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丘吉尔的演讲绝不只是文字本身,还有背后巨大的力量和决心
原创 2017-12-07 书比电影好看 李慢慢的wuli板凳儿
细节有点刻意
hi,大家好,今天要聊正在上映的电影《至暗时刻》,为了更理解电影里的时代,我又去看了《丘吉尔传》。

先说电影吧,电影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丘吉尔临危受命成为英国的战时首相的故事,在此之前,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已经让捷克陷入水深火热,不积极抵抗的态度,也在英国本土激起民愤。
厉害的领袖个个都是演讲大师,丘吉尔也不例外,电影里着重表现了几场他在下院、广播里的演讲,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不过呢,这个电影有两个细节我不太喜欢,感觉有些刻意。
第一个是丘吉尔被国王任命时,他亲吻过国王,国王默默用衣服擦了擦手背。话说英国人不是总表现得优雅有礼貌嘛,这算是英国人的冷幽默?

在德国要打过来时,国王和政府在考虑迁往加拿大流亡前夕,国王又跟丘吉尔像多年老友一样,站在同一战线,坚决要痛击敌人。
这前后转变未免太戏剧化了,毕竟场景里只有丘吉尔和国王,没有第三者旁观,是不是为了电影好看而故意为之?
第二个是丘吉尔在地铁里跟一般市民亲切交谈,大家表达了要抗战到底绝不当亡国奴的决心。然后,丘吉尔又在接下来的议会对议员们表达了市民们的心声。

这……我是看了个主旋律献礼片吗?
我接触的人物传记类电影很少,不懂这中间会不会有演绎的成分,还是生活其实本来就这么drama呢。
在官方认可的传记书中,确实有一段“丘吉尔深入百姓”的叙述。但那已经是伦敦每天被空袭轰炸,大量平民丧生时期,他去了一个防空洞。

妇女们涌向他,“我们知道你会来的,我们能禁受得住。狠狠回击他们。”
事后丘吉尔身边的朋友给他写信,说那时候“你完全崩溃了。”
一个妇女大喊,“你们看,他真的关心我们,他哭了。”
我倒觉得这段更有画面感,更能表现出战争远比想象中要残酷。
嘛,电影集中片段式的表达,在一个月中丘吉尔给英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可能考虑的是更有戏剧效果吧。
配合阅读传记书,我对丘吉尔的钦佩之情明显提升,毕竟书里的叙述更加全面。综合他的一生来看,虽然他有种种缺点,抽烟、喝酒,吃得多是个胖子,“最容易激怒别人”,但在这表面之下,他的人生真是闪耀着伟人的光辉。

举例来说,电影里也有体现,在内阁和议会里讨论的段落非常沉闷和冗长,我都开始打哈欠了。

看书我理解了,在英国政治环境中党派互相牵制,“能人”太多了,事情很难决定下来。用他的话来说,“决定不做决定,决心不下决心,坚决犹豫不决,坚定不移地动摇,竭尽全力无所作为。”但是丘吉尔就是有魄力去打破现状。

对于大臣们嘲讽他“就是个演员”,“words words words 只有words”,说他很会演讲和煽动人心。
的确,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很轻松地发表演讲,“这是一个永远用不坏的武器。”
但是,人们之所以被他的话语打动,是因为“人们感到在这些词句背后有着像坚强堡垒一样巨大的力量和决心全力支持着,而绝不只是因为这些文字本身的缘故。”

在他青年时代,刚进入政坛的早期,丘吉尔在一封信里表达过,“我认为一个人在政治上取得进展的不是看他做了什么,而要看他是什么样的人。这不是头脑的问题,而是性格和创造力的问题。”
这就是人格魅力呀~

美国人评价丘吉尔不仅是首相,也是“战争策略和行为背后的一切必要的指导力量。他对英国各个阶级和各个派别的人有着不可思议的控制力。”

而且,他非常有远见,对战争的走向和战后世界的格局,都早有预言,时间也验证了他的远见。比如英国政府曾采纳过丘吉尔三年前建议的政策,当时他完全是孤军奋战,所有人都嘲讽他。
丘吉尔即将走向人生终点时,他谈到伴随一生的诽谤,“战胜诽谤很难,不过真理也非常有力。”

这个老爷爷,酷哦~

板凳儿姐姐李慢慢
书比电影好看
点击可回顾近期精选哦:
还能在哪看到我:新浪博客、微博、知乎、豆瓣、今日头条、uc大鱼、网易新闻、一点资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