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必自困——关于《国家宝藏》的一点思考
《国家宝藏》第一期于2017年12月3日晚开播。此前,无论是先导片,还是MV,该节目都造足了声势。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是偶然,那么《国家宝藏》的备受瞩目则是必然。作为罕见的文博类综艺节目,此次央视在节目内容创意、形式结构、专家阵容、明星资源方面都颇费苦心,27件博物馆“镇馆之宝”、9大国内一级博物馆、数十位明星加盟,这样的阵容远非以往的文博类电视节目所能比拟。自然,《国家宝藏》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节目环节设置:首先,由明星国宝守护人简要介绍所守护的国宝,接着进入“前世传奇”小剧场,讲述关于文物源流的小故事。之后是馆长点评,接着一两位与文物有关的人讲述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故事。最后,由所有嘉宾宣誓守护国宝。这个节目内容充实,仪式感浓厚。
Q1:《国家宝藏》真的红了吗?
虽然《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国家宝藏》并不是同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但同为央视出品,且共同关注文博领域,所以拿来做一点数据上的比较。就个人感觉,《国家宝藏》其实并没有达成爆款文化产品的小目标。其与《修文物》的火爆程度对比,有些类似千里江山展览与清明上河图展览之间的差距。就目前来说,《国家宝藏》缺少一个具有人格魅力以吸引大众的“网红式”人物,而这其实是综艺节目创收不可或缺的,例如《修文物》的王津师傅、《一站到底》的国博讲解员河森堡等等。《国家宝藏》第一期结束,感动的瞬间当然有很多,但是典型人物,或许只有乾隆算数了。乾隆皇帝作为历史人物,如今又化身“网红”,固然可以在文创产品中加以宣传利用,但根本上讲,“历史人物”由于其时代较远,与公众之间很难产生一对一的交流,更难的是在不同场合再次以同一“单一”人格出现,产生粉丝效应。
按照电视台的套路,往往在综艺节目第一期后,会放出最有话题度的短视频,以此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比如,《挑战不可能》节目,通过国旗班挑战25000次0失误的短视频,引领全网流量,以新浪微博为例,央视新闻账号单条视频转发超过17000次,点赞超过2万次。而此次,《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央视新闻同样推出单条节目短视频片段,然而转发量无一突破5000,说明仅仅从综艺节目制作角度来看,文化类节目的精准选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也令人难免有圈内热、圈外冷的怀疑。当第一集勉强靠“网红”故宫和“看门人”单霁翔带来了收视热潮,那么接下来呢?面对出镜率稍显低落的辽宁省博、湖北省博,观众们会依然保持着热忱的好奇心吗?应当注意,仅限于文博圈内的爆红而产生盲目乐观是值得警惕的。当然,文博行业本身便带有小众精英色彩是不争的事实,对其“红”的程度也不应过于苛求。但既然要让“文物活起来”,其最终面对的仍然是面向全民的文化时代,当我们放眼世界,渴望在世界博物馆之林中找到一席之地时,当下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或许也不算过分。
另外一项模糊的数据标准或许也可供参考。据节目介绍,《我在故宫修文物》吸引了一万五千人报考文物修复岗位。恰巧,我也是那一批报名的人之一。而据当年的坊间消息,连带报考其他岗位的考生,超过了十万。一个电视节目能带来这样的报考热潮,着实对后续的文化类节目是个挑战。2018年故宫招聘已于今日正式拉开序幕,不知道今年又会有多少学子能有幸进入红墙绿瓦之中看烟云过往?
Q2:公众对博物馆、国宝的印象是否有所改变?
从普通网友来看,“三连”表情包成为戳中笑点的高转发内容。人们喜闻乐见官方盖章乾隆的“农家乐”审美,而这其中反映出的网络娱乐化倾向,是渴望传播历史事实的文博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追求娱乐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习惯。当电视出现后,读书的人少了;而当网络出现后,看电视的人少了。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使1小时40分的节目看下来,只剩下“黄公望三连”“王羲之三连”“雍正三连”,从专业学者的角度而言,这是令人悲哀的;但从节目制作者的角度而言,说明这个片段是成功的。有文博人抱怨,这个节目太浅显,许多细节(如服饰)等也有失严谨。但事实上,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其针对的目标群体并不是面对着一幅传世名作可以探讨绢本纹理、题款钤印的那批人,而是普罗大众。而大众的遗忘性也是惯性。大胆猜测,假如有人拿着节目上出现的服饰再去问观众这是哪个古装演员穿过的,估计观众会一脸懵逼。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能让公众对博物馆、对文物感兴趣是这个节目的成功。即使网友看完什么都忘记了,只记住了乾隆独特的审美,也未尝不是这个节目的收获。当然,当节目涉及史实时,应当尽可能严谨。私以为,让观众能够产生自主的评论、自发的欣赏是更为重要的事。即使他们并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当面对千里江山图摹本全卷展开时,他们能够感受到美,并且了解“美”背后的故事就足够了。
Q3:《国家宝藏》有哪些不足?
虽然,一开始不是很喜欢“国家宝藏”这个名字,因为它可能使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刻板印象愈发深化,把博物馆看作是“宝物”的保管所,而忽视其基本的教育、研究作用。但是,在看节目的时候,我发现或许可以对这个名字宽容一点。整个节目讲述的是人,展现的是人,让文物活起来的也是人。它通过宏大的名字吸引着众多对文物并不了解的人,它传递着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未来的理念。
如果真的要说缺点,那么有一个不足就是,每个馆长在点评作品时,都显得极不自然,“背台词”的感觉有些明显。相信各位馆长在博物馆专业会议时定不是如此表现,因此,私以为若能让馆长们之间多一些互动、讨论,所能带给观众的收获必然更多。
随着《国家宝藏》的持续播出,对国宝、博物馆、电视综艺的争议和追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但在文博史上,无论它以何种姿态谢幕,都将成为一个着实的墨点,成为一个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或许也会成为某个崭新开始的灯塔。
“艺术不必自困”,当节目中蔡京暗戳戳地指责王希孟用明艳富丽的石青石绿绘就传统雅逸的山水不合时宜时,徽宗如是回答。尽管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其道理不假。是啊,艺术不必自困,本就是心之所至,笔墨于行之事。展现艺术的方式有千百种,综艺只是其中一种,何必困于其中?
节目环节设置:首先,由明星国宝守护人简要介绍所守护的国宝,接着进入“前世传奇”小剧场,讲述关于文物源流的小故事。之后是馆长点评,接着一两位与文物有关的人讲述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故事。最后,由所有嘉宾宣誓守护国宝。这个节目内容充实,仪式感浓厚。
Q1:《国家宝藏》真的红了吗?
虽然《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国家宝藏》并不是同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但同为央视出品,且共同关注文博领域,所以拿来做一点数据上的比较。就个人感觉,《国家宝藏》其实并没有达成爆款文化产品的小目标。其与《修文物》的火爆程度对比,有些类似千里江山展览与清明上河图展览之间的差距。就目前来说,《国家宝藏》缺少一个具有人格魅力以吸引大众的“网红式”人物,而这其实是综艺节目创收不可或缺的,例如《修文物》的王津师傅、《一站到底》的国博讲解员河森堡等等。《国家宝藏》第一期结束,感动的瞬间当然有很多,但是典型人物,或许只有乾隆算数了。乾隆皇帝作为历史人物,如今又化身“网红”,固然可以在文创产品中加以宣传利用,但根本上讲,“历史人物”由于其时代较远,与公众之间很难产生一对一的交流,更难的是在不同场合再次以同一“单一”人格出现,产生粉丝效应。
按照电视台的套路,往往在综艺节目第一期后,会放出最有话题度的短视频,以此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比如,《挑战不可能》节目,通过国旗班挑战25000次0失误的短视频,引领全网流量,以新浪微博为例,央视新闻账号单条视频转发超过17000次,点赞超过2万次。而此次,《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央视新闻同样推出单条节目短视频片段,然而转发量无一突破5000,说明仅仅从综艺节目制作角度来看,文化类节目的精准选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也令人难免有圈内热、圈外冷的怀疑。当第一集勉强靠“网红”故宫和“看门人”单霁翔带来了收视热潮,那么接下来呢?面对出镜率稍显低落的辽宁省博、湖北省博,观众们会依然保持着热忱的好奇心吗?应当注意,仅限于文博圈内的爆红而产生盲目乐观是值得警惕的。当然,文博行业本身便带有小众精英色彩是不争的事实,对其“红”的程度也不应过于苛求。但既然要让“文物活起来”,其最终面对的仍然是面向全民的文化时代,当我们放眼世界,渴望在世界博物馆之林中找到一席之地时,当下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或许也不算过分。
另外一项模糊的数据标准或许也可供参考。据节目介绍,《我在故宫修文物》吸引了一万五千人报考文物修复岗位。恰巧,我也是那一批报名的人之一。而据当年的坊间消息,连带报考其他岗位的考生,超过了十万。一个电视节目能带来这样的报考热潮,着实对后续的文化类节目是个挑战。2018年故宫招聘已于今日正式拉开序幕,不知道今年又会有多少学子能有幸进入红墙绿瓦之中看烟云过往?
Q2:公众对博物馆、国宝的印象是否有所改变?
从普通网友来看,“三连”表情包成为戳中笑点的高转发内容。人们喜闻乐见官方盖章乾隆的“农家乐”审美,而这其中反映出的网络娱乐化倾向,是渴望传播历史事实的文博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追求娱乐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习惯。当电视出现后,读书的人少了;而当网络出现后,看电视的人少了。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使1小时40分的节目看下来,只剩下“黄公望三连”“王羲之三连”“雍正三连”,从专业学者的角度而言,这是令人悲哀的;但从节目制作者的角度而言,说明这个片段是成功的。有文博人抱怨,这个节目太浅显,许多细节(如服饰)等也有失严谨。但事实上,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其针对的目标群体并不是面对着一幅传世名作可以探讨绢本纹理、题款钤印的那批人,而是普罗大众。而大众的遗忘性也是惯性。大胆猜测,假如有人拿着节目上出现的服饰再去问观众这是哪个古装演员穿过的,估计观众会一脸懵逼。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能让公众对博物馆、对文物感兴趣是这个节目的成功。即使网友看完什么都忘记了,只记住了乾隆独特的审美,也未尝不是这个节目的收获。当然,当节目涉及史实时,应当尽可能严谨。私以为,让观众能够产生自主的评论、自发的欣赏是更为重要的事。即使他们并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当面对千里江山图摹本全卷展开时,他们能够感受到美,并且了解“美”背后的故事就足够了。
Q3:《国家宝藏》有哪些不足?
虽然,一开始不是很喜欢“国家宝藏”这个名字,因为它可能使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刻板印象愈发深化,把博物馆看作是“宝物”的保管所,而忽视其基本的教育、研究作用。但是,在看节目的时候,我发现或许可以对这个名字宽容一点。整个节目讲述的是人,展现的是人,让文物活起来的也是人。它通过宏大的名字吸引着众多对文物并不了解的人,它传递着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未来的理念。
如果真的要说缺点,那么有一个不足就是,每个馆长在点评作品时,都显得极不自然,“背台词”的感觉有些明显。相信各位馆长在博物馆专业会议时定不是如此表现,因此,私以为若能让馆长们之间多一些互动、讨论,所能带给观众的收获必然更多。
随着《国家宝藏》的持续播出,对国宝、博物馆、电视综艺的争议和追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但在文博史上,无论它以何种姿态谢幕,都将成为一个着实的墨点,成为一个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或许也会成为某个崭新开始的灯塔。
“艺术不必自困”,当节目中蔡京暗戳戳地指责王希孟用明艳富丽的石青石绿绘就传统雅逸的山水不合时宜时,徽宗如是回答。尽管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其道理不假。是啊,艺术不必自困,本就是心之所至,笔墨于行之事。展现艺术的方式有千百种,综艺只是其中一种,何必困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