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文艺吃法14:百合面
春秋仲月,采百合根曝干捣筛,和面作汤饼,最益血气。又蒸熟,可以佐酒。《岁时广记》:二月种,法宜鸡粪。《化书》:山蚯化为百合,乃宜鸡粪。岂物类之相感哉?(《山家清供•百合面》)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在《化书》中言之凿凿,“山蚯化为百合”。也许与古人认为腐草化为萤火虫类似。就不追查根源了,否则会失了趣味。这山蚯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山中一种小蛇,但更大的可能就是指蚯蚓。毕竟蚯蚓终年藏在土里,与植物根茎为伍,深得地气。“化成”百合后,对人的补益应该很大。 百合面是两种植物根茎与种子的组合。在《山家清供》那些纯洁的食物里,尤显厚重。林洪称其“最益血气”,其实对养心安神、清热润肺亦有好处。他的做法非常朴素,现代人在这两种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了其他东西,也可以做成百合蒸、百合炒等等。 百合蒸是用鲜百合瓣与蜂蜜相拌,蒸熟。是一种可治肺热咳嗽的甜品。百合炒则是餐桌上一道正式菜肴。里面放了嫩猪肉、蛋清等荤物,用油翻炒而成。这样虽然看起来更有滋味,却与“清供”不合拍。 百合花以其君子气质深得古代文人看重,在诗画中,它从来都与梅、兰等植物一样,是脱俗的象征。它原产地在中国,后来逐渐传播世界各地,也被外国人视为美与诗的化身。有文化修养的皇族都看中它这一点,梁宣帝儿子萧察有诗赞道——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 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 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 本来作为野生植物,百合喜欢藏在丛林暗处或深山岩石间;被纳入红尘风景后,它的影响力一如其若有若无的香味,渗透全世界。而之所以叫百合,正源自其根茎的鳞片状组合,像荷花瓣环抱着,有“百年好合”的吉祥含义。今天青年们办婚礼,万万少不了百合花。古代风水先生也推崇它,说根据不同的属相,在室内不同方位安置百合花,可以改运…… 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 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窗前作小土山蓺[yì]兰及玉簪最后得香百合并种之》表达了陆游晚年的闲情雅致。虽然他没有谈及吃,却比吃来得更有味道。但作为嗜酒的诗人,陆游不妨按照林洪的说法,和面蒸熟了下酒。因为中医还说了,用百合治肺肾阴虚效果相当好呢!《金匮要略》特列一份菜谱——百合鸡子黄汤,估计比百合面口感更美些。 至少从唐朝开始,百合就在各种大型筵席上频现。关于它的佳肴制作方法非常多。现代人还将其放进饼干、啤酒中。法国人智利人甚至将百合花的形象请入国徽。但此花至今还在人世保持低调,并不因为受追捧而有代替富贵牡丹的野心。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有《生查子》赞曰—— 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午枕梦初回,远柳蝉声杳…… 似乎有了百合花的地方,就有了山林泉石的安宁。在它的淡雅芬芳中轻轻睡去,能在梦中遇见天堂。它似乎成为人与自然在灵魂层面沟通的桥梁。那么,依附着百合及其花朵的人们,离神仙也就不远吧? 林洪在此引述《岁时广记》,说种植百合宜用鸡粪,并不煞风景。这就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震撼。百合的确是仙物。