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幸福生活,直到永远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结果就象“中国科幻元年”一样折腾了半天,最后就只是个屁。但是就算摔死了几头猪也并不妨碍大家对它的前(钱)途充满期待。连《三体》的作者大刘都说,VR将会引发一场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革命,促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从现实迁徙到未来的虚幻世界中。
那些VR的狂热信徒,最喜欢引用“瓮中之脑”的典故,因为大脑对世界的感知完全来自神经信号,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都是间接的,实际上就跟“瓮中之脑”一样,根本无法分辨真实和虚幻,何必要执着于枯燥无聊的现实呢?有意思的是,“瓮中之脑”是被现代科学唾弃的唯心主义的典型,却又获得大量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
更有一些科学家们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大家都只是这个大型游戏中的角色而已。有道理啊,难怪我看别人都觉得象NPC。也就是说,搞不好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matrix”黑客帝国里。
如果真是这样,人生不就真的成了打怪升级的游戏吗?
当有人还在想象VR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学生的家长还在考虑要不要把小孩送去戒除网瘾,而新晋父母们自己就已经每天花几个小时泡在某款在网游里,其实不需要等到VR真 元年,现在就已经有很多人每天一半以上的时间身处虚拟世界(游戏)中。
当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
从哥白尼到达尔文,人类一路从宇宙中心跌落至地球上一种卑微普通的动物,继而被剥夺了自由意志,而我们引以为傲的智慧,现在又遭到了自己的造物——人工智能的挑战。
当影视剧里的AI开始觉醒,到处追杀人类,妄图统治地球的时候,现在坐在电视机、电脑或手机前的人最担心或许并不是被自己家的扫地机器人扫地出门,而是将来AI会不会抢走了人类大部分的工作?虽然也有不少乐观的人认为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工作产生,让人类摆脱机械重复的工作,优雅从容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也有可能象尤瓦尔 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预测的那样,未来将有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没有工作,没有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在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前提下,每天只能嗑药或沉浸在(VR)游戏中。
当(VR)游戏不再只是休闲娱乐,而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何在?
意义大概就在于:如果人类所有的欲望和追求都能在游戏里得到满足,所有从国家到个人的问题都能解决,也许就再也不用无休止的追问“意义”。所谓“意义”,某种程度上不过就是给所有苦难和挫折一个解释。
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里,作者认为,当人类被机器取代,游戏很可能就是我们最终的依赖,最终人类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投入游戏中。
当然,我猜测作者指的应该是广义上的“游戏”概念,游戏可以是玩音乐、画画、运动等等等等,但是最后,赢得绝大多数人的肯定还是纯粹娱乐的电子游戏。
也许你脑子里还充满疑问,有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拥抱即将到来的游戏纪元。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认为,比起令人沮丧的、琐碎无趣的现实,游戏能够提供给我们更满意的工作,更有把握的成功,更强的社会联系以及更宏大的意义。
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在游戏里救了个人跟在真实世界里救了个人真能相提并论吗?玩真乐器难道不比玩《摇滚乐队》游戏有意思?当然前提是:你不是被你老妈逼着去学的。说到底(电子)游戏即使有教育和创造的可能,最后还是基本都用作了娱乐,多数人并没有想从中得到什么智慧的启迪、艺术的熏陶,也肯定不是为了寻求某种宏大的意义、体验挫折与失败的历练;不管你怎么赞美那些高B格的游戏,也少有人是为了艺术性或思想内涵才去玩;所以多数人宁愿玩《摇滚乐队》而不是真乐器,因为容易得多(当然也便宜得多)。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游戏里得到救赎,毕竟如果不玩游戏,时间也会耗在电视机手机前,其实也没差,但是游戏更有可能带来某种虚拟的成就感,让了无生趣的人生多一点乐趣和满足。虽然我很想对那些在游戏里“探索”的玩家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游戏里才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未知,每个场景背后都有苦逼的程序猿和美术工人的汗水。未知在屏幕外只要你肯抬头45度角深情仰望星空(只是个比喻,别当真),但如果能够满足于虚拟世界里人造的火星场景,为什么还要冒着致命辐射、陨石撞击、钙质流失、肌肉萎缩等种种危险亲自前往火星?其实最后连探测器也不用发,因为计算机生成的场景如此完美,事实是怎样的还重要吗?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我想。如果能亲眼看到人类登上火星,我一定会激动得泪流满面,可是就算亲自在VR游戏里登上火星,最多也就是开心一下。那些喜极而泣的泪水,绝不只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亲眼见证了艰难漫长,经历过无数失败的过程。
如果你硬要拿游戏里那些不痛不痒的“死亡”及失败和这种悲壮的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付出相提并论,我只能你送一个白眼。如果一定要量化感受的数值,那么个人觉得在游戏里死几百次对心灵造成的伤害还不及一次真实的失恋受到伤害点数的零头(当然真实的失恋确实可能发生在虚拟的世界里)。
不管怎样,沉浸在(不管是不是VR)游戏中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这种逃避主义是人类心智的一种自然机制,也算文明的一种驱动力。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机会,永远活在游戏里(或VR里,whatever),就象连入”幸福机器“,永远远离世俗的痛苦烦恼,永远幸福快乐,而且根本无法分辨现实还是虚幻,你会选择吗?如果这么问让你很难回答的话,那我换种说法:你宁可选择感觉很快乐但其实什么事也没做,或是感觉并不快乐但是能够去做某些对你来说比在游戏里消灭入侵的外星人更有意义的事呢。
这其实也在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除了追求快乐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每个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不相信有任何回答会让所有的人信服。如果你觉得坐吃等死、娱乐至死就是答案,有(guān)何(wǒ)不(pì)可(shì)?但是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宁愿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投身令人痛心的现实,只为某种信念。不过,如果有生之年哪天VR技术可以到达乱真的程度,说不定我也会义无反顾的投入虚拟世界,一劳永逸的摆脱熵的魔咒。
不过很可能,当虚拟技术到了可以乱真的那一天,也不会有永远的幸福,虚拟世界里很可能很快又跟现在的现实一样充满了“真实”的苦难、悲伤和挫折,因为人就是这么贱,太容易得来的幸福只会让他很快陷入空虚和无聊,然后继续寻求新的刺激,如果在游戏里被砍到皮开肉绽只有画面不够刺激?那就让你感受下真实的皮开肉绽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也不过就是输入神经信号而已。所以这个游戏一定要足够困难,难到象我们这些鲁蛇们现在的真实的人生。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搞不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被设计成这么无趣的模式。
就象《黑客帝国》里说的:第一个Matrix曾被设计成一个完美的人类世界,在那里无人受苦,每个人都欢乐无比,结果却是场灾难。人类这个物种,总以为悲惨和苦难才是真实,所谓完美世界只是你们那个低级大脑拼命想要挣脱的梦境而已。
放心我不会把大家都叫醒,因为我知道你们其实并不想醒来。
那些VR的狂热信徒,最喜欢引用“瓮中之脑”的典故,因为大脑对世界的感知完全来自神经信号,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都是间接的,实际上就跟“瓮中之脑”一样,根本无法分辨真实和虚幻,何必要执着于枯燥无聊的现实呢?有意思的是,“瓮中之脑”是被现代科学唾弃的唯心主义的典型,却又获得大量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
更有一些科学家们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大家都只是这个大型游戏中的角色而已。有道理啊,难怪我看别人都觉得象NPC。也就是说,搞不好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matrix”黑客帝国里。
如果真是这样,人生不就真的成了打怪升级的游戏吗?
当有人还在想象VR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学生的家长还在考虑要不要把小孩送去戒除网瘾,而新晋父母们自己就已经每天花几个小时泡在某款在网游里,其实不需要等到VR真 元年,现在就已经有很多人每天一半以上的时间身处虚拟世界(游戏)中。
当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
从哥白尼到达尔文,人类一路从宇宙中心跌落至地球上一种卑微普通的动物,继而被剥夺了自由意志,而我们引以为傲的智慧,现在又遭到了自己的造物——人工智能的挑战。
当影视剧里的AI开始觉醒,到处追杀人类,妄图统治地球的时候,现在坐在电视机、电脑或手机前的人最担心或许并不是被自己家的扫地机器人扫地出门,而是将来AI会不会抢走了人类大部分的工作?虽然也有不少乐观的人认为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工作产生,让人类摆脱机械重复的工作,优雅从容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也有可能象尤瓦尔 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预测的那样,未来将有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没有工作,没有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在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前提下,每天只能嗑药或沉浸在(VR)游戏中。
当(VR)游戏不再只是休闲娱乐,而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何在?
意义大概就在于:如果人类所有的欲望和追求都能在游戏里得到满足,所有从国家到个人的问题都能解决,也许就再也不用无休止的追问“意义”。所谓“意义”,某种程度上不过就是给所有苦难和挫折一个解释。
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里,作者认为,当人类被机器取代,游戏很可能就是我们最终的依赖,最终人类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投入游戏中。
当然,我猜测作者指的应该是广义上的“游戏”概念,游戏可以是玩音乐、画画、运动等等等等,但是最后,赢得绝大多数人的肯定还是纯粹娱乐的电子游戏。
也许你脑子里还充满疑问,有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拥抱即将到来的游戏纪元。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认为,比起令人沮丧的、琐碎无趣的现实,游戏能够提供给我们更满意的工作,更有把握的成功,更强的社会联系以及更宏大的意义。
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在游戏里救了个人跟在真实世界里救了个人真能相提并论吗?玩真乐器难道不比玩《摇滚乐队》游戏有意思?当然前提是:你不是被你老妈逼着去学的。说到底(电子)游戏即使有教育和创造的可能,最后还是基本都用作了娱乐,多数人并没有想从中得到什么智慧的启迪、艺术的熏陶,也肯定不是为了寻求某种宏大的意义、体验挫折与失败的历练;不管你怎么赞美那些高B格的游戏,也少有人是为了艺术性或思想内涵才去玩;所以多数人宁愿玩《摇滚乐队》而不是真乐器,因为容易得多(当然也便宜得多)。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游戏里得到救赎,毕竟如果不玩游戏,时间也会耗在电视机手机前,其实也没差,但是游戏更有可能带来某种虚拟的成就感,让了无生趣的人生多一点乐趣和满足。虽然我很想对那些在游戏里“探索”的玩家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游戏里才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未知,每个场景背后都有苦逼的程序猿和美术工人的汗水。未知在屏幕外只要你肯抬头45度角深情仰望星空(只是个比喻,别当真),但如果能够满足于虚拟世界里人造的火星场景,为什么还要冒着致命辐射、陨石撞击、钙质流失、肌肉萎缩等种种危险亲自前往火星?其实最后连探测器也不用发,因为计算机生成的场景如此完美,事实是怎样的还重要吗?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我想。如果能亲眼看到人类登上火星,我一定会激动得泪流满面,可是就算亲自在VR游戏里登上火星,最多也就是开心一下。那些喜极而泣的泪水,绝不只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亲眼见证了艰难漫长,经历过无数失败的过程。
如果你硬要拿游戏里那些不痛不痒的“死亡”及失败和这种悲壮的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付出相提并论,我只能你送一个白眼。如果一定要量化感受的数值,那么个人觉得在游戏里死几百次对心灵造成的伤害还不及一次真实的失恋受到伤害点数的零头(当然真实的失恋确实可能发生在虚拟的世界里)。
不管怎样,沉浸在(不管是不是VR)游戏中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这种逃避主义是人类心智的一种自然机制,也算文明的一种驱动力。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机会,永远活在游戏里(或VR里,whatever),就象连入”幸福机器“,永远远离世俗的痛苦烦恼,永远幸福快乐,而且根本无法分辨现实还是虚幻,你会选择吗?如果这么问让你很难回答的话,那我换种说法:你宁可选择感觉很快乐但其实什么事也没做,或是感觉并不快乐但是能够去做某些对你来说比在游戏里消灭入侵的外星人更有意义的事呢。
这其实也在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除了追求快乐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每个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不相信有任何回答会让所有的人信服。如果你觉得坐吃等死、娱乐至死就是答案,有(guān)何(wǒ)不(pì)可(shì)?但是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宁愿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投身令人痛心的现实,只为某种信念。不过,如果有生之年哪天VR技术可以到达乱真的程度,说不定我也会义无反顾的投入虚拟世界,一劳永逸的摆脱熵的魔咒。
不过很可能,当虚拟技术到了可以乱真的那一天,也不会有永远的幸福,虚拟世界里很可能很快又跟现在的现实一样充满了“真实”的苦难、悲伤和挫折,因为人就是这么贱,太容易得来的幸福只会让他很快陷入空虚和无聊,然后继续寻求新的刺激,如果在游戏里被砍到皮开肉绽只有画面不够刺激?那就让你感受下真实的皮开肉绽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也不过就是输入神经信号而已。所以这个游戏一定要足够困难,难到象我们这些鲁蛇们现在的真实的人生。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搞不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被设计成这么无趣的模式。
就象《黑客帝国》里说的:第一个Matrix曾被设计成一个完美的人类世界,在那里无人受苦,每个人都欢乐无比,结果却是场灾难。人类这个物种,总以为悲惨和苦难才是真实,所谓完美世界只是你们那个低级大脑拼命想要挣脱的梦境而已。
放心我不会把大家都叫醒,因为我知道你们其实并不想醒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