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文艺吃法3:苜蓿盘
开元中,东宫官僚清淡,薛令之为左庶子,以诗自悼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朝夕,何由保岁寒?”上幸东宫,因题其旁,有“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之句。令之惶恐,谢病归。 每诵此诗,未知为何物。偶同宋雪岩伯仁访郑墅钥,见所种者,因得其种并法。其叶绿紫色,而灰,长或丈余。采,用汤焯、油炒,姜、盐随意,作羹茹之,皆为风味。 本不恶,令之何为厌苦如此?东宫官僚,当极一时之选,而唐世诸贤见于篇什,皆为左迁。令之寄思恐不在此盘。宾僚之选,至起“食无鱼”之叹,上之人乃讽以去,吁,薄矣!(《山家清供•苜蓿盘》)
小时候我见过合肥农民在地里种植苜蓿草,一大片一大片,赏心悦目。如果再有人牵着牛在田间放牧,则更显诗情画意。不过,我很多年都不知道,人也可以吃苜蓿。 1995年初春,我在乌鲁木齐待了几个月,第一次见到碧绿的苜蓿盛在盘中被端上餐桌。之后在苏州、上海也吃过类似的苜蓿盘。口味有差异,但苜蓿的鲜嫩清香是一样的。我个人觉得它与豌豆苗有共通处——都是很淡雅的菜。既然林洪将其列入《山家清供》,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种“文人菜”。 林洪特别提到“其叶绿紫色”,与我所见的苜蓿可能不是一个品种。目前所知中国有13种,外加1个变种。合肥地区因为近些年养殖业发展,田野里偶有大片苜蓿出现,只有绿叶、紫花那一种。主要是牛羊的食物,菜市场上很罕见。合肥人更愿意以它们为背景拍照,而不是吃掉。唐末著名和尚贯休《塞上曲》中有诗句—— 蒲(葡)萄酒白雕腊红,苜蓿根甜沙鼠出。 这位和尚可能是在云游途中深刻了解过苜蓿的滋味——其根是甜的。这种植物就靠发达的根系屹立于生物群中。民间种植的苜蓿,根通常入土1-2米,而野生苜蓿能达到15米。其顽强的生命力直指其祖居地的恶劣环境——古代西域。据说是西汉张骞引进了这个物种,而中国内陆尤其是东、南部土壤气候对它而言,简直是天堂。 新疆人吃苜蓿的历史肯定远超内地人,因此花样也多。我一直期盼尝尝苜蓿嫩芽与牛羊肉做馅的饺子。据说蘸上蒜泥和醋,是天下至味。 在内地,人们通常于冬末春初采摘苜蓿嫩头,然后像烫芫荽一样处理它。不同的是,用滚水焯过后,还用冷水浸泡一会,再加料凉拌。饭店里遇见的苜蓿盘,大多如此。在崇尚乡土野菜的今天,苜蓿应该大行其道才是。 林洪提到的薛令之,是唐玄宗时代的东宫官员,日常陪侍皇太子,居然没得好日子过,餐桌上一到季节,就被苜蓿给霸占了。由此引发他的不满,写诗哀叹,结果被唐玄宗刻薄而婉转地撵回老家。现代人其实可以拿这段往事做文章,宣传“苜蓿盘乃皇帝家常菜”呢! 这不代表苜蓿不是好菜,而是不能天天吃,否则山珍海味也令人厌倦。后世中医将这个外来物种看得很高,可以防治各种出血病症,“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诸恶热毒”等等。仅仅凉拌它,似乎有点轻视了。网友们试过用重油爆炒,味道特别鲜嫩。而上海人用它做“生煸草头”,则是在重油爆炒的基础上,加白糖、味精、酱油和高梁酒等调料。 苏轼有诗句:“去年举君苜蓿盘,夜倾闽酒赤如丹”。显然,苜蓿盘是朋友聚会时的下酒好菜。陆游在《独坐》中也有“只愿连山苜蓿肥”的期盼,可见唐宋时代的百姓餐桌,也被苜蓿季节性地霸占了。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反倒失去很多品尝苜蓿滋味的机会,要想推广它,最好的办法是介入上述的食疗宣传吧? 作为畜牧用草,苜蓿主要在北方发挥效益。有人种植它发财了,还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内蒙古有一位“95后”男生叫张振华,大学毕业后就回家干这个,两年时间从一千亩扩展到一万亩。他还有个理想是:用种植苜蓿来缓解北方的沙尘暴。实在令人赞叹。 从西汉至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对苜蓿的认识已经很深广,但苜蓿依然像野草一样,不温不火地生活在从南到北的土地上——高贵不起来。我一度搞不清它与三叶草的区别。其实苜蓿是豆科车轴草属,而三叶草是一种酢浆草。虽然外形相似,但味道差别极大。 苜蓿在江浙地区的名字叫“金花菜”,相对而言,那边人对苜蓿认可度较高。这可能与土壤气候也有关系。同样的苜蓿在不同地区,嫩度差别极大,这也导致有些地区人不认它。为了避免季节过后嫩苜蓿消失,江浙人还有“腌金花菜”的吃法。 宋代诗人陈与义在《道中寒食》里说:飞絮春犹冷,离家食更寒。能供几岁月,不办了悲欢。刺史蒲(葡)萄酒,先生苜蓿盘……他是洛阳人,在开封做过官,后来辗转到过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他对旅途中的苜蓿盘怀有深情。虽不是夸赞苜蓿本身的滋味,却也借它表达了对途中友人的感激。而且,苜蓿盘作为菜肴在古诗词中出现,肯定对应寒冷季节,也就是春天来临前夕。这是苜蓿嫩芽最美味的时候,也是人间温暖与美好生活的开端…… 所以林洪见朋友家种植苜蓿,也要了种子自己回家经营。这份喜悦与期盼之情,淡淡的,雅雅的,比苜蓿盘的滋味悠长得多。
-
拖着懒步去天堂 转发了这篇日记
出于对草头是苜蓿的好奇,查了一下,觉得这个应该可以在巴黎找到,因为是“瘦身及素食主义者的最爱”,而且法国是欧洲第二大种植国,改天去有机商店找一找。#养生#
2017-12-27 09:28:31 -
猫不许 转发了这篇日记
看了好几篇,最喜欢的是本篇。大概我最熟悉的就是这个了——苜蓿也罢、草头也罢、金花菜也罢、绿肥也罢,甚至叫错成了紫云英也罢,再文艺的气息也不盖其平民色彩就对啦!
2017-12-06 17: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