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关于护肤,唇炎,闭口的小思考及目前的护肤步骤
【关于唇炎和闭口的回忆】 大学之前的我是从来不护肤的,能用个洗面奶就不错了。防晒更是除了旅游的时候从来不会涂。印象里高中时期的我皮肤是非常糟糕的。虽然我的痘痘不多,但在颧骨有一颗保留至今的大雀斑,眼角处也有几颗不太明显的小斑。最严重的是黑头,毛孔也蛮明显。 上大学之后,逐渐开始研究美妆和护肤,大概是做到了每天坚持抹点东西。护肤品用过雅漾,理肤泉,SK-II,茱莉蔻等品牌的。这些产品我基本从来不回购,因为从不觉得哪个很好用。我会看一些网红博主的推荐,该用的也都用了,但依然毫无章法、毫无思考。皮肤状况也是忽好忽坏。不过黑头好了不少,现在已经很不明显了。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的脸一直处于崩溃的状态=。= 首先是唇炎在去年秋天,也就是我大三的上学期,大规模爆发。唇部皮肤掉皮,白屑很严重,嘴角开裂发黑。总之惨不忍睹,尤其是秋冬季节。也许是因为上个学年学业压力比较大吧,吃饭也不规律,导致拖了大半年才好。我上个学年真的是身体问题层出不穷,牙齿也出过问题。然后我当时在网上查了关于唇炎的资料,吓得不行。看到很多人得了唇炎好多年都好不了,好了的也很容易复发,还有很多非常吓人的配图。甚至有些人把唇炎称为绝症来体现它痊愈的难度。我中间假期在国内的医院看过一次,被诊断为过敏性皮炎(我之前确实有这个病史),然后开了一个药膏。一开始用效果特别明显,但是很快产生了抗药性便没有效果了。后来开学之后有一段时间,我身上比如手上还有胳膊上起过一段时间的小疙瘩。每个有症状的区域大概有硬币那么大然后上面有很密集的小疹子,还会有点痒。当时我就去学校的校医室看了一下,跟校医简单说了一下我的状况之后,校医问我是不是碰水,尤其是热水之后症状会加剧,我说是。他很确定的跟我说我这是过敏性皮炎。并给我开了药。我一听是过敏性皮炎就放心了,因为之前得过几次,都是过段时间自己就好了。但我还是去开了药,如下图所示。特别大的一管药膏,很有美帝粗犷的风格。当时校医还跟我说,不够再去找他开。我心想这么大一管,让我再去开简直是在诅咒我… 我回家之后就开始用这个药(图1)。发现它的效果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那种,但是确实是有舒缓作用的。红痒的部位涂上后会很快平复下来。同时呢,我也反应过来我当时唇炎也被诊断成过敏性皮炎,就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态度把这个药抹在了嘴上,发现同样有舒缓的作用。因为不确定是不是对症,我只有唇炎很严重的时候会用它,用完嘴就没那么难受了。

我在唇炎期间也是尝百唇膏。总结有这三款对我是比较有帮助的:经典版的小蜜蜂,经典版的小蜜缇,以及兰芝唇膜(图2)。但是它们也是像有抗药性似的,用一阵就没那么好用了。所以我就在它们之间换来换去地用。其中兰芝这个我现在依然在用。涂完嘴粉嘟嘟的,保湿效果也很好。一罐大概可以用很久很久。但是它秉承了韩妆的传统,有明显的香精和色素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我现在没那么喜欢它。我还在考虑回购小蜜缇这个经典款。因为它相比这种罐装的便携好用,涂在嘴上凉凉的,十分平价,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个SPF15,顺便兼顾了唇部防晒的职责。

在经过了大半年唇炎的折磨,我的唇炎终于完全痊愈了。对此我感到十分幸运。回顾一下这段经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睡眠充足。之前从来没有体会熬夜对身体直接的影响,得了唇炎之后发现一熬夜唇炎立马加重。所以有条件的同学还是要尽量别熬夜呀~ 另外可以适当借助药物和唇膏的帮助和保护,以及在必要时去看医生。而且唇炎期间口红也是尽量别用。每次我一忍不住用病情就会加重。不过根据我在网上看大家的总结以及我的个人感受,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运动,营养均衡等 (虽然我是真没做到)。身体的大小毛病其实最终都其实与身体素质和抵抗力的下降有关,大家可要多多爱惜自己的身体呀。 然而!当我嘴唇的皮肤恢复正常后,别的问题又开始了。在我嘴唇周围和下巴上又开始长了小疹子。最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有点硬度甚至还有点黑的小痘痘。我当时的猜测是我唇部的毒转移到了下巴上(呵呵)。因为看似是封闭的,我开始时没有把它们当成闭口(根本没口)。但后来它长得越来越像闭口,甚至有的还会冒头。于是我就觉得也许当它们全部冒头之后就会痊愈吧,而事实也是如此。我记得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拖着两个28寸的大箱子从车站拖到寝室,流了很多汗。到了寝室后发现闭口冒了好几个头。于是后来有朋友建议我尝试一下蒸脸机的时候,我很快就下单了。我当时是在美亚上搜的,发现除了松下那个很贵的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平价替代评价和销量都很好甚至更好(图3)。我当时思考了一下,又自己看了一些功课,最后觉得平价的和贵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首先它们原料都是我们自己加的水,产生的都是热的水雾,在这两个方面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一些高端的机器会声称能生成纳米水雾之类的。然而水分子本身就是纳米级别的,所以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宣传上的噱头。加上价格差别又这么多,我就下单了平价款。后来发现这个还是中国的品牌,一个小网红,在淘宝上也是爆款。目前为止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机器的。一周大概会用两三次。用完之后脸软软嫩嫩的,对闭口变开口也有一定帮助。而且睡觉前洗完澡蒸十分钟觉得很放松很治愈。

除了蒸脸之外我还用了这个很有名的狮王祛痘膏(图4)。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用着还挺安心的,希望有杀菌的效果吧。另外我也会尽量不在闭口区域化底妆以减少刺激。

下面终于讲到我的晚间护肤流程了呵呵呵。前面磨叽了这么多,希望对有相似困扰的人有一点点帮助吧。这一个月来由于护肤品逐渐空瓶我陆续换了一批护肤品。最近惊喜的发现,这简直是我不知道多久以来皮肤状态最好最稳定的时期,而且我确定是我的新护肤流程的功劳。
【第一步:卸妆】 我现在主要用的卸妆产品有四个。我都很满意。 第一个是Simple的卸妆湿巾(图5)。我只有在出门的时候或者懒到不行的时候会用它。除了睫毛膏都可以卸。露得清的我也用,感觉没有很大区别。这类产品大概会一直回购,毕竟方便。

第二个是Garnier的卸妆水(micellar cleansing water)(图6),好评如潮的产品,同样是除了睫毛膏都可以卸,对我的皮肤没有刺激感。但我现在只有懒的时候或者只用了防晒的时候用它卸全脸,其他时候只会用它卸脖子。因为觉得用化妆棉擦拭皮肤卸妆对皮肤也是个负担,而且可能还不如卸妆油卸的干净。

第三个同样是好评如潮的产品:曼丹眼唇卸妆液(图7)。只有刷了睫毛膏或者用了不好卸的口红的时候才会用它。这是我第一次买正装眼唇卸妆产品所以不好比较。总体来说没什么硬伤,就是感觉卸防水睫毛膏和有染唇效果的口红没那么轻松。所以以后也许会尝试别的产品。

然后是兰蔻的这个绿瓶卸妆油(图8)。前阵丝芙兰打折时我入的。当时买的原因就是折扣很大而且评价很不错。用了之后觉得很惊喜。这个卸妆油的质地和我很喜欢的Bobbi Brown卸妆油的质地很像,属于比较稀薄的液体 (图9)。之前还用过DHC的卸妆油、芭妮兰的卸妆膏和珂润的卸妆凝胶,都不是很喜欢。它们的口碑都很好,我觉得也没什么明显的黑点,就是感觉都比较厚重吧,我个人还是偏向于这种轻薄型的卸妆油。再说回兰蔻的这个卸妆油,它是含有香精的,这算是个缺点。但是它的味道本身我还蛮喜欢的,是一种类似蜂蜜的甜甜的香味,让卸妆的过程很享受。我查化妆品成分会参考宝拉珍选的美国官网,上面有一个成分字典(ingredient dictionary),不仅有很多成分的优缺点和功能分析,还有一个评分等级从poor到average到good到best,可以给我这种化学白痴又想分析成分的人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我非常推荐这个网站的功能。对照着这个成分字典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兰蔻的这款卸妆油。更深入的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刚入成分的坑。但是它top3的成分分别是等级为good, good和best,还算不错吧。其中best的是辛酸/癸酸三酸甘油酯(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提取自椰子油和甘油,有很好的润肤和保湿效果。我认为这个保湿效果我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用它卸妆之后皮肤相对柔软,不紧绷。最后,它不含矿物油(矿物油有致痘的风险)。


最后的二次清洁我会用丝塔芙的这个经典款明星洁面(图10)。这个真的好大一瓶,473ml,快一斤了,不过才7美元左右。这个并不是我买的,是我男朋友买的。他作为一个对护肤毫无经验的直男,在亚麻上直接买了大瓶两支装。于是他(自然的)发现用到天荒地老也用不完,然后就丢给我了一瓶。我对这个产品印象还是不错的,因为它平价温和,作为二次清洁很合适。我曾经很喜欢用比较控油,清洁力很强的洁面,比如雅诗兰黛的红石榴什么的,但最近感觉越来越喜欢温和的洁面了。

【第二步:偶尔为之的蒸脸和清洁面膜】 如前面介绍的,我每周会蒸脸两三次。虽然厂家推荐用蒸馏水以防有水垢堵住管道,但我因为购买不方便还是用了超市的矿泉水。目前还没出现什么问题。 在蒸脸后我偶尔会做一下清洁面膜。目前用的是伊索的樱草清洁面膜(图11),以前还用过几罐欣兰冻膜,这两个我都很喜欢。这个樱草清洁面膜是泥状的。缺点的话,一个是没有附赠勺子,挖起来有些困难,另一个是,香味对我来讲有点过于强烈。虽然总是懒得用,但用完后还是肉眼可见地皮肤变得透亮了一点。

【第三步:刷酸】 刷酸这个步骤我会把两个精华混在一起使用。 酸的部分主要来自The Ordinary的Lactic Acid 10% + HA 2%(图12)。刷酸是个很火的概念啦,也是很多皮肤医生所推荐的。皮肤的PH值应该 保持在4到6之间。良好的PH值可以确保皮肤上有益微生物的存活和有害微生物的消除。这款The Ordinary里包含的酸是乳酸(Lactic Acid),是果酸的一种。它的主要功效在于去角质、提亮肤色以及保湿,是被宝拉珍选评为best级的成分~ 用的话注意同时做好防晒。精华里另外一个主要成分是2%的玻尿酸(HA透明质酸),主要作用就是修护和补水,也被宝拉珍选评为了best级。

The Ordinary这个牌子今年真的是火遍大江南北,它的产品性价比真的很高,被很多人认为是颠覆行业的品牌。它这种直接把化学成分写在产品名中的行为很直率,但也被有些批评者称为原料桶。我只买过The Ordinary这一个产品。我觉得作为一个单独的精华来用确实不够理想。乳酸在护肤品里的浓度通常是5%到12%,因此这款精华里的乳酸成分算是比较高的了。所以我用的时候会有轻微的刺痛感(不过还有5%的温和版可以选择)。所以单独用这个的话使用感并没有很好。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首先它价格很低。30ml才七美元,在暴利的美妆界是一股清流。另外作为其他护肤品的补充我觉得很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护肤品的感觉。 我用来和它搭配的就是伊索的香芹籽抗氧化精华(图13),主要成分是葡萄籽、泛醇(原维生素B5)和香芹籽。这两个精华的质地很类似,混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并且由于酸得到了稀释,刺痛感也没那么明显了(官方也推荐混合其他产品使用)。伊索这个产品我也是非常喜欢的,虽然并非完美。它的包装颜值还是很高的,但是它的滴管真的非常难用,这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它滴管的吸力不是很够,从瓶子到手的路上就可能会洒出一些。而且这个瓶口又特别小,导致经常有精华液撒到瓶身,总之设计的很不好。这个精华的成分我觉得也没有特别惊艳吧,主打的就是保湿和抗氧化。葡萄籽油这个成分的抗氧化的效果很好,GNC的葡萄籽精华也是好评产品。但是薰衣草精油之类的一些植物成分,都不是很有效果的那种,要么是为了好闻,要么是为了好听,植物天然成分容易受消费者喜欢嘛。而抗氧化这个概念也是有争议的。我听有皮肤医生对化妆品的抗氧化功效表示质疑,因为抗氧化成分的稳定性都实在太差了。而这个100ml抗氧化精华的保质期也只有九个月,所以虽然价格不便宜,也不需要吝啬使用,因为过期了的话就更没用了,每次我都挤一大滴管。虽然成分不惊艳,甚至网上有很多人吐槽它其实就是一瓶芦荟胶,但我还是很爱用它的。因为我很喜欢用完它之后皮肤的质感:很粘,很保湿,还成为了我刷酸的载体。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喜欢粘粘的质地,但我觉得很安心,感觉皮肤很嫩。而且如果是早晨使用的话,后续的底妆也会更服帖。

【第四步:保湿面霜】 保湿面霜我用了美国药妆品牌CeraVe的pm乳(图14)。购于美亚,只有不到8美元。可以说是十分平价了。在美亚有8000+评价,评分4.6/5。 这个晚霜的主要功效是保湿和修复皮肤的保护屏障。CeraVe的产品大多主打神经酰胺(Ceramides)这个成分(从名字可以看出来)。神经酰胺的主要功效是修护以及改善肤质和皮肤过敏状况。另外这个面霜还有玻尿酸和烟酰胺(维他命B3在人体内的转化物),B3有助于缩小毛孔、均匀肤色和暗沉等。这三个主要成分都是best级的成分。 这个面霜被很多YouTube上注重科学护肤的美妆博主推荐。我也的确非常喜欢。它很轻薄,没有色素和香精,成分也很棒,符合我护肤的理念。

【一些反思】 最近也思考了一些关于护肤理念方面的问题,并下定决心做一个成分党,拒绝跟风以及尽量拒绝被营销策略欺骗。 在YouTube上看到很多崇尚科学护肤的博主经常提到“我的皮肤科医生说…”然而这种行为可能在国内还是不够普及。大家大多是只有皮肤出现严重问题后才会去看医生。而护肤在我看来和身体的保健无异,专家的意见是最有效的。尤其是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或者生化方面研究经验的PhD,他们对成分和方法都有科学的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我用完这个产品觉得皮肤变好了。” 最近一个很受益的YouTuber叫Dr. Dray。作为一个皮肤科医生,她十分反对消费主义和品牌包装。她推荐的产品也都是开价药妆,价格从来不过百(RMB)。一些很贵的抗老贵妇产品被她讽刺为一瓶昂贵的moisturizer(保湿霜)。另一个抱有相似观点的博主叫”Joanna’s Logic vs Luxury”(Joanna的逻辑与奢侈)。藤校毕业,就业于金融咨询行业多年。她在她的视频中以雅诗兰黛为例分析了高端护肤品牌的财务报表及成本分配,表述了她“不需要买昂贵护肤品来获得好皮肤的观点。”类似的声音在国内的美妆博主中相对少见。 当然也有其他专业人士认为虽然高价护肤品和开架护肤品成分类似,但由于配方不透明会由于科研成本高有一些不可见的优势。 一个折中的说法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三分货。 三种观点在我看来都是合理的,但比较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理性的分析。不可取的就是不考虑科学盲目把高端护肤品当神话,以及不考虑自己的需求盲目跟风。 “同样的成分,贵的就比便宜的有效吗?”“所谓天然的成分就比所谓的化学成分好吗?” “眼霜真的有必要吗?”这些问题虽然不一定有确切的答案,但都是值得思考的。
© 本文版权归 Ultramari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