也早就在某个地方写过。
作者只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读者也只能看见自己的经验和人生,因此作品一旦写成。在最后一个字收笔加上句号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独立存在了。
一种独立而高贵的存在,任凭你们随意解读,她也不动如山。即使你撕碎、焚烧、改写,她还是在那儿,冷漠地看着你,居高临下。
我曾把写作当做改变世界的镰刀,后来我把它当做生命的意义,再后来我把它当做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我把它当成一样获取快感的工具。
因为写作这件事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东西,一个文人的地位没必要捧得那么高,这个时代里谁还不会发两句朋友圈呢。现代文学的老师说,作家的作用只是去创造美,提出问题,这就够了,你不能指望他提出救国之道。我像个被老师表扬了的小学生一样自豪地笑了出来,可算是有人帮我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
文学也一样,它无疑是美好的,因为有那么多人欣赏和热爱。但他绝对是无用的,除了精神上的愉悦。他也许能够改变一个人,但是能什么东西都能改变一个人,因为人的认知本来就是流动的,如果把这种改变当做事实依据去说文学能够塑造人、提升人,未免太过自负了——是谁规定了这个改变的方向就是向上的呢。
也许这也是《心念的奇迹》里最后的隐喻:“这本书所说的一切/也有可能是错的”。
我说这些,是因为我终于放下了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所有自负和骄傲,并且终于明白并没有在从事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这个消费和生产的时代里,我们这些人从事着文字和概念的拆解、编排和生产,从读者的回馈里扩大再生产。
所以我终于和那些我书写过的人物有了很好的一次告别,对不起,我必须得走了。不过我还是会继续写这些故事,因为我基本上没有一个写完的……很尴尬。
这意味着我不愿意再去书写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我开始希望有人来看看我写的东西——过了这么久我终于承认了我否认了那么久的东西——虽然可能还是没什么会来看。
癞头僧敲开朱漆大门,向那户人家讲述着可怕的预言,时不时笑逐颜开,好像不在乎别人在不在听——可他恰好是最开始那个非要敲开门去讲故事的人。
-
饿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3 07: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