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皮影戏:"皮影戏必须用地方方言,用普通话唱不了" | 专栏 ·「 口述 」

采访者|刘娟
受访者|李世宏
摄影者|王立力
信阳水多,田多,池塘多,路两边随处可见一片片闪着光的水面。信阳的山都不高,但山清水秀,一派好风光。信阳的罗山不大,但良田桑属,出得了皮影师傅,“江淮皮影戏,师傅在罗山。”清朝末年时,这句话曾在皮影艺人中广为流传。
“江淮皮影戏,师傅在罗山”
李世宏是一位罗山皮影戏师傅,用他在给市文化局领导信中的自我介绍是:“李世宏,男,汉族,1973年农历正月二十九出生于罗山县周党镇龙镇村罗洼组,我父母以务农为生。

罗山皮影戏艺人李世宏和影人。
"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自幼喜爱皮影戏,于1988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上午,在老皮影戏艺人秦德尧的引荐和父母的陪同下,拜了龙镇街皮影戏大师熊自元为师。我先后学了皮影戏的表演唱、锣鼓伴奏、唢呐伴奏和皮影的雕刻等艺术……”
“自幼喜爱皮影戏”的李世宏,五六岁时便能把听过的皮影戏唱词记下来。“那个时候我们村里经常唱皮影戏,我上学期间经常逃课去看,前台师傅唱的,我基本都能给记下来。我最早学的是吹唢呐,九岁。我三伯父是吹唢呐的,我当时跟他学。后来我下学以后,就想拜一个有名气的师父。”

在皮影这一行里,艺人很看重师承关系。一个完整的拜师礼中,必须有引荐人推荐,并且有见证人的拜师仪式才算是礼成。在没有正式师承的情况下,出去唱戏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同时还会受到他人的欺负。
李世宏正式拜师在15岁。“1988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拜的是我们这里最有名气的老师傅,叫熊自元,艺名‘凌云’,论亲戚我该叫他‘爷’。拜师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宏么,你学戏呢,我是你师父。但是,你不能喊我师父,你得叫我爷,因为不能乱了辈分。’

李世宏和老艺人一起展示影人,手中都是老皮影,一个老皮影一般能卖三千块钱左右。
“从那天起,我先后跟熊自元师父学习了表演唱、唢呐吹奏、打锣、打鼓,再一个就是皮影子雕刻。1996年,我拜了曾店岳义成老师,跟他学习皮影雕刻,在罗山县,他的皮影雕刻技术是最好的!”

制作皮影用的原材料——黄牛皮。
早期皮影戏师傅收徒要看五官、看教育、看腔调。现在收徒要求没那么繁琐,李世宏总结说,“有能力把一出完整的戏唱好,把武戏中的动作都表现出来”就可以。学成出师后,徒弟才能创立自己的戏班,按师父教的规矩再收弟子。
老戏班随着艺人的老去会慢慢消失,而更多新的戏班也随之建立,皮影的技艺就在新老戏班的交替中传承下来。李世宏也有自己的戏班,现在戏班都改叫剧团,他的剧团叫李世宏皮影艺术团。
江湖“一担箱”,“七忙八不忙”
采访李世宏的当天,他正带着团里的演员给人唱戏。演员们在幕后手执控制影人的三根竹棍,边唱边做出各种动作。这时再转到台前一看,影人摇扇、磕头、甩袖,头上花翎颤颤,形象逼真。

正在剪裁牛皮。
罗山皮影的影人用本地黄牛皮制作,清水泡制后,刮净牛毛、肉渣、里皮,经晾晒后用小刀刮平,厚薄一致,最后呈透明状。
然后用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成需要的服饰、帽子、兵器、桌椅等零件。再用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敷彩,接下来给皮影脱水发汗。最后把各个部分装上楔子,皮影人就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的千姿百态。

皮影影人的样式和刀法制作口诀都是世代相传的。
演武戏时,幕上两个色彩斑斓的小人打架,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幕后操作的人,则抡圆了胳膊,动作娴熟夸张。罗山皮影戏表演中,武戏的数量多于文戏,其中的激烈争斗的场面是百姓们最爱看的,所以罗山皮影戏艺人必须熟练掌握武戏的技巧。
到了两军相争时,一位艺人站在影台左方,拿着影人向右方行进,双手十指控制影偶身上的操纵杆,基本上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一场戏下来,只见演员鼻尖上闪着汗水的微光。
“影子戏好学,三根棍难戳”,这考验的是演员的基本功。除了两个前台演员,后台还有乐队。一共四个人:一人吹唢呐;一人打锣三件(大锣、大镲、小镲);一人打鼓三件(书鼓、边鼓、简板),一人打小锣。四个人以鼓“当家”,和前台演唱者相互应和,形成一体。

皮影戏中,一个人就能演出一场激烈的打斗场面。
戏台则很简单,一个街上摊贩常用的四角遮阳篷,正面再挂一块类似露天电影银幕的白色帐子布就是戏台。不同的是,为了更透明显影,这块布上漆了桐油。
简易戏台是为了行动方便。罗山皮影的演出流动性大,皮影演出的道具、皮影造型、乐器都装在两个箱子里,用一根扁担挑起来,戏班抬了两箱家伙就能走南闯北,因此传统的罗山皮影戏班还称为“一担箱”,演出人员最多八个人足矣,故有“七忙八不忙”之说。

旧时皮影戏都是晚上演出,点上油灯,又称“灯影戏”或“影戏”。
两个箱子就能撑起一个戏班,这还得益于早期罗山皮影戏艺人对皮影戏的改造,他们在造型上对传统皮影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剪。将高约90厘米的头水影子改为高约50厘米的二水皮影(“水”为民间测量皮影大小的单位)。这样一担箱就可以挑起整个皮影剧团上山下乡走村串户,非常适合在江淮地区的流动演出。
南瓦影戏场,满堂照兴亡
罗山县处于江淮文化区。它位于河南信阳西部,信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带,罗山更有“江南北国”的称呼。
据老艺人讲,宋代以前,江淮地区民间戏剧活动一片空白。一些民间艺人根据民间传说和地方的风俗习惯,将剪纸窗花和手影等艺术与豫南民间歌谣曲谱相结合开始进行皮影戏演唱。

李世宏在展示皮影。
《信阳地区志》记载:“北宋末年,皮影戏随宋都南迁而传入信阳”。罗山皮影属于信阳皮影戏的一种,因在信阳西部,被称为西路皮影,于明朝年间传入。《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来源于河北滦州,形成于明朝嘉庆年间(1522年—1566年),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
到清朝末年,罗山人詹国祥前往河北滦州,拜慈禧太后御用皮影戏艺人苏鼎山为师,把当时宫廷皮影表演艺术全部掌握后,回罗山对当地皮影进行了改革,渐渐形成罗山本地特色,罗山皮影戏名气也越传越广,才有了“江淮皮影戏,师傅在罗山”的说法。
罗山皮影戏最兴盛的时期是上世纪的20至40年代,从民国初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从罗山到湖北北部的山岳地带都有人来请戏,“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影戏被斥为迷信,受到严重的摧毁,演出被禁止。

李世宏皮影艺术团的演员在表演。
“剪下纸人并纸马,留于世人把神酬”
对于迷信一说,李世宏认为,“这就是迷信。但,没有迷信,就没有传统,就没有这个民俗活动,就没有罗山皮影戏!不单是罗山皮影戏,湖北那边的,包括很多地方的皮影戏都是这样。
“也不是说群众多么信这个东西,主要是一种民间民俗的传统,人家搞,他也得搞。唱神戏,万变不离其宗,酬神了愿,酬谢的是‘神仙’,烧些纸钱,请神仙来瞧瞧戏,了却这个心愿。要不是这个(原因),皮影戏很难传承!”
“请神”、“送神”等酬神活动都是皮影戏的传统演出场合。“百姓请戏一般都是为了酬神了愿。比如说今天他生了个儿子,喜庆,谢谢神仙保佑,来请唱神戏。”

罗山皮影戏戏人。
皮影戏早期被称之为“宣卷”,以酬神还愿为主。从历史上看,汉代的还魂巫术是我国影戏的原始胚胎。到唐代佛教盛行,佛教故事一定程度上借由影戏的方式传播,在不断地演绎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表演模式。因此皮影戏本身就具有了宗教仪式的属性。
因为这一特殊的属性,皮影戏艺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旧时还对皮影艺人有相应的要求。《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中记载:“旧皮影箱有‘四大忌’,即不准拍掌,不准扔竹篓,不准唱山歌,不准上树。违者,谓之不吉不得利。”
今天请李世宏来唱的也是场请神戏。在戏台白布两旁的柱子上,分别贴着东家写的台对子,红纸墨色,内容如下:
演喜戏,鸣炮乐,陈门添将;
酬神圣,笙簧奏,玉树生枝。
横批:弄璋之喜。
“酬神圣”三个字,正是这家人请戏的目的。幕后台下一侧,还放有一叠黄裱纸和数柱香,有烧过的痕迹。留下来的三页纸,是等戏场罢了“送神”时烧的。

演员在幕后操纵皮影进行表演。
李世宏说“农村里结婚的、生小孩的,孩子过周岁生日,孩子考大学、考研,盖楼房的,发财的,都会请唱神戏;再一个就是庙会,文化庙会,唱个三天五天的,十天八天的,也有。”每年县里三月十七的“火神会”,皮影戏表演都是庙会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过来有迹人争睹,散去无声鬼不知
民间信仰、民俗都源于农耕劳作的生计方式,离不开农村这片土壤,所以皮影戏也离不开乡村。“它是地方戏,离不开生存的土壤。好多朋友建议我去郑州、信阳、罗山去谋求发展,但我认为皮影戏就应该在我落叶生根的地方。
“我们这个地方叫‘龙镇’,原名‘龙昇镇’,龙升起的地方,过去传说,龙到过我们这里。很多地方都是以‘龙’命名,比如龙头山、龙井洼、龙泉寺、青龙桥、白龙桥,这些地方,都在方圆五里以内。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地方很好,我搞皮影博物馆,搞传承基地,就要在这儿,我觉得龙的精神在感召着我!”

李世宏皮影艺术团的影人。
李世宏正在筹建成立以他个人命名的皮影博物馆,保存现有的罗山皮影戏资源,“我学这个,爱这个,搞这个,已经有将近三十年了,从十五岁开始,我今年四十三了。我希望能把它完整地保存下去。”这是他一直奋斗的理想。
皮影戏的完整除了行头和技艺,地方方言也是不可缺失的一个元素,曾有人建议李世宏用普通话替代方言,以便传播,他坚定地说:“皮影戏必须用地方方言,用普通话唱不了,戏是地方戏,腔调是固定的。脱离方言,就不是那个味了。咱们中国戏曲有三千多种,如果都用普通话来唱,那就混成一锅粥了。
“我十分喜欢我们地方方言,唱皮影戏离不开它。普通话我不愿意学,学了混淆了,影响我唱戏,影响我们的原汁原味。”

李世宏与后台演员一起演奏,吹奏唢呐也是他的技艺之一。
现场的皮影戏依然在唱,唢呐声高亢嘹亮,虽然现场的观众门可罗雀,不时传来的哗哗麻将声更显得冷清。演员用地方口音演唱的腔调里有一种独有的韵味,引人入胜,细细听来,有千军,有万马,有打不动的威仪。对李世宏来说,里面有的是他对皮影戏的痴迷,还有他对故土的热爱:
三光者日月星乾坤锦绣
三才者天地人万古传流
还愿主演喜戏神圣保佑
神保佑老年人寿享千秋
神保佑合家安男女老幼
神保佑百业旺心满意足
神保佑读书人五经魁首
神保佑种田人五谷丰收
神保佑生意人黄金百斗
神保佑为官人步踏龙楼
灵霄殿我捧领善恶宝簿
察人间忠和孝降下天都
人有诚心神感应
百神相助有福人
……
传承是一个自然系统
没有遗产就没有今天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