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浸入式戏剧
浸入式话剧是指打破观众和演员之间的间隔,让观众亲身参与到演出场景之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表演之中的一种先锋表演形式。

小机智想到这个题目的背景是围观了在上海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该剧在2016年底引入,是浸入式戏剧的经典代表之作,由英国Punchdrunk公司在2003年排演,先后在伦敦、波士顿、纽约火爆上演。该剧来到上海之后也备受追捧,非常吸引眼球。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麦金侬酒店,情节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并且融入了希区柯克惊悚电影《蝴蝶梦》和《迷魂记》中的一些元素。麦金侬酒店是一座五层小楼,每层安排了不同的场景,如麦克白夫妇的卧室、餐厅、酒吧、竹林、精神病院、墓地等等众多场景,故事多线程的同时发生在不同场景之中,演员按照各自的剧情线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跟随的演员或者探索的场景,也可能被演员选中参与一对一互动。

接下来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浸入式戏剧的发展历史,然后讨论一下观剧的感受,最后小机智想要讨论一下对这种表演形式的思考。不过这不是一篇针对《不眠之夜》的攻略,也没有剧透,请放心。
浸入式戏剧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在以往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中台上演员向台下观众提问,观众即兴应答(call-and-response),这个时候浸入式表演已经开始萌芽,也有说浸入式戏剧的发展受到了鬼屋或是探案现场表演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现代戏剧发展,戏剧表演不断的进行自我探索和反省,也开始大范围的对表达方式和表演界限的尝试,浸入式戏剧的概念也在这个期间逐渐成熟。二十一世纪以来浸入式戏剧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峰,英国Punchdrunk公司被视为浸入式戏剧的先锋,它成立于2000年,其《不眠之夜》也是至今流传最广和在口碑和商业上最为成功的浸入式戏剧作品。目前排演浸入式表演的剧团越来越多,对这种表演的方式和主题的探索也在不断的进行之中,活跃在英国和美国的剧团比较多。

小机智是第一次体验这种演出形式,围观《不眠之夜》的过程中产生了如下的感受:
从表演形式上来讲,观众不再被局限于一个狭小的位置,而是具有四处走动和自有选择观看场景的权利,能够近距离全方位的观察演员的表演。场景众多人物复杂,彼此交错但又各自独立,每个场景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很难感知全貌。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构建自己的故事线,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影体验,每次观看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么体验也将不同。观众有机会探索整个演出环境,也有机会和演员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整个故事基本没有对话,演员多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情绪和叙事,所以在有些处理上不免有些夸张和抽象化,个人而言,这更像是一部多幕的舞蹈表演,也难怪有些介绍里会将这些演员称之为舞者,确实动作化更加直观且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但有些动作和大尺度场景不免像是在卖弄噱头。

从叙事角度来讲,《不眠之夜》改编的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融入了希区柯克惊悚电影中的元素,整个剧情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单薄,观众无法打开上帝视角感知全貌使得这场宫廷事变扑朔迷离。浸入式戏剧是一种相对新颖的先锋戏剧表现形式,而且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是这种表现形式是弱文本的,即剧情的复杂与精巧程度并不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在应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时有些表达过于意向化和碎片化,坦白讲有时并不是很明晰情节的具体含义,主要看点还在于形式,即场景的包装方式,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诡异但是酷炫的灯光祭祀舞,会有长桌慢动作回放式的表演等等。

从场景渲染角度来看,检票后经过曲折漫长的黑暗走廊,走到候场的Manderley酒吧时,豁然开朗,复古的音乐、摇曳的光影,那种迷失的瞬间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梦境。入场时,环境昏暗,引路者略显故弄玄虚的台词,还是很容易将面对未知的观众带入诡异阴森的氛围。入场后,有些一头雾水,需要花一段时间熟悉场地找到演员,演员按照着自有的循环表演,环境依然昏暗,灯光集中在演员身上,氛围神秘而且也有助于观众排除干扰。这场表演本身就是一个造梦的过程,从这些角度来讲,个人感觉还很成功的,靠着布景和音乐渲染还有演员的出色表演,能够将观众带入其塑造的或诡异或惊悚或悬疑的氛围之中。

从一票难求到超高的正面评价,暂且不论这种火爆是猎奇还是跟风,种种迹象表明《不眠之夜》在上海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会是国内浸入式戏剧发展的一个开始,越来越多的剧团和剧作人会继续探索这种表演形式,各式各样的剧目也将不断落地。在这种背景之下,小机智想要讨论一下对这种表演形式的思考,作为一种具有探索性质的表演形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这里的讨论也并不一定通用。
1、新科技的应用是否会给浸入式戏剧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浸入式戏剧的场景布置往往花了很多功夫,常常众多场景是分立的,故事情节是多线程的,这种非线性的设置,让观众自己去探索,去通过分立的信息去还原事情的原貌,像是在玩拼图或者像是走迷宫。演出中应用光影和音乐营造氛围,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舞台和场景的控制越来越精准,虚拟现实和增加现实的技术也在不断的研发之中。那么是否未来这些技术会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表演之中,不断地丰富这种体验。

2、浸入式戏剧发展过程中是否会迎来文本的回归?浸入式戏剧往往会选择改编经典剧本,使得观众在入场之前就能对故事人物和情节梗概有个大概的期待,从而大大减小了理解的难度。但是浸入式戏剧更注重的是表演的形式,故事情节可能不够精巧,也许这也是浸入式戏剧表演先锋性的表现之一。但体验过后,华丽之余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空洞,在满足了好奇心之后反思时感觉有些徒有其表。是否在未来的发展中,当这股热潮渐渐冷却,会有戏剧文本的回归。

3、浸入式戏剧的交互的界限在哪里?演员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是浸入式戏剧表演被人称道的地方,观众不仅有机会近距离全方位观察演员,甚至还有机会参与到表演之中,当受到演员的引导,成为关注的中心参与其中发挥影响,毫无疑问,这种体验是很吸引人的。对《不眠之夜》来说,观众有机会的仅仅只是做出自己的选择还有配合演员互动,并无权影响表演的进展。但也有其他表演观众的参与会影响剧情的走向,如持续在纽约上演的根据《爱丽丝漫游仙境》改编的《Then She Fell》会根据观众的特征引导观众进行不同的互动。不禁让人想问,未来浸入式戏剧交互的界限在哪里,是否会有剧情更加开放的演出出现,比如与即兴表演相结合。

4、浸入式戏剧是否会发展成一种私人化的造梦体验?浸入式戏剧更像是一个造梦的体验,在上海最近有一个名叫《梦想之船》的改变泰坦尼克的浸入式戏剧,门票就是登船的船票,还包含餐饮。小机智猜测这个《梦想之船》只是趁着浸入式戏剧的大火借用了这个噱头,本质可能就是带场景布置的游船娱乐项目。不过,将餐饮、娱乐等与表演相结合,给观众一个实地的情景,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感,让参与者完全融入甚至短时间忘记自我,完成一个私人化的造梦体验,是否这也是浸入式戏剧的一种发展方向,而到时是否真的有人愿意为这个梦买单呢。

小机智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