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纪念杨绛先生
整理论文的文献,在一个文件夹里发现了一篇旧文,感冒让人分外多情,感慨万分,不合时宜。
原文如下
“我们仨”团聚了|纪念杨绛先生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大部分的新闻为她冠以“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作家”亦或是“钱锺书夫人”的称谓,我却不愿意用任何世间的称谓来约束她。她只能是杨绛,不因为她是法学家杨荫杭的女儿,也不因为她是钱锺书的妻子。她是一个稚子,是一个隐士,她永远独立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一、才气,不与谁争却愈优
有很多人说,杨绛之后,再无女性可称“先生”二字。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从来没有因为丈夫钱锺书而掩盖了自己的光芒。从剧本《称心如意》,到翻译西班牙著名文学作品《堂吉诃德》,从21岁进入清华学堂借读,再到42岁出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何一幅人生的剪影,都可以称得上是出彩的篇章。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一部《洗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众生相。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这位世纪老人,她中晚年的作品,无论是《干校六记》、《将饮茶》,还是《我们仨》或是《走到人生边上》,都充斥着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从容。在那段充满了冷漠和危机的年代中,我们出乎意料的看到了一位老人的淡定与坚强,甚至还有着生活的情趣。她剃了阴阳头被罚打扫厕所,厕所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她戴高帽子,结果还总结出“注意把帽子和地平线的角度尽量缩小,眉眼全罩在帽子里,形成自然低头式。如果垂直戴帽,就得把身子弯成九十度的直角才行”这样的诀窍。
她说,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二、爱情,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钱锺书与杨绛的爱情,成为了很多人爱情的楷模。
他有才,她也有才。他能与她畅谈古今中外,也可以各自坐在书桌前,读着不一样的书,因为书中不一样的故事或是哭或是笑。他可以陪伴不喜欢去菜市场的她一起去买菜,她也可以为了他下手做羹汤。这样的浓情蜜意,这样的势均力敌。
一见钟情,志趣相投的他们共同出国留学,迎来可爱的女儿钱瑗。不管是留学期间的种种窘迫,还是后来的下放期间的提心吊胆,他们都没有放弃和离开。在她和钱锺书共同劳动的息县,那天大雨,午后无事,她临时起意去看他。小心翼翼避过旁人耳目出村,走过泥兮兮的坑洼小路,淌过快被水淹没的小桥跑到他门前。推门进去,他见了她很是吃惊地问"你怎么来了?"她只笑着说"来看看你。"这一幕好像忽然浮现在眼前似的,笑着的老太太看着又惊又急的老伴儿,犹如青春的少年少女。
在《人·兽·鬼》的扉页上,钱锺书为她提笔写下:“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她为丈夫的《围城》精妙绝伦的总结出:“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偶然读到英国作家的诗歌里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丈夫听后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
她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这样一位世纪老人,晚年的时候希望有一件隐身衣,避开媒体的采访,隐于世事喧嚣之外,专心治学。在九十岁寿辰的时候,为了避开媒体的采访,她还特意离家到招待所住了几日,称为“避寿”。
这样一位老人,离开我们的时候,留下遗言,希望火化后再发讣告。
她来的时候,为我们带来了精妙绝伦的经典作品和口耳相传的美好爱情;她走得时候,不希望打扰人们的生活,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她默哀。
这一天,“我们仨”又在另一个地方团聚了。正如杨先生说:“阿瑗去世,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如今,她已寻得归途。
原文如下
“我们仨”团聚了|纪念杨绛先生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大部分的新闻为她冠以“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作家”亦或是“钱锺书夫人”的称谓,我却不愿意用任何世间的称谓来约束她。她只能是杨绛,不因为她是法学家杨荫杭的女儿,也不因为她是钱锺书的妻子。她是一个稚子,是一个隐士,她永远独立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一、才气,不与谁争却愈优
有很多人说,杨绛之后,再无女性可称“先生”二字。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从来没有因为丈夫钱锺书而掩盖了自己的光芒。从剧本《称心如意》,到翻译西班牙著名文学作品《堂吉诃德》,从21岁进入清华学堂借读,再到42岁出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何一幅人生的剪影,都可以称得上是出彩的篇章。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一部《洗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众生相。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这位世纪老人,她中晚年的作品,无论是《干校六记》、《将饮茶》,还是《我们仨》或是《走到人生边上》,都充斥着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从容。在那段充满了冷漠和危机的年代中,我们出乎意料的看到了一位老人的淡定与坚强,甚至还有着生活的情趣。她剃了阴阳头被罚打扫厕所,厕所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她戴高帽子,结果还总结出“注意把帽子和地平线的角度尽量缩小,眉眼全罩在帽子里,形成自然低头式。如果垂直戴帽,就得把身子弯成九十度的直角才行”这样的诀窍。
她说,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二、爱情,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钱锺书与杨绛的爱情,成为了很多人爱情的楷模。
他有才,她也有才。他能与她畅谈古今中外,也可以各自坐在书桌前,读着不一样的书,因为书中不一样的故事或是哭或是笑。他可以陪伴不喜欢去菜市场的她一起去买菜,她也可以为了他下手做羹汤。这样的浓情蜜意,这样的势均力敌。
一见钟情,志趣相投的他们共同出国留学,迎来可爱的女儿钱瑗。不管是留学期间的种种窘迫,还是后来的下放期间的提心吊胆,他们都没有放弃和离开。在她和钱锺书共同劳动的息县,那天大雨,午后无事,她临时起意去看他。小心翼翼避过旁人耳目出村,走过泥兮兮的坑洼小路,淌过快被水淹没的小桥跑到他门前。推门进去,他见了她很是吃惊地问"你怎么来了?"她只笑着说"来看看你。"这一幕好像忽然浮现在眼前似的,笑着的老太太看着又惊又急的老伴儿,犹如青春的少年少女。
在《人·兽·鬼》的扉页上,钱锺书为她提笔写下:“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她为丈夫的《围城》精妙绝伦的总结出:“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偶然读到英国作家的诗歌里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丈夫听后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
她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这样一位世纪老人,晚年的时候希望有一件隐身衣,避开媒体的采访,隐于世事喧嚣之外,专心治学。在九十岁寿辰的时候,为了避开媒体的采访,她还特意离家到招待所住了几日,称为“避寿”。
这样一位老人,离开我们的时候,留下遗言,希望火化后再发讣告。
她来的时候,为我们带来了精妙绝伦的经典作品和口耳相传的美好爱情;她走得时候,不希望打扰人们的生活,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她默哀。
这一天,“我们仨”又在另一个地方团聚了。正如杨先生说:“阿瑗去世,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如今,她已寻得归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