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CS Master申请形势
申请形势总结
从这几年的趋势来看,申请难度是逐渐增大的,因为你会发现身边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了。而学校招的人始终只有那么一点,所以申请难度会越来越大,这点要有心理准备。
而因为太多人申请,很多学校的bar增高了很多。
比如哥大,一般我们都会说哥大的CS研究生很水,只比保底的学校好一点,但是今年他家bar变得特别高,很多三维非常强的人也被拒了。
再比如Galtech,Galtech是著名的直接卡三维来筛选的学校,往年一般会卡AW3.5,今年估计人数实在太多了,变成直接卡4.0,从录取结果来看,没有AW低于4.0的被录了。
也有少数学校因为不断扩招而变得容易进了一点。
比如UCSD,在CS专业上,UCSD是很多人的女神校,因为他在加州,排名也高,安全而且气候也很舒适。从今年的录取结果来看,他家录的人还挺多的,这几年UCSD不断扩招,有很多中国学生都去了UCSD。
但是总体来说,申请难度是在不断加大的。
那么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对大家的申请有所帮助。
准备前期:尽早找准目标
一般来说越早准备越好。当你的目标明确了之后,你就针对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要求去做,会减少很多迷茫的时间。
你需要尽快决定自己的目标是读博还是读研之后在国外找工作。
读博和读研的准备方法是有一点不一样的。
读博看中的是你的研究能力,这个能力就从你做的研究中以及发表的paper中看出来。
如果你想在专排前20的学校读直博,那么你最好尽快找有在做你感兴趣的方向的研究的老师或者实验室,然后争取发paper。
没有paper只有高三维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与前20的学校无缘的,不需要浪费这个申请费。
一般来说,顶会的paper>一般会议的paper>水会的paper,国外的学校一般只看英文的,中文paper是没有用的。
而且如果你无法拿到一作,多拿几篇paper的二左三作也是有用的。
另外,除了paper,一些著名研究院的实习也是很有用的,比如MSRA的实习,基本上拿到MSRA实习的中国学生最后都可以得到不错的offer或ad。
读研又不一样了,读博的话,如果你有顶会paper在手,哪怕你gpa只有3.5,GT很低也有很多学校会要你。
如果是读研的话,你的三维不说要很高,至少不能有短板。
一般来说研究生分为professional master和academic master,professional master就是专业型硕士,是专门给目标是找工作的人设的,一般读这个的不太可能继续读博。因为课程设置都是以做项目为主的。
而academic master是研究性硕士,读这个的学生既可以找工作,也可以接着读博,一般我们称为正统的cs项目。所以academic master的申请难度会比professional master的难。
而像四大的academic master申请难度就是按博士的标准来筛选的,非常难进。
如果你想读academic master,最好按申请博士的要求来准备。
如果想读professional master, 最好有海外交换经历,比如有UCLA的实验室实习经历啥的,会给简历加很多分。
那么,现在就是说,读研就尽力去找好实习,做项目,找交流机会。读博就去目标方向的实验室做研究,争取发论文。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三维尽可能高。这些都是要很多时间的。而越早的准备就能给你越多的时间。而就算还在迷茫,也记住要保持高GPA,这一点是无论你在未来做什么决定都会很有用的。个人是从高中就确定了要出国读研。所以大一下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因此GT考的比较早,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习。
作为一个目标是在国外工作的人,好学校的Professional Master已经完全够用了。CS作为一个大热的专业,有很多人想转专业过来。转专业的可以多了解一下非正统CS项目但是选课自由的项目,如ECE之类的。如果能选很多CS的课上最终找到CS相关的工作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准备中期:硬软件背景提升
硬件背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维:你的GPA,GRE,托福成绩。
先说GPA,一般来说,当你申请时,GPA看的是你前三年的总绩点,包括公必和公选。所以,尽量所有课都保持一个好的成绩,一般都要90分以上。不要觉得公选是水课水水过了就行了,我相信来这的所有人都是希望能申请到好学校的,那么这点努力还是要有的。可能很多人会告诉你,学校会专门把你的专业课成绩提出来再算一遍。但是也有很多学校会直接卡三维,你申请时填的GPA只能是总的GPA,不可能单独算的。
再说GRE,我个人是一般建议先准备GRE再准备托福,因为GRE的阅读比托福难太多了,你把GRE的准备流程刷一遍下来,托福的阅读你基本上不会错,这样准备托福的时候你会轻松许多。然后GRE的准备,我个人建议脱产准备,一般放在大二寒假的时候,寒假在家你就什么其他的都别做了,就专心备考GRE,然后开学的时候去考,看一下自己的水平怎么样,如果需要再考,这时候还来得及再次准备。GRE的具体备考方法呢我是建议大家自己去网上搜,一般会有很多大神分享自己的备考方法。还有一些论坛,如寄托等,会有备考群之类的,可以顺便监督自己,还挺好的。
最后是托福,托福准备的话听力和阅读刷TPO就行了。写作多练几套题,倒论坛上让别人帮你批改一下,一般没太大问题的。最重要的是口语,因为口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你不可能几周内就把自己的口语提升上去。我的建议是多说,TPO上也有口语题,你模拟回答的环境,如30s准备,1分钟作答之类的,试着回答以下并录音,然后自己听问题。你听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说的实在是非常烂。因为你说的时候会有呃,或者停顿之类的,你自己是意识不到的。但是你听的时候就会发现非常明显。就这样一遍遍录一遍遍听,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下意识的纠正,长期下来是有效果的。另外,我个人不推荐有些人说的记模板,这些其实你说多了就会自然而然说出来的,不需要记。而且他们说的模板太长了,回答时间就那么长,光是说模板就花了1/3的时间,不划算的。
一般来说,GPA3.8,GRE320,托福100是可以过线的标准。然后就是拼软件背景了。
但是从今年录取形式来看,如果要有竞争力的话,GPA3.9,GRE330,托福110才是标配。
同时,AW也要重视,虽然CS一般只要求3.0,但是像Geltech或者宾大都是会卡AW至少3.5的。
说完硬件,现在来说软件。
软件背景就是我刚刚说的paper,实习,海外交换经历。这些能体现出你独特的优势的东西。
他们跟硬件背景一样重要,甚至会更重要。当你的三维跟其他人差不多的时候,就是这些软件背景会让招生官选择你而不是其他人。
关于这一块我能说的就是主动一点,尽量抓住机会,因为机会可能就那么几次,你这次没抓住就没有下次了。
比如你想要发paper,主动一点练习老师,看有没有老师愿意收你去他实验室,哪怕是打下手,能学到东西就行。
还有实习,不要觉得自己水平不行而连投简历都不投,一定要投,不收你你也没什么损失,但是收了你可就是RESUME中能让招生官眼睛一亮的元素了。
至于海外交换经历多留意教务处的通知,一般每一年都会有去各大北美高校交换的名额的,没有北美的香港或加拿大的也可以。交换的时候可以顺便解决推荐信的问题,说不定能拿到牛推呢。
准备后期:申请材料准备
一般大三结束之后,就会开始着手准备申请的问题了。一般机构发挥作用的地方在这边。具体的流程咨询师会提醒你,比如该选校了,该去填网申了之类的。
在这一阶段我的建议是,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申请过程中,选校,PS,Resume,推荐人这些都要仔细斟酌,最好是根据自己所申的不同项目进行适当修改,润色包装。选校要去了解它们往年的招生情况,弄清楚一般人会申请什么样的项目等等,都是需要知道的。如果还有充裕的时间,想一下自己的T有没有可能更高一点,G有没有可能更好一点。当然这是G没有上330,T没有上110的情况,上了的话一般就不用考虑了。很多时候一点点差距就会有完全不同层次的结果。不要抱有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去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不说,这样去做很可能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结果,自己肯定也不会满意。
如何选择留学资讯机构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有些人是觉得自己DIY也完全可以,这当然没有问题。我个人是比较懒,不想花大力气去了解那些流程啊,写PS或者润色推荐信之类的,所以我就找了资讯机构。
那么,在这里我分享一下如何挑选资讯机构。
首先,一定要货比三家,多去不同的留学机构询问一下,看一下他们的专业水准,侧重点有什么差异。
一定要亲自去到咨询机构所在的地点,看一下办公环境,还有服务态度,尽量多问问题,看一下他们的解答怎么样,可以包含一些刁难的问题,看一下他们如何应对。
好的留学机构,绝对不会PS一个人,申请咨询一个人,签证准备又是另一个人,而是会由一个人全程负责到底的。一个人的好处是能确保她能够详细了解你的情况,从而为你制作出专门属于你的申请资料。
另外,咨询师手下不能够带太多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数太多难免会敷衍。一般4,5个是适当的人数。
如果你决定要签约了,对于合同要仔细看,看一下有什么对自己不公平的情况,有疑问要及时提出。
不要害怕提出意见,一个好的咨询机构应该是能对你的意见进行采纳的。
感想
最后,我想说的是申请其实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做出许多选择,这些选择都会决定你今后的人生。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慎重对待这些选择,要去了解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再做决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小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 而在这几年当中,你会遇到各种困难,你有时候可能会想放弃,但是其实你心里还有一点点不甘心,你就会一直坚持下来。还有一点,我觉得心态非常重要。不管是在准备考试,还是申请,还是等待申请结果的时候。好的心态不说有超常发挥,至少是正常发挥,就算不能取得意料之外的结果,至少可以取得预料中的结果。而奠定这个好的心态的基础,我想就是对于每个环节的认真,到了最后的时候,你才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可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