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记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句。早上起床吃过毛豆面条(除了臭鳜鱼我还真不知道徽菜里的其他名肴了),独自在青弋江畔散步,刚好看到晨雾薄薄的一层,真地像轻烟般拂过江水,“笼”字实在恰当,“寒水”又何尝不是?

江水安静得如同死去过似的,映着水边的岸和岸上的建筑,瓦片都一清二楚。据说,距离此处不远的地方在1941年发生了“皖南事变”,当时突围的新四军可能经过这里。现在,青弋江边的桃花潭是旅游景区,尽管冬季里显得有些萧条,但从周边的文化设施来看,夏季应该是很热闹的。

走过一个用小船搭起来的桥,对面是大片的芦苇荡,中间又有用水泥砌成的人造垄,再对面还有更大的陆地,岸边早晨有妇女在浣洗衣裳,手持棒子不住敲打,传来“砰砰”的漂亮声音。那边的房屋比较密集,小楼的白墙上爬满了藤蔓植物,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村落。我惊讶地发现芦苇上栖息着许多只小鸟,似乎在吃穗子里的虫,于是我悄悄地拉近了镜头,但可惜的是,稍微发出一点声音,它们就一股脑地都飞走了。




南方中国的冬季寒冷,太阳又刚出来,雾气终于有些散去了,但倒映在水里的房子与远山永远是罩着一层氤氲。这让我想到或许水墨画也并非是追求写意而是写实的,倘若你眼前的事物本就如此,又怎么可能用油彩在帆布上表现出来呢?但有了花鸟和人物,总不便真的坐在岸边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等到回头在案前想象时,很多记忆都发生了偏差。
不过说真的,倘若陕西人杜牧是在这个时节到了南京附近,怕是要冻得直哆嗦,不免要先喝杯热茶或是温酒。在夜里,他还得睡在船上,歌女的歌声传到船里来,竟然让他想到了亡国,也着实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以下是不正经的想法了:
话说谪仙人李白渡劫失败心灰意冷,正逢长安万姓人士回乡省亲,在酒馆里碰见了喝闷酒的李仙人,拼了个桌,请他吃一顿饭。李白虽然渡劫失败,但还是西安市里著名的旅行作家,那时候没有稿费,写写诗也还能混吃混喝。
万老板告诉李白可以去他那里玩,那里有“十里桃花,万家灯火”,真真是个好去处。几年前,这个姓万的带全家本打算去福州,途经此处觉得风景不错,就定居下来。李白听着心里痒痒了,过了十天半个月真的下决心买了张船票,一路颠簸来到了泾县桃花潭。可刚到这儿他傻了眼,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哪里有什么万家灯火?就是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子,只有一棵桃树,一家酒店。李白在渡口等了一会儿,那个万老板就派家丁迎接来了。
“李大师,您可来了!我们老爷让我来赶紧迎接您呐!”
李白很生气。
“你们老板告诉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灯火,在哪呢?”
“哎呦李大师,您可别生气。您看见那棵桃树没有?”
“看见了,上面是有桃花,哪有十里啊?”
“这您就不知道了,这个地方叫十里坡,那棵桃树种在十里坡上,所以叫十里桃花。”
“那万家灯火呢?”李白刚问完就后悔了,猛拍脑门。“该不会就是你们万老板家的灯火吧?”
“哎呀,您可太聪明啦!我们万老板是这里最富有的老板啦,十村八店谁不认识我们万老板……”
李仙人此刻心里一定是骂着WTF,想着万老板真是个龟儿子,把老子骗来这个鬼地方,还得给他写首诗做宣传。
李白郁郁寡欢地住了几日,胡写了几首诗交差,恰好家里来信让他该回去收租了,于是准备撤退。那天早上他又在渡口等着船夫摇船来接他,等了半天终于来了,他背着行李,装了不少土特产,等的有些肩膀疼。刚上船,忽然水上传来一阵吆喝声:哎——嗯——啊——哆来咪发嗖——那边船上的是李大师吗?
李白一回头,看到远处有个小山,山上有个亭子,亭子里几个小厮簇拥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穿着时髦、富贵,他着小厮赶紧冲下去拦住船,把李白迎上岸。
“在下汪伦,足下可是斗酒诗百篇,冠盖满京华的李白李太白?”
“正是在下。”
“哎——呀——久仰久仰,失敬失敬!在下汪伦,乃本县县令,可否请李大师到舍下一叙?”
“原来是汪大人,久仰久仰,失敬失敬!这……李某要赶回京城办事,不然下次?”
“唉……汪某办事不周,没有尽早得知李大师的到来,该死该死!”
两人你来我往地交流了几句,原来汪伦出身官宦世家,哥哥也在别处做县老爷。官二代汪伦是个文艺青年,偏爱诗歌界红人李白的诗,时常吟诵。今朝惜别,谁知再闻消息,已是汪伦过世的讣告。
李白复又上船离去,汪伦站在亭子上目送。
回到长安,李白写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多年后,在曾经是元大都的城市里,一些年轻人用变了形的踏歌促进友谊,虽然歌词从五言、七言变成了六言的“一人我饮酒醉”。这大概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