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 PATRIC ZACKMANN 玛格南光影大师工作坊笔记
2017.12.1 PATRIC ZACKMANN 玛格南光影大师工作坊笔记
by 微光
* 活动介绍:
法国摄影师Patrick Zachmann出生于1955年,1985年加入玛格南并在1990年成为玛格南的全职摄影师,1996-1997年任玛格南副社长。
Patrick Zachmann喜爱用黑白照片进行电影方式的创作,他的著名作品涉及黑手党、法国犹太人、曼谷色情行业和艾滋病等报道。他在30年的时间里曾经多次拍摄中国,曾获得法国外交部嘉奖、法国尼普士摄影奖(1989)等。
时间:2017/12/1(周五)18:30 - 20:30
嘉宾:帕特里克·扎克曼 (Patrick Zachmann)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 复星艺术中心一楼
邮箱:info@fosunfoundation.com
电话:+86 21 63055118
I. 学员作品放映
《轮渡》 倪敬道
《里弄》 崔井生
《面孔》 萧戈
《使者》 余蕊 rain
《艺术》 程立新
《春天里》 张奕
《魔都》 王中举
……
II. PATRIC ZACKMANN作品分享
分享的作品来自于So long, China这本作品集。(出版社:www.exb.fr)部分作品在《马格南经典映像》中也能找到。
他1982-2015来中国拍摄,记录了很多早期中国的影像,都是黑白照。最开始是被中国的电影吸引而来的,拍了很多中国电影片场的照片,包括刘晓庆、巩俐、张国荣、梁家辉、陈凯歌……都出现在了他的镜头下,有趣的是他当时并不能预测到这些人日后在国际影坛上的地位,他觉得巩俐很美所以拍了合照,这几乎成了比护照更好用的中国通行证;他拍了一张张国荣抽烟的照片,却在很多年后才在别人口中得知这个人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舞厅里的青年男女,出租车前座网格后回过头来的姑娘,理发店里挤挤挨挨的人头形成了好几条视觉引导线……真实又有些鬼魅。他还喜欢拍烟雾,在一幅深夜烧烤摊的黑白照上,白色的热气在黑夜的背景下弥漫出朦胧的氛围,周围都是快活的笑脸,很有烟火气。
他还分享了几张在香港九龙城寨拍摄的作品,那是个危险的“三不管”地区,他说服了朋友很久才同意带他进去,他在里面的一个天台近距离拍摄了一个瘾君子,背景的天空有一架低空飞过的飞机,这算是九龙城的标志性景象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霓虹灯光多了,夜晚开始变得五光十色,而他也对黑白的拍摄手法有些疲倦,便开始探索彩色摄影。屋顶绿色的景观灯光和窗内红色的灯光形成反差,趴在窗台上的人影疏离,让这一切显得不真实。
又过了很多年,他把镜头转向了开发中的中国大城市。工地外围的巨幅房产效果图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有了“real or fake”这系列视觉混淆的作品,即真实的人物与背景的假象结合,他说这个系列象征着城市人在真假间的迷失。2000年前他开始拍摄民工的故事,拍了约十年,当时在他眼中,民工就是“现代的奴隶”。
因为是做长期拍摄项目,他还有一个喜好,就是在十几年后回到当地找寻当年的拍摄对象和地点,拍一系列对比照。他找到了当年舞厅里跳舞后来终成眷属的男女,找到了经历了很多物是人非的合照家庭,已经长大成人的路边嬉闹小女孩。
书中最后一个章节以表现2代人鸿沟的人物肖像为结束,叫“China so fast”.
III. Q&A
Q: 如何抗拒街拍陌生人时内心的恐惧?
A: 被摄对象的抗拒很多时候是自己假想的,反而真正的危险可能是意识不到的。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拍肖像的摄影大师对镜头焦距有各自的喜好,有人必须时刻贴近拍摄对象来拍,有人喜欢站得很远靠调焦来拍。
接近被摄对象的tips: 耐心,认真聆听他们,建立信任感。对于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师是掠夺者,我们无以回报。对于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他对获得的关注和关心,反应是很强烈的。Patric会印自己的照片寄给他们作为礼物。
Q: 新书封面照片选择的理由(那个出租车前座回头的姑娘)
A: 这是与出版社商量和妥协的结果。
新书标题的理由:本想着终于结束了中国的长期拍摄项目,想取名Goodbye China,当然被否。“So long”比“goodbye”好多了。
自己作品的永恒主题:个人身份认同。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是很迷惑。
Q: 觉得街拍不够艺术不够美,为什么你喜欢拍街拍?
A: 美是需要发掘真实之外的那一层,而不是仅仅框取。
by 微光
![]() |
* 活动介绍:
法国摄影师Patrick Zachmann出生于1955年,1985年加入玛格南并在1990年成为玛格南的全职摄影师,1996-1997年任玛格南副社长。
Patrick Zachmann喜爱用黑白照片进行电影方式的创作,他的著名作品涉及黑手党、法国犹太人、曼谷色情行业和艾滋病等报道。他在30年的时间里曾经多次拍摄中国,曾获得法国外交部嘉奖、法国尼普士摄影奖(1989)等。
时间:2017/12/1(周五)18:30 - 20:30
嘉宾:帕特里克·扎克曼 (Patrick Zachmann)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 复星艺术中心一楼
邮箱:info@fosunfoundation.com
电话:+86 21 63055118
I. 学员作品放映
《轮渡》 倪敬道
《里弄》 崔井生
《面孔》 萧戈
《使者》 余蕊 rain
《艺术》 程立新
《春天里》 张奕
《魔都》 王中举
……
II. PATRIC ZACKMANN作品分享
分享的作品来自于So long, China这本作品集。(出版社:www.exb.fr)部分作品在《马格南经典映像》中也能找到。
![]() |
他1982-2015来中国拍摄,记录了很多早期中国的影像,都是黑白照。最开始是被中国的电影吸引而来的,拍了很多中国电影片场的照片,包括刘晓庆、巩俐、张国荣、梁家辉、陈凯歌……都出现在了他的镜头下,有趣的是他当时并不能预测到这些人日后在国际影坛上的地位,他觉得巩俐很美所以拍了合照,这几乎成了比护照更好用的中国通行证;他拍了一张张国荣抽烟的照片,却在很多年后才在别人口中得知这个人的重要性。
![]() |
当然也有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舞厅里的青年男女,出租车前座网格后回过头来的姑娘,理发店里挤挤挨挨的人头形成了好几条视觉引导线……真实又有些鬼魅。他还喜欢拍烟雾,在一幅深夜烧烤摊的黑白照上,白色的热气在黑夜的背景下弥漫出朦胧的氛围,周围都是快活的笑脸,很有烟火气。
他还分享了几张在香港九龙城寨拍摄的作品,那是个危险的“三不管”地区,他说服了朋友很久才同意带他进去,他在里面的一个天台近距离拍摄了一个瘾君子,背景的天空有一架低空飞过的飞机,这算是九龙城的标志性景象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霓虹灯光多了,夜晚开始变得五光十色,而他也对黑白的拍摄手法有些疲倦,便开始探索彩色摄影。屋顶绿色的景观灯光和窗内红色的灯光形成反差,趴在窗台上的人影疏离,让这一切显得不真实。
又过了很多年,他把镜头转向了开发中的中国大城市。工地外围的巨幅房产效果图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有了“real or fake”这系列视觉混淆的作品,即真实的人物与背景的假象结合,他说这个系列象征着城市人在真假间的迷失。2000年前他开始拍摄民工的故事,拍了约十年,当时在他眼中,民工就是“现代的奴隶”。
因为是做长期拍摄项目,他还有一个喜好,就是在十几年后回到当地找寻当年的拍摄对象和地点,拍一系列对比照。他找到了当年舞厅里跳舞后来终成眷属的男女,找到了经历了很多物是人非的合照家庭,已经长大成人的路边嬉闹小女孩。
书中最后一个章节以表现2代人鸿沟的人物肖像为结束,叫“China so fast”.
![]() |
III. Q&A
Q: 如何抗拒街拍陌生人时内心的恐惧?
A: 被摄对象的抗拒很多时候是自己假想的,反而真正的危险可能是意识不到的。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拍肖像的摄影大师对镜头焦距有各自的喜好,有人必须时刻贴近拍摄对象来拍,有人喜欢站得很远靠调焦来拍。
接近被摄对象的tips: 耐心,认真聆听他们,建立信任感。对于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师是掠夺者,我们无以回报。对于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他对获得的关注和关心,反应是很强烈的。Patric会印自己的照片寄给他们作为礼物。
Q: 新书封面照片选择的理由(那个出租车前座回头的姑娘)
A: 这是与出版社商量和妥协的结果。
新书标题的理由:本想着终于结束了中国的长期拍摄项目,想取名Goodbye China,当然被否。“So long”比“goodbye”好多了。
自己作品的永恒主题:个人身份认同。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是很迷惑。
Q: 觉得街拍不够艺术不够美,为什么你喜欢拍街拍?
A: 美是需要发掘真实之外的那一层,而不是仅仅框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