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 读后的碎思碎念
[写在前面]
今天是第一次安排了固定的阅读时间,读到2个半小时突发奇想在豆瓣写下一些小总结,记下一些小思考,于是迅速读完第三章(本来就比较短),回到楼上开始我的灵魂创作。可能阅读速度比较慢吧,不过没关系啦,开心就好。
之前就读过第一章,这次从头开始,读了推荐序、作者序、前言都认真地读了,还是觉得十分有趣,对一些实验结果会感到惊奇。
谈到总结,大概是下面几点:
1)人通过比较定价,做决策。
2)多个选择时愿意选择中间价格的,因为上下都有可比。
3)人们喜欢在可以比较的物品中选择一个认为好的,而不去选和这些都没有可比性的(“诱饵效应”)。
=====>指导我们可以缩小比较的圈子,而真正做决定时可以拓展视野,看到真正的价值,也就是跳出相对论的怪圈。
4)锚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了我们对物品的定价,而不是真正的偏好(任意的一致,即锚影响了首次价格,之后对其他相似物品的定价则由此而来)
5)锚的影响有持续性,如果希望改变则需要一些其他的变化驱动。
6)解释羊群效应和自我羊群效应(重复行为)
====>质疑自己的行为,从何而来,是否是真正的需要,能否压低价格;自由市场不一定有效,因为人的需求可能是锚影响的,而不是体现真正偏好,而供方可以以此影响人的需求,所以政府应当加强调控。
7)“免费”对人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来源于人对损失的恐惧,非免费就可能带来损失。
====>可以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
那么,人到底是如何对物品定价的? 可能受第一次看到的同类物品的价格甚至其他完全不相关的数字影响而“锚定”,可能是通过和其他有可比性的物品比较得到,还要考虑机会成本,即这些钱用到其他地方会如何,除此之外还有可能蒙受的损失。也就是说,在人的思考过程中,纵向上,我们要看到这个产品及其相似产品的前世今生,甚至未来,横向上把他们进行比较,而除了我们主动的思考,还有一些我们可能无意识的不相关的锚在影响我们的定价。
而物品的价格又是如何被决定的呢? 传统观点认为是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马克思说价值取决于物品中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想到给自行车刷漆的故事XD)。行为经济学又考虑了个体定价时受到的锚的影响等等。
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一个设计师推出一个新品牌,直接把价格定到一定的高位,然后只要请一些明星、时博做推广,人们觉得好看,最终这个品牌的产品就大致定在了这个水平上。可能本身这个品牌的衣服也不比其他一些低价的衣服厉害了多少,没有多蕴含多少人类劳动,而供求也并不独立,主要是供方主导了整个定价的过程。一些奢侈品,大牌衣服、包包,大概就是这么成功的吧。我想这里有一个原因是,我所理解的市场机制中,如果一家厂商价格定的太高,最后卖不出去,或者利润太低,就会退出市场,或者降价,但这些产品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提高在广告上的成本来提高销量的,这样他们的定价就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没有看到什么奢侈品降价,也没有看到他们关门。
究竟怎样的消费才是理性的? 通过了解不同档次不同产品的价格,扩展范围;把降价优惠的产品与其他产品比较,看一看是否值得;多比较绝对值,而不是相对,或免费。
狸先生is on his way. 我要get ready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