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的生死观
我记得我小时候是很怕死的,一想到死后可能的虚无,甚至是虚无也没有,我就害怕。现在想来,却已经不是很理解那时的恐惧了。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阅读的提升,生死之思考一直是我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有了很多新的领悟。 有记忆的岁月之初,我看历史与神话、看武侠剧、看玄幻小说,总有很多人锲而不舍地追求长生,最典型的是秦始皇;我也很喜欢看这种追求,因为内心也渴望长生不老,那多么逍遥自在啊。但是渐渐地看多了,也就一定程度上厌倦了,越发清醒地认识到长生不老是绝对不可能的,应该现实一些,不过还是很难释怀这种想法。 随后便是对“求长生”的反思,这是为什么呢?此间我看到一部叫《仙逆》的小说,印象很深刻,男主并不为长生而修仙,只是为了一个“执念”。还有电视剧《神话》,主角长生不老,但是孤独地活了两千年,那真是太可怕了!也有对神仙的反思,虽然神仙可以长生不死,但是也就因此可能少了很多动力,因为没有时间的压力,干什么事都可以无限地拖下去,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呢?电影《银翼杀手》中一个生命有限的“人造人”在最后也表现了超越生死的悲壮,令我震撼。我想,“求长生”可能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本能欲望,而且经常是无意识的追求,超越生死,才可以获得精神层次的升华。 后来读了《论语》,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是很喜欢的。孔子很聪明地悬置了不可思考的死亡,让人好好的活在当下。虽然他没有直接的给出死的定义,但是我却仿佛能感觉到孔子对死的敬畏,以及“不可知”的判断。我相信他应该是对生死有过很多思考的,不过思考无法得出结论,不过浪费时间,才最终得出这么一个言简意赅的建议,对于指导年轻人善莫大焉。西方也有伊壁鸠鲁说,死与我无关。我觉得两者是接近的。 可是把孔子的话,换一下,未知死,焉知生,我觉得也是可以说得通,就类似于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我也是很喜欢的。他的死,我就是理解为最初认识到的虚无,而且是无神论的,没有天堂与地狱,也没有净土与阴府。认识到这个虚无的死亡,但是也要认识到此刻的真实存在,就可以去把握每时每刻的快乐,也应该积极地去生活。不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了解不深,甚至只是望文生义,我也不能确定,姑且是如此理解。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感觉孔子与海德格尔看似矛盾却并不矛盾,而可以得出一致的实践指导:活在当下。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这是唯一的方法,无论是从正面推理,还是从反面推理,都会得到这个方法。再思考两者的相同点,我发现,他们的话可能都是“确定的”,不会在思考中延宕,而能落实到实践行动中。甚至其他宗教在这点上也是相同的,总能使人停止对生死的玄思,投入到现世的生活。想通这个之后,我觉得我活得就比较轻松了。 不过在进一步的阅读之中,我又肤浅地接触了拉康,结构主义对主体的消解真是厉害啊,三界理论的建构让我重新认识世界,随即我好像就突然领悟了禅宗“本来无一物”。因为自我认识的改变,生死观也随之改变,不过顺其自然。接着便自然地想通了“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过就是执念,当这个执念如浮士德的事业一样完成时,便可以虽死无憾。 现在基本上是放下长生的欲望了,当我的这个欲望放下之后,那种意识就好像脱离了一个囚牢,而更加自由了,似乎“不见如来,方见如来”,对生死的无常得以平常心看待,平时也不怎么会想到,只是好好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此时再回去读《庄子》,感觉庄子的死生观也不过如此,豁达、坦然、无惧,超然于俗世,其核心便是“一死生”,我感觉他可能是跳出了死与生二元对立的逻辑,而能以更高的视角去看待生死。 然而只要我现在还活着,对于生死总还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我也无意想得太明白,——时候到了,自然会明白。
哭之笑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农夫与蛇新编 (6人喜欢)
- 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的悲剧 (8人喜欢)
- 2025年自我探索年终总结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